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大道口 | 怎样求道(三)

2022-02-21 21:18 作者:易族人  | 我要投稿

六十三岁时,吴王夫差出兵伐陈。楚昭王听说孔子要来,特别派人前往迎接。


陈、蔡两国深怕楚国重用孔子,不利于己,于是便派兵把孔子包围在旷野。


孔子与众弟子粮食短缺,七日得不到熟食,孔子却照常弹琴吟诗。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能够固守基本原则;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随意乱来了!”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来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还是小人”。


同样在绝粮的状态下,为什么孔子的因应态度,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因为子路还停留在“修养”的阶段,谈不上“修行”,离“修道”还很远。


这一问一答,正好是孔子给子路的一段随机教学,可惜子路依然不明白。


修道人在现实社会中,有时反而受到轻视和排斥。正是因为这样,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当今大多数人各趋功利,难以接受穷困的挑战,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洁身自爱的少数人,才不致同流合污。


想得更加深远一些,中华大道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便是由于有这些可贵的少数人,能够坚持信念、择善固执,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


我们除了敬重之外,更应该仿效,为民族命脉尽一份心力。


“传承”的意思,是上一代传下来,交给下一代;下一代承接上一代的宝贵教诲,不但自己这一代要用心实践体悟,而且还要坚持完成传承给下一代的责任。


“传”不容易,“承”也难。两代之间的密切配合,便是“孝”(上为老,表示上一代;下为子,象征下一代)的精神。


孝道的主旨,即在传承中华大道。所以说:“中华文化源于易,成于孝”。


六十八岁时,孔子叶落归根,终于返回离别了十四年的鲁国。


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经问政于孔子,但终不能用孔子。


他也不再出仕,鲁人尊其以国老,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成六艺,备王道。


他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唯有秉持这样的心态,处于当时的环境,才能放手写《春秋》,促使乱臣贼子知所畏惧。


写《春秋》这类史书,原本是天子才能做的事。孔子居于行道的立场,还是毫无畏难地做了。


所以他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孔子认为历史是进化的,中华道统也是继旧开新的,所以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进化,永远不会过时。


与“时”配合,坚持“无可无不可”的原则,寻求“当时的合理方案”,因而“择善固执”,便是孔子对“道”的最佳诠释。


完全符合《易经》“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要旨。不但善变,而且还要变得恰到好处!


这样的“求道”过程,如此神奇的“行道”效果,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然而,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就算这一辈子成不了,也不必灰心。


下一辈子继续上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也能够追随孔子的脚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且让我们共同努力,先明白“道是什么”,再探究“道从哪里来”,然后“用心求道”,相信很快就可以“了生死”,明白人生的究竟了!


祝福大家!更期待大家早日能从实践中“知道”“明道”“悟道”。


(弘道三部曲第一部《大道口》连载完毕)


9.大道口 | 怎样求道(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