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Teen Pop偶像回忆录】Debbie Gibson
一个趣闻:Mariah Carey在签约索尼之前,曾被各家公司拒绝,原因是各公司都想找到第二个Debbie Gibson。出道后的Mariah曾经手写一张小卡片送给Debbie,表示自己在当女服务员的时候看到了她的演唱,觉得两人年纪相仿(Mariah大1岁),都出生于纽约长岛,都喜欢唱歌,那自己也可以像Debbie一样出道演唱。1991年,Debbie为已经成名的Mariah颁发了她职业生涯第一个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演唱。

80s后期,Tiffany在Teen Pop偶像界刚一举成名,就迎来了Debbie Gibson的走红。她们俩就是Billboard史上最先夺得冠单的70后。媒体始终把两人塑造成年轻版(或者是昙花一现版)“Cyndi Lauper VS. Madonna”这样类型的对手。
和Tiffany不同,Debbie Gibson从一出道就是以唱作人+唱跳歌手的身份。事实证明,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会创作真的会更加分。当两人同样面对资源分配开始向黑人倾斜的大环境,特别是89-90年美国电台明显呈现“黑化”的情况时,Debbie能够立即作出反应,并创作出比较适合自己的作品,而当时还主要靠别人给资源的Tiffany就不太行了。
按理说,Debbie Gibson应该会是80年代后期Teen Pop风潮中笑到最后的一个——金发碧眼+飘逸长发的标准白人女偶像形象、唱跳全能、具有独立创作能力、有流行感知度、跟家庭和公司都没啥矛盾、不结婚没生子,甚至懂得在巅峰期开辟副业——香水(初代女商人),然而她也就比Tiffany多笑了1年。

一、出道成名
Debbie原名是Deborah,由于年纪小,再加上发音方便,就以昵称“Debbie Gibson”出道。
相比于Tiffany复杂的家庭环境,Debbie是幸福多了。Debbie全家都支持她的音乐事业,即便穷,也要让她学习钢琴。6岁开始Debbie就开始系统地学习作词作曲和编曲。
和Tiffany不一样,Debbie不是从歌唱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她也不是没参加过,但早早就被淘汰了。这也成为她和Tiffany一个明显的差别:Tiffany是从歌唱比赛中夺魁的,有超乎年龄的大Vocal潜质;Debbie则是会写歌的青春小女孩。
1983年,13岁的Debbie第一次用自己写的歌挣钱了。她在电台举办的原创歌曲比赛中获奖,当时的奖金是1000美金。Debbie家人觉得她写歌很有希望,于是即便家里没钱,她的妈妈向亲戚借了1万,把自家车库改装成了一个录音室。
1986年,Debbie的录音demo《Only In My Dreams》被大西洋唱片公司听到了,双方随后签约,当时签的只是1首单曲的合约,要么红,要么约满Debbie就可以离开了。
在打单前,Debbie不停地创作,并在各种俱乐部里表演试探听众反映,属于实地调研了。

1987年2月,Debbie的《Only In My Dreams》作为她的职业生涯首单发行了,在Billboard冲上周榜第4,在榜达28周。加拿大最高第5,英国最高11。
大西洋唱片公司随即续约,并开始安排Debbie制作个人首专。

就这样,Debbie的首专《Out of the Blue》用时不到一个月就完工了。原因很简单,歌都是从Debbie此前已经写好的素材库里挑出来的,10首歌全部由她个人创作,公司派了一个制作团队去跟Debbie一起编曲即可。制作团队中有曾经跟麦当娜在其首专中合作过的Fred Zarr。最终这张专辑里有6首单曲被拎出来主打。
这个打单率,以及这个原创率对于历代红过的女歌手来说都是相当高的。虽然独立创作未必会比合作的效果好,音乐质量终究是以最终的作品水平来衡量的,但能够独立创作出一张合格水准以上的专辑,也可以证明创作人自身的实力。

1987年8月,专辑发行。
作为Teen Pop偶像,Debbie也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时尚热潮。她在拍摄《Out of the Blue》专辑封面时,摄影师觉得她破洞牛仔裤露出的膝盖很抢镜,于是就在膝盖上画了一张脸。——这成为了当时女孩子们的时尚。

随后被选择打单的《Shake Your Love》也取得了成功,在Billboard冲到周榜第5,英国peak 7,成为她第一首在英国打进前十的热单。MV由Paula Abdul进行编舞。


