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书摘记录一之《荣格分析心理学导论》+百度百科
使我对心理学开始感兴趣的是一个十五岁半的女孩,我在《论文集》中描述过她,那是这一系列论文的第一部著作。这位女孩有梦游症,她的姐妹发现当她在入睡的状态下,问她问题就能获得非同寻常的答案:换句话说,她被认为是一名灵媒。我对这个情况印象深刻,尽管外在的表现让人困惑,但她的心灵中肯定存在一个看不见的生命,只在恍惚或睡着的状态下出现。一点点的催眠就能够使这位女孩进入恍惚的状态,随后她又能从类似睡着的状态中醒来。在恍惚的过程中,很多人格将会显现;逐渐地,我发现我能够通过暗示唤出
某个人格
。简而言之,我认为我能对他们施加影响。
但我对自己说,
意识的世界背后肯定存在其他的世界
,而这个女孩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我开始研究招魂术,但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
接着我转向哲学,试图寻找任何与这些奇怪现象有关的线索。如果我在这位女孩处于
无意识状态时给的是一个特定人物的暗示
,那么她就会将这个人表现出来,她给出的答案也会带有所暗示的这个人的特点。在这一点上,我开始确信无意识材料的趋势是以确定的模式流动着的。这也为
人格的解体
提供了线索。例如,在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中,
心灵中不同的部分在独立地起作用
,但不同的部分通常没有什么含糊不清的;患者所听到的声音是不同的个体、特定的人发出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声音如此真实。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打算研究精神病人的无意识现象,但那是我的决心。我想要抓住精神的入侵者,这些入侵者使人在他们不应该笑的时候发笑,在不应该哭的时候放声大哭。当我在进行
联想测验
研究的时候,正是测验揭示的缺陷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仔细记下被试不能完成实验的地方,通过观察,我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
自主情结理论,即自主情结是造成力比多流动阻塞的原因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也发展了他的情结概念。我在1900年阅读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我并没有理解它的重要性,将它置于一旁。后来我在1903年又重新阅读,并发现了它与我自己理论的联系。
*注释
:
力比多
是英文libido的中文译音,其基本含义是表示一种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关于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不少论述。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性力、性原欲,即概述,用以专门表述本能,是弗洛伊德“性欲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后期经荣格等人对其概念进行扩展,并增加了力比多的表现形式。
含义扩展—1905年,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写道:“我们从其他的精神能量区分出力比多能量来,意在表述这样的假设:机体的性过程是经由特殊的化学变化过程得之于营养历程的,性兴奋不仅来自所谓的性部位,更且来自全身各器官。如此我们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力比多能量(libido quantum)的概念,
我们称其精神表现为自我欲望
。
在弗洛伊德的后期著作中,对力比多概念又作了扩充。如在1920年的《超越快乐原则》中写道:“我们所说的性本能力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的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的
爱的本能
。1921年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又写道:力比多是从情绪理论中借用来的一个语词,
我们用它来称呼那种包含爱这个词下的所有东西有关的本能的能量。
荣格认为,在自然界中,不管是物种的保存本能还是自我的保存本能,都是一种没有差别的持续的生命的欲望,整个种族的持续通过个体的保存来得到保证。因此我们的力比多概念作为一种对外界感知的运动仅能被理解为一种内部愿望或需求的显示。我们被迫把所有努力和所有需求,以及饥饿,都包含进这个概念。我们不再有任何理由在原则上区分筑巢的需求和吃东西的需求。这样,他就把力比多的整个概念扩大化了。
力比多与性 力比多是由弗洛伊德假设的作为涉及到其客体(投注的位移),涉及到其目标如升华,涉及到性兴奋的来源(爱诺区的多样性)的性冲动的变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力比多与性冲动有关,它作为一种推动力, 是个体性本能表达与满足的内在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借助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弗洛伊德所谓的性冲动中的性,有别于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上的性,也不是指以生殖为目的的狭义的性生活,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性,是一种更广泛的肉体能力,首先以快感为目标,其次才为生殖服务。所以,
弗氏的性通常是指含义极为模糊地词语 “爱”所指的那些冲动
。
力比多与自恋 弗洛伊德认为
自恋是一种与“客体” 关系的反应
。
客体是指认识的对象,是与主体相对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自己可以把自己当作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即自恋主体是把自己当作客体的力比多投注。在这里弗洛伊德第一次引入了
“自我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
自恋乃是普遍的原始的现象,有了这个现象,然后才有对客体的爱
。在谈到“力比多的发展”时,弗洛伊德提出,以自身的某一部分作为冲动对象的自淫,对以后的发展有两个作用:第一,放弃了自淫,再以体外的一个对象代替本身所有的对象;第二,
将各个冲动的不同对象组合起来,造成一个单独的对象
。由此可见,最初含有性倒错意味的自淫是个体获得正常性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
自我力比多在常态的情况下,不难转变而成客体力比多,而客体力比多最后又能为自我力比多收回
。
力比多与认同 认同是精神分析中用来指示一个中心过程的术语,通过它主体在其发展的关键时刻,运用消化或者侵占的方式,建立其或者变成他周围的人的一些方面、特性或特点。后来,认同的概念在力比多的关系中逐渐丰富起来。首先,婴儿的第一“性觉区”是口腔,婴儿在营养的吸收与快感的获得之间建立联结,二者的活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将外物吸入体内。这一自淫式的活动(力比多向身体的某一部分投注)是后来重要心理活动(认同)的原型。
所以认同与自恋有关
。
自恋型客体选择是客体按照本人的模式被选择,而认同则是主体按照后来客体的模式所建立
。
力比多与自我理想 自我有一种功能,不断地监视着、批评着、比较着,因此,乃和自我的另一部分互相对抗着。
弗洛伊德把与自我相对抗的这一部分称为“
自我理想
”,是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
自我理想是原发性自恋的继承者,在它的内部孩子满足于他自己。最初,孩子本身就是自己的理想。孩子对全能感的幻象,加上父母把对孩提时代的自恋投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形成一种虚幻的完美形象,并以此作为自恋的对象。而后,由于自己的自省和别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介入和与模范人物的自比,孩子开始放弃“
原发性自恋
”。对这样的一种理想的放弃可以导致以他者作为理想的出现。
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荣格认为力比多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儿童早期力比多体表现为增强身体的营养本能,随着身体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身体器官加入进来,力比多的活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这里荣格承认力比多一个决定性的和极端重要的活动领域就是性欲,但是他随后把营养功能等等概念也加入了进来,称力比多在性欲领域的首要表现就是与营养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原始的力比多向二级功能投注的过程可能总是以“力比多流”的形式发生。也就是说,性欲从它的原始目标中转移了,它的一部分用于初期功能的投注和保护机制,这种功能随后会因为个体的发展而向更高一级的方向发展,即
种族保存
。这种性力比多从性领域向辅助功能领域不断的转化,
在这种转化活动没有损害个体的适应的情况下,我们把这种转化称之为“
升华
”,而在转化的尝试失败的情况下则称之为“
压抑
”
。在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荣格所定义的“升华”和“压抑”的概念是和弗洛伊德略有不同的。在这两个概念上,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分歧依然基于力比多是性的或者是非性的。
影响力比多的因素可以是
心理
的,也可以是
生理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