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监酒令》刘章唱段演唱要解(俞振飞)

《监酒令》是京剧小生剧目中唱、念相当繁重的一出戏。我觉得它既可以作为学习小生唱念的入门课程,也可以作为结业课程。因为,开蒙先学这出戏,学好了就能打下扎实的唱念基础。但是,真正学得好,又很不容易,如果深入研究,把它琢磨得透彻了,那么,唱念也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再掌握别的剧目就不难了。
我在一九三年去北京拜前辈小生艺术家程继先老先生为师后,他教我的第一出戏,就是这出《监酒令》。他一字一句教得很认真。他就是让我用这出戏来打基础的。一九三四年,我由业余戏曲爱好者正式转为专业演员,在北京中和戏院首场演出,也是这出《监酒令》。
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这五十多年里,我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这出戏作了一些加工。我在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后,也是用这出戏作为主要的教学剧目。这不仅因为它唱念技巧丰富,适合于给学生打基础,也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而且词采很好。
这出戏取材于《史记》的《齐悼惠王世家》。故事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时期。吕后为了巩固吕姓的统治,把吕家的宗亲都封为王侯。他们经常大摆筵宴,彻夜不休。这出戏的主角刘章,是刘邦的亲孙子,是齐悼惠王刘肥的二儿子,受封为朱虚侯。二十岁的刘章对吕后的统治非常不满。有一次吕后摆宴让他做监酒令官。他用军法行酒令,杀死了两个要逃席的吕姓宗亲。吕后对他也无可奈何。
我在这里介绍的〔二黄]唱腔,是朱虚侯刘章怀着一腔忧国的热忧,夜巡在金水桥畔,抚今思昔,抒发万千感慨时唱的。传统小生戏的〔二黄〕唱腔,这一段是旋律最丰富的了。
这段唱腔共八句,用的是〔二黄导板]转〔回龙]再转〔慢板]的联套形式,第一句是〔二黄导板〕,第二句是
〔回龙〕,后面六句是〔慢板〕。
一九八O年十二月我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重新录制了这段唱腔,由青年琴师尤继舜同志给我操琴。这里刊载的曲谱,就是他按这次录音记录的。
看了曲谱,大家一定会感觉到,这段唱腔的旋律和旦角唱腔颇为接近。那么,我们演唱这个唱段,怎么体现小生的特点呢,怎么和旦角的唱腔区别开呢?我觉得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发音问题。京剧小生的发音,很早就形成了大小嗓相结合的传统。小生的音域要宽一些,如果大嗓和小嗓,高音都上得去,低音都下得来,而且上下声音能够贯通,是最好了。小生的声音应当儒雅清俊,但不要带有脂粉气,要着意表现一种“雄浑美”才好。总之,小生的发音要象男人,不要象女人。尤其是在这出戏里,为了表现刘章的王侯身份和他的英武气概,声音就更应当雄浑道劲一些。因此,我在唱京剧小生时,也比较多地采取了昆剧大冠生的发音方法;演这出戏,我还比较多地用了“放膛音”的方法。这些,我在下面还要具体
地讲。
第二个是吐字问题。咬字、喷口,都要区别于旦角。一般来说“劲头”要硬一些,字的处理要有力一些,接近于老生的处理方法。
第三个是行腔问题。
行腔的起伏跌宕,要比旦角幅度大一些,腔同样要“圆”,但棱角要比旦角鲜明些。我在拖腔和尾音处理上,还有意让音波的起伏大些、鲜明些,有些尾音,就象老生那样处理。
