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2.3.3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2023-10-10 10:3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矛盾概念在表明发展过程的特点时具有决定的意义。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的发展是这样的:在对象中出现对立的相互排斥的方面或倾向;它们进行“斗争”,结果导致旧形式的灭亡和新形式的产生。这就是发展的规律。列宁写道:“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1]

  当然,不应该对这一原理做简单化的了解。从斗争一词的原来的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对立面的斗争主要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对于有机界,就远不能始终谈论这种原来意义上的斗争了。而对于无机界,这一术语离开它的原意就更远了。因此,当确定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时,列宁把斗争一词加上了引号。为了正确地了解对立面的斗争,需要明确这一点。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对立面以及它们的相互对抗或“斗争”,这是辩证法的普遍的和最基本的规律。正像列宁着重指出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彼此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乃是辩证法的最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而且,这是“辩证法的实质[2]

  一切发展,不管是星体的进化,植物的生长,人的生命,或社会的历史,本质上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发展在最一般的形式下是这样的:事物在每一时刻内和它自身是同一的同时又是不同一的。事物保持自己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但同时又发生变化,成为另一事物。

  恩格斯写道:“矛盾表现在,事物仍然是它自身,同时又不断地变化着,它自身含有‘稳定性’和‘变化’的对立。”[3]正在发展着的事物包含着另一事物的萌芽,包含着自身的对立面,即某种“否定的”本原,它促使事物经常变动。事物自身含有客观的矛盾,在事物内部,对立的倾向作用着,对立的力量或方面彼此进行着对抗或“斗争”,结果就导致这一矛盾的解决,导致事物的根本的质变。

  例如,在所谓地球的地史第三纪生存过的有机物经过多少万年仍然没有改变,保持着自己形式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同不断变化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有机体当中积累了变异,遗传性使这些变异固定下来,最后导致完全新的植物和动物品种的产生。在每一物体内部,遗传性和变异性这两种对立的倾向进行经常的相互作用或“斗争”    这就是有机界发展的内在基础。

  从这里可以看到,以对立面的一定的平衡或同等作用为先决条件的事物的稳定性,只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只有不断地摈弃旧形式和产生新形式的物质运动,才是永恒的和绝对的。列宁在表述辩证法的这一最重要原理时写道:“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4]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这个辩证的发展观,是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相对立的。正如列宁所着重指出的,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主要缺陷之一是,它看不见物质发展的内在动力,忽略了物质的自己运动,并且把发展的源泉移到外部。推动物质运动但又处在物质之外的这种力量,归根到底就是神。这样,形而上学的观点不仅提出了片面的,因而也是歪曲的发展观,而且引伸出信仰主义的结论,即承认神的本原,以至背叛科学。

  辩证的发展观的特点是它的深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只有它才提供理解:‘飞跃’、‘浙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列宁写道:根据这一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5]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内部矛盾就是理解自己运动和发展的钥匙,因此它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运动源泉,它排除“彼岸的力量对自然界的生活的干涉,也就是说,它忠于科学。


注:

[1]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8卷第408页。

[2]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8卷第407页。

[3] 恩格斯《反杜林论》,1957年俄文版,第327页。

[4]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8卷第408页。

[5]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8卷第408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2.3.3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