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刚|水墨之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艺术家简介】

傅刚,1978年出生,任教于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国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院书画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央民建画院画家,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美协理事,民建天津市书画院副院长,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院青年画院副秘书长,天津市青年美协副主席。
主要艺术成就:2006年应韩国政府的邀请,随中国共青团团中央书记张晓兰率领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韩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在访问交流期间,多幅书画作品代表中国政府分别赠送给韩国政府及政府官员,增进了中韩友谊;2007年赴韩国、日本参加中日韩东北亚画展;2008年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献价值12万元巨幅长卷《期盼》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展览;2009年中俄建交60周年应俄罗斯总领事馆邀请参加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精品选俄罗斯巡回展;2015年天津美术馆水墨新世界当代青年国画家精品展2016年应越南友好协会的邀请,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出访越南,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中越代表的一致好评。2018年天津美术馆仰望奇峰,孙其峰先生师生书画展。2018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印度,多幅作品被中国驻印大使馆,印度政府收藏。2019年我爱我的祖国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双人展。
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重要场馆收藏。先后出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当代青年书画名家作品精粹——傅刚书画集》、《清吟雅兴——天津美术学院五人展作品集》、《2013香港傅刚书画艺术交流展作品集》,2018沉逸蕴籍,慧思方寸傅刚书画集。
【作品鉴赏】
沉逸蕴藉 慧思方寸
——读傅刚《花鸟画》有感
花鸟画大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宋元之后,写意花鸟兴起,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部分。明清之后,画派蜂起,诸家并举,出现很多标杆式的写意花鸟画家,如青藤、白阳、八大、郑燮、金农、蒲华、吴昌硕等等,开一代风气。写意花鸟至20世纪亦不断推陈出新,有齐白石、潘天寿、郭味蕖等大家承古开新,领一时之潮流。当代写意花鸟在传统基础上多有发展,风格样貌各异,题裁内容丰富。

就创作而言,近年花鸟画领域也涌现了一批青年画家,他们的努力为写意花鸟画创作吹入了一股新风。傅刚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作为一名青年画家,傅刚从小就有与水墨花鸟画有不解之缘。他性格明朗、活泼、热爱生活,有年轻人的冲劲,但也不乏沉稳和专注的个性。多年来,傅刚坚守执着于花鸟画艺术,在笔墨之间寻求个性,在花鸟之中融入精神,以水墨技法糅合水彩,以传统语言结合当代思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绘画语言沉逸蕴藉,其艺术志向慧思方寸。

慧,保持着一个观察者、亲历者端凝、清醒的智慧,追求寓精于情的创作精神。
于写意画家而言,筑基无疑决定其一生成就之关键。傅刚善于学习,他既重视传统技法的临摹和吸收,也重视现实生活的观察。他深入研读中国美术史,在中国画内在的艺术规律中孜孜以求地探寻,更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外师造化,另铸新意。用他自己的话说,习画、作画就是一个体悟与潜行的过程。读书、练字成了他作画之余最重要的功课;名家画作拍卖会、花鸟大师经典作品展等地,总能觅到他的身影;走出画室,他或悠游于山林溪涧之间,或徘徊于苍岩绿树之下,俯察草木葳蕤荣枯之形,仰观鸟雀飞鸣嬉戏之态……他在气象万千的生活中,捕获了别人未曾认识和发现的美,并将之倾注在作品中。

正因为如此,观念外化和一意向内,可以在傅刚的画中形成统一,仿佛画笔只是他思想的工具,宣纸只是他安放思想的容器,画笔轻轻落下的一刻,一股清流便落于纸上,精工入微,清新没骨——那些鸟儿才刚刚落在枝头上,你不敢靠近,生怕不小心就惊飞了它们;那些花草的蓓蕾上还带着露珠,你屏住呼吸,甚至能够闻到淡淡花香;那些树木石头正静静矗立在大千世界听风听雨、见人见事……方寸之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就这么在你的视线中铺开,溢到心里,呼之欲出。在这个有限的世界里,倘若作者没有对生活无限的体悟与热爱,又怎么可能在一幅小小作品中,让读者感悟到这么多内容?读傅刚画作用心比用眼睛更令人感动,用眼,是扎实、灵细、奇思与收放自如的功力;用心,是清风朗月、鸟语花香、水流人家融汇的至情至美的人间。

思,以传统笔墨抒写当代生活,以笔墨之思呈现当代审美,以花鸟作品触动生命深处。
在傅刚的笔下,处处流淌着的禅意与诗情,他用淋漓的墨色水韵,演绎着明媚鲜妍的花草、累累丰硕的果实、振翅欲飞的鸟儿……每一个细节都笔精色雅,极力彰显勃勃生机、浩浩生气之自然大美,让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传统水墨的轻盈与灵动,又能捕捉到院派风格的静穆与安详。那寓空于实、又寄虚于满的画作风韵细细品之,似有超越技术形态之感,仿佛他自己就是画中之物,忽柔忽刚,角色自由转换,他成了自己的导演,赋予静止物态予有形的思想和灵魂。而其心之所得,大约就是那些线条间的起伏抑扬和流转生动,以及由之而给予他的物象之喜与生命之喜,让他从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也重新唤起了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情结。

他认为,历代积淀的绘画技法、笔法都渗透了充满辩证的中国哲思,能更好地表现画家的性情、格调与精神境界。于是,他的画风逐步明朗起来,个体和个性生存的隐喻成为他创作的心态与操持,在极力追求古人风度、意节高远的同时,也崇尚合乎“道”的现代派“自然”,积极践行将“情绪”表现为更大的自由之风,让花鸟虫石静到与湖光争秀、动到与才情俱飞,静动清扬沁人心脾……那些写实中蕴涵着自然、抽象中透露出清新幽静的意向,仿佛就是自然造化对生命生活生气的最好补益,给人以入境入思之感。

王原祁云:“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轻以此为酬酢也”。艺术之道,思悟无穷,取法无边,任何人都是难能穷尽的,没有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学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傅刚正值盛年,勤于前行而敏于体悟,孜孜以求,不畏辛苦,相信假以时日,他定会取得更为丰厚的成果!
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报》副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