专辑同名曲《Out Of The Blue》在Billboard周榜冲到了第3,越来越红。
1988年6月,随着由Debbie独立创作+编曲的《Foolish Beat》在Billboard单曲榜挤下Rick Astley,力压MJ,夺下周冠,Debbie成为了Billboard史上年纪最小的冠单创作者、演唱者,并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迄今为止,在Billboard历史上,一共只有3位女歌手是凭借自己独立原创且独立制作的作品在单曲榜夺冠的。Debbie就是第1位,之后还有Lauryn Hill和Alicia Keys。而作为白人女歌手,Debbie是唯一一位,而且还是两首冠单均由其独立创作+独立制作。

Debbie创作《Foolish Beat》时年仅16岁。当时她本想与自己的偶像——当时如日中天George Michael合作,但她的合作请求没有得到George方面的回应,于是她就想着假如George Michael来跟她合作,会合作出怎么样的作品。就这样,她写下了这首歌。整首歌在编曲上有比较明显的《Careless Whisper》痕迹。

由于她本人录制时正在感冒,所以跟其他流行歌曲不同,副歌的音区设计得比较低。一般情况下的副歌整体音区会比主歌偏高,而《Foolish Beat》的副歌反而是有一段比主歌更低的部分。这首歌写得最好的应该是衔接最后一段副歌的pre-chorus部分,那部分是整首歌音区最高的地方,在这一部分她声嘶力竭地喊着
“Break my heart' you slipped away
我很心痛,但你已经走了
Didn't know I was wrong
不知道哪里出了错
Never meant to hurt you now you're gone
我从未想过伤害你,可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了”

到1988年底,《Out of the Blue》专辑在美国认证了3白金销量(300万张)。由于最后一单《Staying Together》没有取得前5单的成功(这单peak 22),而Debbie新专辑又要推出,因此《Out of the Blue》的销量没能继续快速增长。这张专辑在Billboard没能夺下周冠,最高周榜第7,但连续在榜长达87周,一路磨到了1988年专辑年榜第7。当年的第9是Tiffany的同名首专。
1988年,Debbie拿下了Billboard年度女艺人,成为这一年商业成绩最好的女歌手。她有3首单曲打入了Billboard年榜前百,专辑打入了年榜前10。Tiffany在这一年是位居女歌手第4。
不过这一时期,Debbie主要还是在美国有高知名度,在其他国家的销量都远不如Tiffany。《Out Of The Blue》专辑在美国之外销量平平,无其他国家/地区打进周榜前20。这张专辑在英国认证了黄金销量(10万),在中国香港也只认证了黄金销量,除此之外便没有销量可查。甚至连美国的邻居加拿大都无认证。
创作上,Debbie是真的很会写流行歌。首专中的每一首歌的副歌记忆点都很足,重复的那几句特别突出,旋律也颇为好听流畅。
在歌曲内容上,Tiffany会有勇敢示爱的表现和“I think we're alone now”的暗示,但Debbie的内容基本就是清纯、甜美。当时Tiffany是有在谈恋爱的,而Debbie则一次恋爱都还没谈过,所有的恋爱心境都是她想象出来的——靠想象就能写出一整张专辑,也是很厉害了。
但这也就带来了贯穿Debbie创作的一个问题——素材贫乏与内容空洞。这也是她专辑乐评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
尽管她的音色和演唱要比Tiffany更适合抒情,但Debbie因为个人经历不足,导致创作中常常出现重复和内容的空洞。这对于任何创作者来说都是致命的。因为重复意味着没有创新,而没有创新意味着她会被能创新的人替代,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Out of the Blue》基本上就是她的少女心事记录。在歌词里Debbie最经常用的就是“dreams”,跟她创作歌词时一样,所有的恋爱情节都发生在美梦一般的想象中。像《Only in my dreams》自然是不必说的,还有《Foolish Beat》里的“There was a time when broken hearts and broken dreams were over”、《Out of the Blue》里的“It's like a dream come true. I never thought I'd fall in love with you”、《Red Hot》里的“Feels just like I'm dreaming, dreaming”......
倒不是说dreams不是好的意象,流行歌曲都很常见,但一张专辑连着几首歌都是相似的内容,确实是一种创作歌词能力缺乏的体现。如果Debbie能够稍晚一点出道,有一个歌词方面的作者为她加工一下歌词,再打磨下创作,她或许不会那么红,但至少在创作方面她一定会有更好的水准。
同期相比,Debbie的专辑虽然是独立创作,但作品质量和特色并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人,这或许是她之后会随Teen Pop大潮而事业滑坡的一大原因。她的作品和同期流行曲风是结合得紧密的,但没有突出的个人特色,总觉得听起来像谁的作品,但不会觉得“像Debbie Gibson”的风格。甚至什么是Debbie Gibson的风格?似乎都是一个问题。
对于同期Teen Pop偶像,只有滚石杂志会稍微偏爱她一点,但也没有高出很多的评价。
附:滚石杂志对同期Teen Pop歌手的评价:
Debbie Gibson - 《Electric Youth》3星
Debbie Gibson - 《Body, Mind, Soul》3星
Tiffany - 《Tiffany》两星
Rick Astley - 《Hold Me in Your Arms》两星
Rick Astley - 《Free》两星
新街边男孩 - 《Step by Step》两星
Tiffany -《Hold an Old Friend's Hand》1星
Kylie Minogue - 《Enjoy Yourself》1星
二、巅峰与转折点的到来
和Tiffany二专首单就开始式微不太一样,Debbie的二专和首单都发得很是时候。
眼看着抒情的《Foolish Beat》最受欢迎,Debbie又自己独立创作+制作了一首浪漫的初恋主题抒情歌《Lost in Your Eyes》。在1989年1月推出。


