关于阿米德家族的一些史实错误的纠正

在我先前翻译的文章里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伊本·阿米德(Ibn Amid)这个人物,我也给这个人物添加了注释说明。但由于我才疏学浅,直到最近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发现此前的一些注释存在谬误,特此进行纠正。



参考资料:
1.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
卷一A-B,p434“Amid”词条;
卷三H-Iram,p703-704“Ibn al-Amid”词条
2.《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巴托尔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
3.伊朗百科全书, AMĪD, ABŪ ʿABDALLĀH词条
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amid-abu-abdallah-al-hosayn-b
4.wiki百科“Abu'l-Fadl ibn al-Amid”词条
https://en.wikipedia.iwiki.eu.org/wiki/Abu%27l-Fadl_ibn_al-Amid
5.《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

阿米德家族是白益王朝一个著名的维齐尔家族。阿米德(Amid),是从萨曼王朝开始使用的文官高级头衔,不过并不具备实际权力,荣誉性质较重。巴托尔德在《突厥斯坦》书中(中译本p264-268)梳理了萨曼王朝的行政部门制度,其中提到有一部门名为“国家栋梁部(Diwan of the“Mainstay of the State”)”,此部门应即穆斯林文献中常提的文书部(divan-e rasaʾil),其长官为阿米德·穆勒克(Amid al-Mulk)。个人推测此部门应与选拔、任命官员有关,相当于中国的“吏部”。而获得阿米德的官员在解职后也会继续使用这个头衔,由于在9-10世纪获得的人还不是很多,因此amid有时便会逐渐取代这个人的真名。其中最典型的自然是阿米德家族(当然还有塞尔柱初期图格鲁克的维齐尔昆杜里[al-Kunduri],他便有着Amid al-Mulk的头衔)。
首先获得阿米德称号的是阿布·阿卜杜拉·侯赛因·本· 穆罕默德·库米(Abu Abdallah al-Husayn ibn Muhammad al-Qumi)。据我先前翻译的《<阿衰>前言》中提到的作家阿布·海扬·陶希迪(Abu Hayyan Tauhidi)[1]《两位维齐尔身上的小缺点(Mathalib al-Wazirain)》所记载,侯赛因是库姆省(Qum)人,出身贫寒,年轻时靠担小麦到集市售卖、帮人搬东西做苦力、做清洁工(food-cleaner)为生。后来时来运转,先后给好几个德莱木军阀当过书记官(al-Katib,Secretary),之后更是得到齐亚尔王公武什吉尔(Vushmgir)赏识,担任他的维齐尔,此事应在932年前。
932年,齐亚尔王朝君主马尔达维奇(Mardavij)任命麾下军官、日后的白益王朝开国君主阿里·本·布益前往喀喇吉(Karaj)任职。正当阿里三兄弟便从塔巴里斯坦出发南下,经过雷伊(Ray)城时,马尔达维奇突然后悔了,他迅速下诏取消这个任命,同时传信给武什吉尔和侯赛因,命二人拦住阿里。这份密信先到了侯赛因手里,然而他看完后并没有立刻找武什吉尔,而是将这个消息告诉阿里,阿里赶紧快马加鞭离开雷伊城。这个事情可谓是阿里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为他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侯赛因为什么这么做呢?剑桥伊朗史的说法是阿里在雷伊的时间里赢得了侯赛因的好感,因此才会得到侯赛因的帮助;而伊朗通史则说侯赛因此前曾受到阿里的恩惠,为报恩才通风报信。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相比前者更为合情合理,毕竟光靠好感很难让一个维齐尔去干隐瞒重大情报、欺瞒主君的大事(虽然在等阿里走远后侯赛因才告诉武什吉尔),除非说侯赛因慧眼识人,一眼就看出阿里绝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雾)。这个事情奠定了阿米德家族两代的兴盛,但侯赛因并不包括其中,为何?请接着往下看。
935年,马尔达维奇被手下突厥侍卫刺杀,齐亚尔王朝暂时陷入了混乱,侯赛因投靠了马尔达维奇的老对手马坎·本·卡基(Makan ibn Kaki),然而940年马坎与萨曼王朝的呼罗珊总督老查干尼(al-chaghani)[2]交战,战死。侯赛因被俘,被解往布哈拉。萨曼王朝君主努赫一世继位后(943-954在位)任命其为前文提及的文书部长官,获得长老(al-Shaykh)与阿米德(Amid)头衔,这就是他被称为阿米德的原因所在。此后事迹不详。
当然,真正让人记住这个名字的是他的儿子阿布·法德勒·穆罕默德(Abu 'l-Fadl Muhammad,?-970),他因为是阿米德的儿子而被称为“伊本·阿米德(Ibn al-Amid)”。为方便起见,个人将阿米德称呼为“老阿米德”,他的儿子称为“大阿米德”,当然还有个“小阿米德”(绰号也是伊本·阿米德),便是大阿米德的儿子。
[1]全名为Abu Hayyan ʿAlī ibn Muḥammad ibn ʿAbbās Tauhidi/ al-Tawhīdī(923-1023),10世纪著名阿拉伯思想家、文学家,被雅库特·哈马维誉为“文人中的贤哲,贤哲中的文人(the philosopher of litterateurs and the litterateur of philosophers)”[2] 全名为Abu Bakr Muḥammad ibn al-Muẓaffar ibn Muhtaj