下面,我就一句一句具体地讲一讲。
〔导板]“微风起露沾衣铜壶漏响——”
这头一句要起得好,要有意境。一开始,就要把听众引入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并且要让听众感受到人物的心境。这个环境是:金水桥畔,残星月夜;人物心境是:触景伤情,感慨系之。这里,不能只描述景物,要更多地注意借景抒情。“微风起”,要象是人物心中引起了一阵颜动,“露沾衣”,要象是从心底里产生出妻冷的感觉。当然,字的四声阴阳也都要摆好。“微风起”的“微”字,北京人说话念成阴平,中州韵应该念阳平,我是按照阳平唱的。采用阳平声,能够一开口先低唱,和用阴平高唱相比,似乎意境要好得多了。而且“微风”两个字,一个阳平, 一个阴平,旋律会丰富些。“风”字是阴平,要高唱、平唱;“起”字是上声,“露”字是去声,“沾”字、“衣”字都是阴平,演唱时每个字都必须严格按照它的四声调值行腔,不能把字唱“倒”这句〔导板]要唱得深沉些,持重些。尺寸可以稍慢些,但不要松。“响”的拖腔,本来比较简单,我把旋律扩展了,并且撤慢了尺寸,这也是为了要有意境。
这句〔导板]是在帘幕内演唱的,京剧界称这类[导板〕为“闷帘〔导板〕”。唱完,先上宿卫的禁军,他们打着灯笼,排列在“九龙口”,然后刘章上场,锣鼓起(帽儿头〕,唱回龙“披残星戴斜月巡查宫墙”一句。这句〔回龙]与〔导板]虽然都属于整个唱段的起始、发端部分,但在演唱时却要作出截然不同的处理。我认为,〔导板〕应以创造意境为主,回龙]应以表现气势为主。“巡查宫墙”四字是点明人物身份的:他是一位宿卫宫廷的禁军首领。通过这句唱腔,要把他王侯的身份、英武的气概,以及“年少封侯志不同”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所以尺寸可以快一些,节奏紧凑一些,声音的色彩也鲜明浓烈一些。
京剧有些字与普通话读音不同,称为“上口字”。如“星”字,普通读团字“xing”,是庚青韵。上口应读作尖字,而且又属于三韵同辙的字,即庚青韵归入人辰辙口的字,因而“上口”后读作“sin”。这是京剧传统中对一部分字音的特殊规定。
“斜月”的“斜”字,“巡查”的“巡”字,也都要读作尖字,就是读“sie”,“sin”。这些字演唱时都要读准确。
为了点染夜月的色彩,我在“戴斜月”的“斜”字上用了一个小腔,这个小腔中有三个音符,就是“672”,要联结得自然,润饰得光洁、圆润,才好听。
“官墙”的“墙”字,我的处理,就属于“放膛音”的范畴了。就是用“音堂相聚”的方法,使声音更加宽、厚、亮,气息要有一种冲击力,使之更能“打远”和“响堂”。
这句拖腔中,音波的起伏,我就运用了老生的处理方法。总之,这一句一定要把气势唱出来。
下面转入〔慢板]。
“站立在金水桥举目观望,又只见紫雾腾云绕建章”两句,是这段唱词承笔衔接的句子,在演唱上要铺陈开来,显出高远的意境、雄浑的气势。
“举目观望”的长拖腔,唱法必须和旦角区别开来,顿挫要鲜明,力度要强一些,节奏要大起大落。
“又只见紫雾腾云绕建章”一句,我理解,那是吕后纠集吕姓宗亲又在宫廷大摆筵宴,灯火辉煌,由于这强光的照射,天空中呈现出腾腾紫雾。刘章望见这一情景,引出了无限的忧思。因此,这个句子又是点题的。
“又只见”那个从低到高拎上去的唱腔,以及“建章”两个字之间的行腔,幅度要大,棱角要硬些,象是远望腾腾紫雾,勾起满怀心事。
〔慢板〕的前两句尺寸最慢,但是“慢”也得紧凑。“慢”和“紧”是不矛盾的。〔慢板]如果不紧,就会松懈、拖沓,那当然是忌讳的。
这和情绪也有关系。象这两句,在行腔的时候,就得有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真的是思绪缭绕,才能有感染力。