《Lost in Your Eyes》成为了Debbie职业生涯最知名的代表作。
这首歌在美国冠了3周,位居年榜13。这也让Debbie成为目前Billboard史上唯一一个自己独立创作+独立制作多于1首冠单的女歌手。在加拿大打入年榜前10,位居当年第7。在北美之外,这首单曲就只在澳大利亚打入了周榜前10——这也是Debbie唯一一首打进澳大利亚前十的单曲。
当时Debbie还算美国电台的台花,登顶了电台榜,在成人抒情榜都冲到了第3,意味着她的受众已经有相当一些成年人了。
据后来统计的80年代美国单曲十年榜,这首单曲打进了十年榜前100,也是排行榜中排名最高的Teen Pop单曲,甚至击败了Rick Astley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
随着《Lost in Your Eyes》的逐步热卖,Debbie的二专《Electric Youth》也顺势推出,依然是全专独立作词作曲。而且这回Debbie还独立制作其中的6曲。

这张专辑在Billboard冠了5周,弥补了Debbie首专没冠的遗憾,全美认证双白金(200万),之后未更新销量认证。认证双白金时,这张专辑还正在Billboard登顶中,最终在榜51周,累计销量应该不会低于首专,即在美国销量达300万以上。
然而,到了巅峰以后,Debbie和任何人一样,都没有预料到转折点来得那么突然。
——《Lost in Your Eyes》这首冠单成为了Debbie最后一首打进Billboard单曲前十的作品。
随后在当年3月开始主打的二专同名曲《Electric Youth》回到首专时期的青春活力路线,但制作更好了。当时《Lost In Your Eyes》还在上升中,专辑正在Billboard专辑榜上强势地冠着。这单的打歌现场Debbie尽显唱跳功底,结果这单偏偏在Billboard卡在周榜11,且在榜周数只有13周,基本上相当于《Lost In Your Eyes》前脚刚走,《Electric Youth》后脚就飞榜了。
这张单曲的实体销量其实是不错的,在当年5月认证了美国黄金销量(50万),速度和冠单其实《Lost In Your Eyes》差不多(1月发单,3月认证黄金销量)。关键差距在于——这时期Debbie已经不受电台青睐了。
《Electric Youth》其实可以算Debbie全专最佳的快歌了,表现的也不再是Debbie的“dream”系列,歌词描写的是希望成年人倾听青少年的声音,青少年也可以有影响力。尽管还是蛮空洞的,但这种表达青少年心声的口号由青少年自己喊出来,至少是比在梦里谈恋爱有说服力多了。
然而这单在国际市场也表现平平,全部不入前10。这单倒是在Billboard舞曲分榜peak 3,成为Debbie目前为止在舞曲榜的最好成绩。