Abu Abdallah al-Husayn ibn Muhammad al-Qumi 老阿米德
Abu 'l-Fadl Muhammad ibn Abu Abdallah al-Husayn 大阿米德
Abu'l-Fath Ali ibn Muhammad 小阿米德

虽然大阿米德的名气比父亲高很多,但是他的事迹也是断断续续,不算完整。他的早年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和父亲关系不睦。940年,他被白益王朝君主鲁肯·道莱(Rukn al-Dawla)任命为维齐尔,一干就是三十年。其人有谋略,知兵机,善属文,协助鲁肯·道莱治理国家、抵御数次入侵。948年,他被任命为鲁肯长子阿杜德·道莱的导师。949年,白益王朝大败北部的萨拉尔王朝,擒获其主马尔祖班·本·穆萨菲尔(Marzuban ibn Musafir),将其囚禁,而950年有阴谋者想要劫狱,被大阿米德识破(虽然953年马尔祖班还是越狱逃了);此后负责抵御萨曼王朝的曼苏尔·本·喀喇特勤(Mansur ibn Karateqin)、穆罕默德·本·马坎(Muhammad ibn Makan)的入侵,平定鲁兹巴罕(Ruzbahan)掀起的叛乱。随后被鲁肯·道莱派往法尔斯辅佐阿杜德,直到其成年能独立理政方回归;由于萨拉尔王朝频生内乱,965年,鲁肯·道莱派大阿米德提兵助妻弟易卜拉欣·本·马尔祖班(Ibrahim ibn Marzuban,因为鲁肯娶了马尔祖班的女儿为妻)稳定局势。大阿米德依靠老练的手腕迅速控制了整个行政部门,同时他还密奏鲁肯是否直接吞并萨拉尔王朝,因为帮助易卜拉欣稳定局势耗费甚多,得不偿失。不过厚道的鲁肯拒绝了这个提议,为了及时止损,他很快召大阿米德回朝。969年,库尔德斯坦的库尔德人酋长哈桑纳维(Hasanawayh ibn Husayn)反抗白益王朝,自立一方,大阿米德受命征剿,然而行军路上他的痛风犯了,最终在伊历360年2月[safar]5日(970年12月9日)病逝于哈马丹。
遗憾的是,我们对大阿米德的执政情况(执行政策、行政举措)所知甚少,米斯凯韦作为其亲密文友,在记载他时也只是笼统地赞扬他能使雷伊的白益王朝平稳运转,约束军队纪律,“是为良相(a good administrator)”;《库姆史》则记载他在任期间实行了稳定有效的税收措施。同时,大阿米德之所以能有如此名气,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学识渊博、招揽文人墨客等提倡文学之举,以及他温和的性格与惊人的记忆力。阿杜德·道莱称他为“大宗师(al-Ustdah al-Rais)”。

至于小阿米德(Abu'l-Fath Ali ibn Muhammad,948-约977),虽然与其父齐名,但其成就并不如父亲显赫。他虽然也有才干,但性格稍显急躁,年轻气盛,结果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在父亲病重时他曾提议自己率军去平定叛乱遭到大阿米德的反对,但他不听劝告,煽动部队随其出征。幸而哈桑纳维怂了,惧而请降。他收取其贿赂的钱财后便班师回朝,继任维齐尔的职位。然而他本人野心太大,974年伊拉克白益王朝生乱,鲁肯道莱命阿杜德和小阿米德率军支援,到了巴格达后二人都认为伊拉克白益君主不堪大用,不如交由阿杜德统治,小阿米德任伊拉克维齐尔。此举自然被亲旧情的鲁肯反对。在平定叛乱后阿杜德班师,小阿米德驻守巴格达。然而他已生异志,他在巴格达积攒钱财,积极交好伊拉克白益君主及其维齐尔,甚至在没有通知鲁肯道莱的情况下接受了哈里发赐予的祖尔·凯法亚庭(Dhu'l-kifayatayn)头衔。在巴格达的日子里他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理会老鲁肯与阿杜德。鲁肯·道莱死后,他返回雷伊城,为争夺维齐尔权力与另一位名相伊斯玛仪·本·阿巴德产生冲突,最终被阿杜德下令处死。小阿米德死后阿米德家族便销声匿迹,不见于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