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7.大道口 | 怎样求道(一)

2022-02-21 21:15 作者:易族人  | 我要投稿

儒家非常重视学习,而且学习的方向、目标必须十分正确。


《论语》开头第一句话便是“学天时习之”,告诉我们应该向天学习,以大自然为师。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当然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得天独厚,深知“天人合一”的奥秘,获得“天人感应”的能力,蒙受“天人共治”的恩泽。


天人为什么能合一?因为“道”生天地万物,天地和人都是“道”所生,彼此拥有共同的母亲,当然可以合一。既然能够合一,就可以互相感应。


天不言语,只透过“天垂象”来启示人类。圣人由天象推天理,教导大家遵道贵德,凭良心做人做事,以求合理。


“天人感应”,形成“天人共治”的互动。


孔子看出“天”对“时”特别重视,于是倡导“天时、地利、人和”的行事法则,所以被孟子称誉为“圣之时者”。


我们要学天,学什么呢?学天的四时运行,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孔子说:“时也,命也。”实际上便是修道过程中的经验累积,所得到的人生法则。


不管什么“时”、不论什么“命”,都应该尽心尽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孔子自幼便与众不同,看到人家祭祀,就会跟着陈设俎豆、磕头礼拜,众人夸他知礼。


十五岁时,便有志于学。


二十岁后,逐渐知名,就有人跟随他读书求学。他当过委吏,主管仓库出纳会计;也担任过乘田,掌理六畜牧食,都很称职。


从基层工作中,获得不少社会经验和知识,所以他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二十七岁时,向郯子学古官制,又问礼于老子。凡人有一长,都设法从而师之,因此获得“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的美誉。


三十岁时,孔子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地位,声望很高,所以他自述“三十而立”,已经确立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作为今后奋斗的依据。


经过十年的历练与实践证明,孔子才“四十而不惑”,对于自己在三十岁时确立的原则,坚信不疑,决定毕生不改初衷。


四十岁以前的孔子,深知修养的重要,也获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修养”进入“修行”,应该是在四十岁以后。他专心修订《诗》《书》《礼》《乐》,聚徒讲学,过着纯教育家的生活。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大多是在这个时期育成。


他的道德学问名传天下,奠定了万世师表的基础。


(未完待续......)


7.大道口 | 怎样求道(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