随后的两首单曲《No More Rhyme》、《We Could Be Together》虽然质量不错,但在排行榜的成绩也越来越低。《No More Rhyme》成为Debbie在Billboard最后一首前20单曲。《We Could Be Together》已经跌倒最高71名了。
Debbie首专出了3首前10热单+1首冠单,而二专只有1首冠单。
《Electric Youth》在国际市场上是Debbie最受欢迎的专辑,除了美国,还打进了澳大利亚和英国两国周榜前十,在英、澳、日和中国香港取得了销量认证。全球销量大约为400万张。
眼看专辑后劲堪忧,Debbie当时很明智地开始跑巡演。她首专时期就发过MV录影带合集和演唱会录像,都在美国卖得不错,均认证了白金(销量10万)。《Electric Youth》时期她开了自己最大规模的巡演,后来发行的录像带也认证了白金。

有趣的是,Debbie同期还推出了“Electric Youth”同名香水。

这一时期,总体来看是Debbie的人气巅峰期,甚至有《Debbie Gibson Is Pregnant with My Two-Headed Love Child》这样的歌出现。值得一提的是,MV中Debbie的形象由Winona Ryder扮演。这首歌不是讽刺Debbie的,而是讽刺那时不负责任的媒体记者。MV中还有Tiffany、Rick Astley的模仿形象出现。

这一时期,可怕的私生饭也各种尾随Debbie。最著名的案件就是1989年,一个叫Robert Bardo的神经私生饭射杀了和Debbie差不多同期走红的21岁女演员Rebecca Schaeffer。这个私生饭家里贴满了Tiffany和Debbie的海报,也跟踪过她俩。
三、果断转型
察觉到市场透露出来的危险信号以及流行风潮的转变,Debbie从1989年10月就开始一边巡演一边创作新专的素材。和此前制作方式不同,Debbie前两张专辑的制作都很快,因为歌直接从她自己创作的素材库里拿就行了,公司只要找个制作人帮她润色一下,甚至她自己制作即可。
对于第三张专辑,Debbie自己知道单靠自己的创作,是无法成功做出黑人曲风的。于是她也开始找人合作了。这张专辑的制作人除了前两张的老搭档Fred Zarr,还请到了黑人音乐人Lamont Dozier和麦当娜前男友John Benitez。John Benitez是麦当娜出道首专的主要制作人。
在1990年11月,Debbie三专《Anything is Possible》正式发行。


这专一发行,就带来了三大问题。
(1)专辑只有1CD,总共收录了16曲,分为两个毫不相干的部分,显得冗长。
第一部分是前8首歌,被标记为“NRG↑”,即“Energy Up”,也就是舞曲部分。主要是R&B、New Jack Swing和Dance-pop。这8首歌也就是Debbie主要表现自己成长突破的地方。8首歌里有一半是和制作人共作的。
第二部分是后8首歌,被标记为“Mood Swings”,也就是抒情慢歌。全部由Debbie自己创作+制作,相当于是挽留以前的歌迷。
一张专辑达到16首歌,而且有明确的两个不相干的主题,其实是可以分双碟表现两个概念的,单张听上去也会更完整。从商业的角度考量,即便双碟销量不佳,只要专辑定价和时长达标,美国的唱片销量认证机构RIAA在认证时会翻倍认证销量,看起来也是好看的。
但Debbie没有这么做。
而这16首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冗长。两碟之间不仅毫无专辑概念上的联系,在听感上,一般歌迷都还没听到第9首歌,也就是“Mood Swings”部分的第1首,歌迷就已经疲惫了。前面舞曲的8首歌显得格外冗长而且缺乏亮点,没有Debbie的特色。双碟其实可以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要做一张有16曲以上的专辑,要保证歌迷能完整听下去是很难的,这样的专辑要么足够好,充数的歌曲一定得特别少;要么就是过了流行期就被彻底遗忘,乐评也一定不会高。
(2)大众关注到了Debbie的形象改变,却没有注意到她的歌曲。
Debbie在专辑的内页中有一张照片,被认为拍得非常好看,小露性感,甚至比专辑封面还要吸睛。结果当时采访中,主持人问到Debbie有什么遗憾吗。
Debbie就有提到,大众关注的只是形象上的改变,却因此忽略了专辑的内容。这种情况后来也发生在了麦当娜的《Erotica》宣传期中。