若使行腔做到“圆”和“美”,气息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京剧传统唱法,在大腔的行进过程中换气,讲究让人听不出气口来,这就要掌握好“偷气”的技巧。我在“举目观望”的长拖腔中,就使用了“偷气”的技巧。
“这龙楼与风阁依然无恙,独不见当年的创业高皇”。转入了抚今思昔的中心内容,意义上比上两句又进了一层,演唱也得转入又一个层次。
怎样表现出层次来呢?我觉得要靠感情的深化。这两句,从唱词到唱腔都很抒情,如果演唱上富于激情,就能把整段唱推进到又一个层次。唱的时候,不能只注意表达唱腔的旋律美,更要带感情。象唱到“创业高皇”,处理上就要细腻些、深邃些。感情不要很单一,要丰富些。刘章此刻并不仅是因怀念皇祖而感伤,因皇祖不见而抱憾,更多的是因皇祖开创的江山大业即将丧失而忧虑,是因“移刘易吕”,国事日非而悲愤。如果把这些思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得丰富些,就有厚度了。
有的同志认为“依然无恙”不如唱作“俱还一样”,原因是“依然无恙”前三个字都是平声,而“俱”字是仄声,用“俱还一样”,唱腔容易有变化。本来,我在三十年代灌制的唱片,唱的倒是“俱还一样”。但我觉得从词义来看,还是“依然无恙”更完美,更能衬托后面的句子。我想,首先还是应当以内容为主。何况,三个平声字若用心安排,也还是可以出好腔的。所以,我后来一直改用“依然无恙”。
收束的两句:“到如今扶社稷谁是良将?不由人心惨痛泪落数行”,合笔份量很重,也很出情。上句的自我设问,是整个唱段的思想核心所在,它曲折地、含蓄地流露出刘章的一种理想和抱负。他面对现实,虽然落泪,但情绪却显然是激愤的,而不是消沉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无望的。因此,这两句更要着意于表达人物的忧国热忧,要唱得开阔、雄浑而又悲怆、愤懑。
“谁是良将”的长拖腔,要深沉、凝重,有份量。行腔时,力度要渐强,最后甩腔时要有较大幅度的顿挫。
“不由人”也是从低到高拎上去的唱法,要唱出气势来。
“心惨痛泪落数行”也有唱作“心酸痛泪落千行”的。但我觉得“惨”比“酸”更为贴切。“数”也似乎更实在,更响亮,特别是在整个唱段的结尾,出现这样一个仄声字,会结得更为有力。这里,“心”字上口,应读作尖字“sin”。“泪落”两个字,也都是上口字,应读作“luei”“luo”。“数”字,我采用了昆曲的读法,为的是使字音更活,唱腔跌宕更大些。
最后的低腔,要与起唱〔导板时的情感相呼应,使人们得到一个起合相应的完整印象。这里,可以突出地表现人物怅惘、苍凉的心境,表现人物无尽无休的忧闷、愁思,便留下深长的余韵。
《监酒令》这大段〔二黄〕唱词,据程继先老师说是由晚清著名文人潘祖荫加工的。这段唱词,意境的高远,思想的深邃,在京剧的老传统剧目里,是比较少见的。刘章这个人物虽然是个武将,而这个唱段却着意于表达他浩茫的心事、炽热的感情,加之他的身份又是王侯,所以,还是唱得沉稳一些、文静一些比较好,太火气了不容易深刻。
为了给人以意境高远的感受,我还采用了胡琴高拉、演员低唱的方法。我觉得,这样处理,似乎可以使境界再开阔些,感情再深沉些,色彩也似乎可以再丰富些。

总之,我的一系列考虑和试验,都是希望这段唱腔总的风格能够既深邃细腻,又大气磅礴,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并深入开掘出剧词的思想内涵。(王家熙整理)
【作者:俞振飞 1982.4《人民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