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考模拟试卷(1)

2023-02-12 11:38 作者:Xavze  | 我要投稿

一、单选题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下列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  ②生产工具极其简陋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③④: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这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也不能反映生产关系的特点,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到底是进步还是后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   )

①在分配形式上的剥削程度是否在降低

②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③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④经济基础是否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在分配形式上的剥削程度是否在降低不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到底是进步还是后退的标准,①错误。

②③: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到底是进步还是后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③符合题意。

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④错误。

故本题选C。

3.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剥削代替了平等,专政代替了民主,在看似倒退的压迫剥削背后,人类社会向前走了一大步。这一大步体现在(  )

①私有制的确立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奴隶主阶级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④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②④: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剥削代替了平等,专政代替了民主,在看似倒退的压迫剥削背后,人类社会向前走了一大步。这一大步体现在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②④符合题意。

①: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奴隶社会人类才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①观点错误。

③:该选项强调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不是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表现,③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B。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句的强烈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状况,其根源在于(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封建迷信思想的散布

C.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民毫无人身自由,依附于地主阶级

【答案】A

【解析】

A:农民受地主剥削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A符合题意。

B:地主阶级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从精神层面压迫广大劳动人民,这不是农民受地主剥削的根本原因,B排除。

C: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受地主剥削无直接关系,C与题意无关。

D: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D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A。

5.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C正确。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该选项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A排除。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本项说法不具有针对性,B排除。

D:个别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原因,但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D排除。

本题选C项。

6.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__________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A.生产关系 B.上层建筑 C.生产力     D.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C: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故C正确。

AB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不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故ABD不选。

故本题选C。

7.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其优越性是(   )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③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空前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①③: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其优越性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如此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①③正确。

②:社会主义不实行按需分配,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②排除。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空前提高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单独的优势,资本主义也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前提升,④错误。

本题选A项。

8.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而不是空想,主要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   )

A.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

【答案】C

【解析】

C: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是空想,能够成为现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C应选。

ABD:空想社会主义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看到了其剥削性,也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与题意不符,不选。

故本题选C。

9.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但他作出的两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两大发现”是指(   )

①唯物史观

②德国古典哲学

③剩余价值学说

④科学社会主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但他做出的两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两大发现”是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德国古典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材料的“两大发现”,排除②④。

故本题选A。

10.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人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工人运动的兴起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诞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②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人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故①不符合题意。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其诞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故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1.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是(   )

A.《国际歌》发表             B.《资本论》发表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

【答案】C

【解析】

C: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正确。

ABD:《国际歌》发表、《资本论》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均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ABD排除。

故本题选C。

1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

A.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B.独立的社会形态

C.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D.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答案】A

【解析】

A: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革命还要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A正确。

B: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B排除。

C: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了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中国革命第一步任务,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

D: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开始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逐步增加社会主义因素。D错误。

故本题选A。

1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①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奴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状况,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④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③: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②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4.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清政府的统治者甚至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  )

A.半殖民地半奴隶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列强统治下的殖民地     D.没落腐朽的封建社会

【答案】B

【解析】

A:1840年之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可见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奴隶社会,A说法正确。

BCD:不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5.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   )

A.领导权不同            B.前途不同

C.所属范畴不同        D.影响不同

【答案】A

【解析】

AB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领导领导权不同;二是革命前途不同;三是所属革命范畴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决定了其革命前途不同、革命范畴不同。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领导权不同。A符合题意,BC排除。

D: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领导权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三民主义 D.邓小平理论

【答案】B

【解析】

B:马克以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下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有(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②“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④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③④:根据教材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全面提前超额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基础。②不符合设问要求。

故本题选C。

18.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从思想上、理论上为________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

A.中共一大 B.中共八大 C.遵义会议 D.开国大典

【答案】B

【解析】

B: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所以,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从思想上、理论上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B应选。

A: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A不选。

C: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C不选。

D:开国大典是1949年举行,D不选。

故本题选B。

19.以史为鉴,可以兴党国。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中共八大尤其值得我们回顾,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举行的首次代表大会。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果对于党的事业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中共八大(    )

①正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③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有矛盾

④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②④:中共八大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④应选。

①:说法错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①不选。

③: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矛盾,③不选。

故本题选D。

20.从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激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A.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一化三改”    

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C: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C入选。

ABD:选项ABD是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具体内容,不选。

故本题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分别走过了被称为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和共和之路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中国复兴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材料一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所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什么样的道路?

(3)纵观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的历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材料一中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①近代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近代中国人民必须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③完成此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三、简答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封建专治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家和现实道路;

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考模拟试卷(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