(3)推出时间特别不幸。
这是最沉重的打击,但只能怪运气了。
1990年11月,专辑推出的时候,恰逢Milli Vanilli的代唱风波达到最高点。Milli Vanilli的两个门面担当出来承认说他们没有在专辑中发过一个音,全是由别人唱的,自己表演的时候全部是用别人录制的音轨——第二周,他们的格莱美年度最佳新人奖被撤销。
大众对于同期走红的这一批偶像型艺人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抵触情绪。同期也被曝出代唱传闻的Teen Pop男团New Kids On The Block遭到致命打击,虽然最后被证明他们是没有代唱,但他们的事业就此大跳水,上了各大电台的黑名单。前一单还是冠单,后一单直接50开外。
Tiffany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她在Milli Vanilli代唱事件前就糊了,没赶上这个糊的原因。
但Debbie是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很大的波及。
一方面,她专辑推出的当月,Milli Vanilli就承认了代唱,把这件事情推到了影响力最大的顶点,同批出道的Teen Pop歌手在当月基本都没有新作,就Debbie有。相当于就她一个人的新作会在这种负面新闻爆炸期受到影响。Teen Pop粉丝之间本身就有很多交叉,并不是像媒体所述完全对立的,喜欢一个男团+一个女偶像是正常的,所以基于对New Kids On The Block的失望,Debbie也受到了波及。
她从一个明明是自己原创+制作+唱跳的近全能偶像艺人,而且在巅峰期电视打歌节目中的真唱次数并不低,却最后被大众归到了“只靠脸的偶像”。
这对她是极不公平的。
1991年5月26日,Debbie受邀参加一个露天音乐节。由于飞机晚点,搭载她乐队演奏乐器的航班没能赶上音乐节。所以她只能全程放原版伴奏和伴舞们一起唱跳。
开始表演之前,她把情况告诉现场观众,下面传来了嘲笑的嘘声。
然后她直接说了一句:“别担心,我不是Milli Vanilli。你们可以听到,这是我的声音”。
音乐开始播放,掌声稀稀拉拉的。
全场唱跳之后,Debbie收获了全场的掌声。
然而,她只能每到一个地方,对一群观众证明自己的实力。大众内心的印象已经形成,更可怕的是,电台DJ们对她的刻板印象也形成了,也不再喜爱她了。
专辑首单《Anything Is Possible》是打单最明智的选择。这首歌是R&B和dance-pop的曲风,原则上应该是要受到电台欢迎的。这首歌也确实是在四大英语国都进榜了,但是都排得不高。在美国peak 26,电台榜最高28,成人当代榜最高只有48,舞曲榜没进,这也就反映出她在成人听众中的欢迎度以及电台对她的喜爱度暴跌了。

之后,这张专辑陆陆续续还打了5首单曲,都没有打进任何国家的总榜。
唯一进榜的NJS曲风作品《One Step Ahead》是进了Billboard舞曲榜,最高18。

这张专辑在全球销量都相当低迷。美国周榜仅仅peak 41,在发行1个半月后认证了黄金,从认证上看是前一张专辑1/4的水平。即便已经这么糊了,当时媒体还发文指责这专的销量是造假的,表示这张专辑在唱片店中滞销,大部分都还在柜台上没卖掉,而且从这个排名和走势来看,根本不可能卖到50万张的认证水准。大西洋唱片公司选择保持沉默。(前两张卖得好不提前认证,这张卖得糊认证这么多是在干什么)
英、加、澳三国周榜排名全部60开外。
全球唯一数字看得下去的是日本。这张专辑的日版特别收录Debbie和山下达郎合作创作的《Without You》,颇受欢迎。由此这张专辑在日本Oricon专辑榜最高周榜第5,在榜累计销量13.3万张,仅仅比前一张专辑《Electric Youth》少了不到0.3万张。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了,因为当年的日本Oricon专辑榜是不统计输入盘的。
这一时期,她无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其他国家宣传,基本都是全开麦唱跳,以正面面对各种质疑,证明自己的实力。

四、尝试不同风格的90s
大概是觉得突破不够彻底,Debbie在1992年参演了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
1993年,四专《Body, Mind, Soul》发行。Debbie进行了更多音乐和形象上的突破,希望能让大众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成熟的艺人了。

