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安娜之死:个体幻觉和欲望的深渊

2022-01-23 21:13 作者:Tinkie_Yang  | 我要投稿

对安娜的有力的激情化描写,使托尔斯泰无意中置换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以活力四溢的安娜置换了具有教化和训诫意义的道德女主角多莉或吉蒂。

当安娜属于自我的时候,她看不到自己的美丽,也感觉不到自己的欲望;当她的意志被他者所左右时,她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丽与活力,也看到了沃伦斯基对她的欲望(但她却将这种欲望视为了真挚而绵长的爱情)、感觉到了卡列宁对她的持续道德拷问以及她对儿子爱而不能的深深歉疚。

不竭的生命欲望既导致了安娜的自我分裂,也促进了她的自我倍增——一旦坠入静止而可怕的个体不幸中,她便从普遍的类型化生命过渡到了特殊性的个体化生命,而这个晚来的个体性却早已破碎不堪,因为安娜实现个体意志的空间是一个充满了谎言和欺骗的虚幻领域。她在虚幻的领域之中真正触及了有限和虚无的边界,也即触及了个体幻觉的深渊,但走进该领域的人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世界,就像末世图景中的罗德之妻在回头的瞬间变成了盐柱,安娜沦为了欲望悲剧的屏风上的永恒剪影。

与其说安娜的卧轨自杀是自主意志的产物,不如说是被幻觉裹挟而丧失意志的产物。她原本以为,想象的自杀导致的幻觉,能够给予她所欲求的情感真诚——她想象沃伦斯基会因她的死亡而对她充满毕生的歉疚和永远的爱情,她想通过自己的死促使沃伦斯基协助她完成爱的绝对献身与忠诚。然而,安娜的死亡却构成了致命毁灭:生命意志的毁灭和沃伦斯基爱情、人生的毁灭。

读者通过弗龙斯基的眼睛看到的安娜是光彩夺人、活力四溢的,这种认知的缺陷与其说是道德意义上的,不如说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托尔斯泰的叙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现实,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有限的视角和认知是人物存在的唯一索引和来源。沃伦斯基的主观视角呈现的安娜形象无形中也传递给了我们读者,它有意无意地纠正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安娜的眼光,因为我们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有限认知自愿让位给了深爱着安娜的沃伦斯基,他眼中的安娜仿佛就是我们眼中的安娜,而我们总是自以为我们眼中的安娜就是真实的安娜,但我们终究不是安娜的合法情人,即便是沃伦斯基也不是。

因此,对一个在道德现实中抛夫弃子的女人,我们的态度往往是带着道德的愤怒去加以谴责和否定的,但对于陷入爱情和亲情的撕裂之痛中的安娜,我们却压根恨不起来,我们无法拒绝一个人对绝对真挚情感的诉求,因为平庸的我们总是妥协于不可能实现的自我慰藉之中,而只有安娜没有屈从于龌龊不堪的虚伪现实:如果她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想象,她便按照这种想象去生活或死亡。


安娜之死:个体幻觉和欲望的深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