封面看上去很神婆,实际上专辑跟神婆没什么关系。
《Body, Mind, Soul》专辑彻底放弃了以前的抒情流行曲占至少一半的传统,全专主打R&B、New Jack Swing舞曲。
Debbie也大量减少了独立创作+制作,把给Paula Abdul写《Straight Up》和《Cold-Hearted》的Elliot Wolff请来制作了,尽管没有什么用。
这专最不容易的是请到了Carl Sturken and Evan Rogers这样的黄金搭档。这个制作搭档在后来写出了热单《The Trouble with Love Is》(Kelly Clarkson)、《Gypsy》(Shakira)。而他们最大的手笔是发掘了Rihanna,为她写出了出道成名曲《Pon De Replay》、热单《Shut Up and Drive》等。
Debbie这专里两首最好的主打歌也是他们参与创作的。

形象上,她也力图改变人们对她的固有印象。

她在专辑首单《Losin' Myself》的MV中大跳钢管舞,引起了小范围争议,果真收到了一些关注度,延缓了颓势。这单在美国和加拿大都进榜了,在美国Billboard总榜最高86名,在榜5周。舞曲榜peak 46,成人当代榜peak 49。Debbie后来在采访时,称她很喜欢这首歌,但是这首歌发的时间不对,就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单《Shock Your Mama》采样了Aretha Franklin的名作《RESPECT》。单曲在英国进榜,最高74。这单因为歌词具有性暗示而被韩国禁播并在韩版专辑中删去了这首歌。事实上,这首歌或许是Debbie最好的作品。
这两首歌是我最喜欢的Debbie作品。
事实上《Body, Mind, Soul》专辑本身质量不差,两首主打歌都可能是她职业生涯最佳,但问题在于这张专辑听上去满满其他艺人的痕迹,要么会觉得像Janet Jackson,要么会觉得像Madonna。而Debbie自己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区别于她俩的特色。同期的Madonna和Janet都还很火,Debbie没办法树立自己的特色,也就意味着很难获得新的受众注意,大家只会把她当作一个Janet-wannabe或者Madonna-wannabe。
比如专辑开场曲《Love or Money》听上去一股《Escapade》(Janet)的感觉,而浩室舞曲《Free Me》听起来就像《Deeper And Deeper》(Madonna)。
眼看欧美同期困局越来越难破解,同期Debbie还到亚洲进行了巡回宣传。


然而,这张专辑的销量比前一张更低了。这专在美国peak 109,在榜3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均不进榜。这专在日本peak 13,在榜8周,累计销量6.8万张。
同期,Debbie拿下了百老汇音乐剧《Grease》中女主的角色。这部音乐剧改编自电影《Grease》,当时是真的火了。Debbie和Craig McLachlan合作版《You're the One That I Want》在英国火了,最高冲到英榜13,是最火的一版翻唱。
之后她又参演了《Funny Girl》、《美女与野兽》、《吉普赛》、《芝加哥》等音乐剧的演出。

1995年,正值成人抒情大潮,跟大西洋唱片公司到期的Debbie签下了EMI旗下的小公司SBK,赶着发了一张抒情专辑《Think with Your Heart》。这专再一次回到了Debbie自己独立创作+制作的制作模式,但不同的是,这张大概是Debbie最保守的专辑,制作简洁得像demo合集。唯二亮点就是她的封面很好看,以及翻唱了很经典的歌曲《Will You Love Me Tomorrow?》。

发完之后由于销量肉眼可见的不可查,Debbie被解约。这张专辑唯一进榜的还是日本,在日本公信榜最高46,累计2.8万张。在美国不进榜,据说只卖了两万张。
同年稍晚推出的精选只收录出道到93年的单曲,也只有日本可查销量,公信榜最高63,累计1.6万张。

1996年,已经没签唱片公司的Debbie自己做了个独立厂牌Espiritu来发行自己的专辑《Deborah》。Deborah是Debbie本名,她用原名发专辑也是想以全新的面孔来面对听众。首版专辑只面向粉丝俱乐部销售,其中收录两首《Funny Girl》音乐剧原声。而隔年推出面向市场的专辑则以混音和重录出道曲来替代这两首原声。在日本则改专辑名为《Moonchild》。尽管不是很明白Debbie把一张专辑搞得这么复杂是要干什么,但估计是要刺激本来就不多的销量吧。这张专辑在全球0进榜。

五、新世纪的Debbie
进入新世纪,Debbie又以本名Deborah Gibson发行了专辑《M.Y.O.B.》(2001,流行舞曲专)、《Colored Lights: The Broadway Album》(2003,百老汇经典翻唱+新歌专辑),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引起反响。
2005年,受到Tiffany启发,Debbie也拍摄了《Playboy》(花花公子)杂志封面和内页,以刺激唱片销量。连《Playboy》里的介绍词都在介绍她当时最新的单曲。然而,也和Tiffany一样,并没有很多人关注她的音乐。
由于她还算是有点保守的类型,《Playboy》历史上很少有女星穿这么“多”的,她的服装费用创下了当时《Playboy》的纪录。

2010年,她发行了一张日本歌手翻唱专辑《Ms. Vocalist》,将日本歌手的经典作品进行英文填词翻唱,在亚洲限定发行。这张专辑收录了包括南天群星、尾崎丰、小田和正、藤井郁弥、福山雅治、Chage & Aska、平井坚、Spitz、米米club、中山美穂&WANDS等歌手原唱的作品。署名改回了大众最熟悉的“Debbie Gibson”。
欧美歌手整专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还是挺少见的,当时在日本也引起了话题。这张专辑是她时隔十多年打进公信榜的作品。在公信榜最高71,在榜7周,累计销量0.7万张。

当时她受邀作为2010年日本Billboard Music Awards的嘉宾,表演了自己早期热单《Shake Your Love》,也表演了《I Love You》英文版。

2011年,Debbie与Tiffany一起开始了她们的联合巡演。两个80s后期昙花一现的Teen Pop姐妹花多年被媒体塑造成强劲的对手,却在巅峰过去后成为了挚友。


同年,她出现在Katy Perry的MV《Last Friday Night (T.G.I.F.)》中,饰演Katy Perry的妈妈。有趣的是,她演的这个妈妈名字叫“Tiffany”。


而她自己原创的新作,则要等到2021年的《The Body Remembers》。


这张流行舞曲专是Debbie时隔近20年的原创专辑,依然为主由Debbie自己创作与制作。
整体上这张专辑听感接近Dua Lipa和Kylie Minogue近年做得比较成功的复古迪斯科舞曲。

这张专辑没有打进英美总榜,但在Billboard实销榜进了1周,排名86。由于Billboard的排名不像90年代一样是纯实销,已经加入了流媒体数字折算,所以Debbie实际上这个首周成绩是要比四专《Body, Mind, Soul》要高一些的。
而专辑中的《Girls Night Out》remix版在舞曲榜最高冲到了第4,是她《Electric Youth》(舞曲榜peak 3)以来最好的成绩。
时至今日,Debbie依然保持着发歌的速度。即便没有新专辑,她也会发新的单曲,或者给别人提供作品,一直坚持下来这么多年。即便她的巅峰期距今已经30多年了,同时代歌手大多也已经引退,几个巨头中已经好几位离世了,但她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即便这样的舞台是大众所不知道的,也少有媒体愿意宣传她这样的老艺人,她仍然在坚持着自己的创作。
我觉得她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坚持原创的精神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而且她的原创能力也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
推荐一下我个人觉得Debbie最好的15首歌:
1. Shock Your Mama
出自1993年《Body, Mind, Soul》专辑
2. Losin' Myself
出自1993年《Body, Mind, Soul》专辑
3. Only In My Dreams
出自1987年《Out of the Blue》专辑
4. No More Rhyme
出自1989年《Electric Youth》专辑
5. Anything Is Possible
出自1990年《Anything Is Possible》专辑
6. Electric Youth
出自1989年《Electric Youth》专辑
7. Foolish Beat
出自1987年《Out of the Blue》专辑
8. Lost In Your Eyes
出自1989年《Electric Youth》专辑
9. One Step Closer
出自2021年《The Body Remembers》专辑
10. Your Secret
出自2001年《M.Y.O.B》专辑
11. We Could Be Together
出自1989年《Electric Youth》专辑
12. Love or Money
出自1993年《Body, Mind, Soul》专辑
13. Out of the Blue
出自1987年《Out of the Blue》专辑
14. Ode to a Would Be Lover
出自1997年《Deborah》专辑
15. Sure
出自1990年《Anything Is Possible》专辑
特别推荐:Debbie翻唱版的《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她这版大概是很对亚洲人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