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困囚五行山:这一集改编超赞!

2021-09-23 20:38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在86版《西游记》的25集戏中,杨洁导演最喜欢的有两集,一个是女儿国,另一个就是《困囚五行山》。在这一集中,杨导演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和感情。所以这一集无论是台词设置还是细节处理,都比剧本完善得多、严谨得多。

剧本中,开头设置得很燃,是孙悟空大战天兵天将的情节,但是跟前一集的场景对不上。剧本第三集的结尾是孙悟空打上灵霄殿,第四集开头却是孙悟空在灵霄殿外吊打众神。我个人认为,《大圣闹天宫》的结尾是致敬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而《困囚五行山》的开头是改编自原著,所以才会不一样。

玉帝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怂,但也确实心态崩了,紧急求援,“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游奕灵官即马灵官,名马胜,是道教雷部神将。翊圣真君也叫“黑煞神”、“黑煞将军”。北宋初年,有神附在凤翔人张守真身上,自称玉帝之辅臣黑杀将军。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张守真,附体的神暗示赵匡胤要传位其弟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尊黑杀神为翊圣将军。宋真宗又尊为翊圣保德真君,后被列为“北极四圣”之一。

这二位请如来的情节,电视剧没拍,玉帝刚喊完“快去请如来佛祖”,如来就带着阿傩、迦叶出现在孙悟空面前。

“如来”是梵语“多陀阿伽陀”意译,也写作“如去”,是佛的十号之一,也是对佛的尊称。意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故称如来。释迦牟尼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释迦牟尼为如来。“如来”的称呼也能用来通称诸佛(对宇宙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者,即可称佛),并非释迦牟尼所专有。另外,书中释迦牟尼说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用法并不严谨。因为佛教徒称说“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死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南无是“顶礼”、“致敬”的意思。佛教认为,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而释迦牟尼(本书中所谓“如来佛祖”)是这个现实世界的教主。百回本《西游记》把现在和未来的教主混同了,更符合世俗老百姓的认知,更接地气。电视剧借阿傩之口(剧本是借李天王之口)说他是“如来佛祖”,就更易于观众理解了。

剧本中,孙悟空对如来佛祖说的话粗俗不堪,电视剧尊重原著,还原了台词,少了市井气,多了文艺范,虽然删去了如来关于玉帝历劫的描述,但也不影响剧情。

剧本中设置了孙悟空做白日梦当玉帝的桥段,正片没拍,同样不影响什么。

孙悟空在“五根柱子”前的桥段,剧本和原著差不多,正片也是照着拍的,唯一区别是剧本里没直接写孙悟空撒尿,但正片直接拍出来了。还有一个细节:原著和剧本中孙悟空的毛笔是毫毛变的,剧中是金箍棒变的,都没啥影响。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的段落,正片严格尊重原著,拍得很成功。这组镜头是由十余个镜头组成的。先拍一个蓝天的空镜头,再在蓝幕前拍如来手掌的一个特写。当时剧组在云南石林找了一个很开阔的地方,机位很低,基本只能看到蓝天,不能出现树、也不能带房子。然后请烟雾师刘礼搞了一个“大爆炸”,正是这个爆炸,呈现出了山崩地裂的效果。再将这个爆炸的镜头通过特技机翻转过来。接下来,剧组使用遮挡的方法去掉画面中的地平线,再将爆炸的镜头放在如来的手心当中,再在蓝幕前拍一个倒吊孙悟空的镜头。抠像后,孙悟空就呈现在山崩地裂的石头里了。 随后,剧组在七王坟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坑,正适合拍摄砸孙悟空的镜头。剧组让孙悟空蹲在坑里,在地面上架起一座高台,摄像师王崇秋老师站在高台上面俯拍。美工做了不少“米菠萝”的石头,又弄了些灰和沙子,从上面往下砸。砸的时候放慢镜头,就有了重量感。这样砸在孙悟空的身上,最后就有了把孙悟空埋起来的感觉。砸完孙悟空后,由摄像师蹲在深坑里,镜头对着天空,在镜头上面挡了一个钢化玻璃,防止机器被砸坏。接着,高台上的人再次把灰和沙子迎着镜头倒。这样镜头来回切换,就呈现出了孙悟空无法逃脱的气氛。 另外,剧组请八一厂特技车间专门做了一个五行山的模型,花了一千多块钱,后来春夏秋冬的变化全靠这个模型了。孙悟空被压在山下以后,剧组又在他周围放了不少“米菠萝”的石头,一块一块拼在一起,把孙悟空的脖子正好卡在那儿。他一向外挣,石块就呈现炸裂的效果,剧组再通过倒放的方式,让石头越挣越紧、越挣越紧。

选景的时候,剧组在石林发现了一个洞,美工绕到洞口后面,把脑袋伸出来一看,大小正合适。杨洁导演连说太好了,这简直就是专门给我们造的一个洞。因为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下后还有很多戏要做,不是压下去就完了。而这个洞前正好有一个宽阔的表演区,可以让牧童来跟孙悟空对戏。

杨洁导演的拍摄意图是突出孙悟空被压到山下后,天上和人间强烈的情绪对比,从而起到一个很好的震撼作用。天上的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天宫一片欢腾,五行山下孙悟空越挣扎越紧,越挣扎越紧,孤独、痛苦,形成强烈对比……最后,一切都安静下来了,秋风起、秋叶落,音乐渐进。通过这一组镜头,表现了强烈的戏剧冲突。

剧本中没有这样写,但很明显,正片的表达更具震撼力。剧本想要着重表现的,是孙悟空用尽法力,无论变大变小,依然逃不出五行山,但对特效镜头的描述,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的特效师看了,也会直呼头疼,太烧钱了。

原著对安天大会玉帝仪仗的描写,出自道教玉帝信仰重要经典《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经中这一段是用来描写九天之一高虚清明天主的仪仗。安天大会是集儒释道三教神仙的大型盛会,为的就是庆祝孙悟空被伏,天界重归平静,可见孙悟空大闹天宫真的是天界的一场大灾难。

剧本写安天会处有一个错误:把“老君”和“三清”分开了,其实,无论道教信仰还是《西游记》设定,太上老君就是三清之一。

如来镇压孙悟空用的“唵、嘛、呢、叭、呢、吽”六字真言,是含有六个梵语音节的咒语,本应读作“唵嘛呢叭咪吽”,梵语莲花珠的译音,内涵极为丰富,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和加持。明永乐初年,迎天竺僧大定法王来京,教人诵六字真言。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封禅书》称“明人尝嘲释氏之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吽’,谓‘乃“俺把你哄”也,人不之悟耳’(《纪录汇编》卷一二八姚福《青溪暇笔》,佟世思《与梅堂遗集》附《耳书》作‘盖“俺那里把你哄”也’)”,即指此事。若此,则明代民间本有谑称六字真言为“俺那里把你哄”的现象,此处意思是如来骗孙悟空上了当,也是作者对打着佛教旗号招摇撞骗现象的一种讽刺。且世德堂等明代版本《西游记》所有涉及六字真言之处,发音“咪”均作“呢”,若非另有所本,则似是故意使六字真言读起来更像“俺那里把你哄”,以使戏谑的效果更强。原著第八回孙悟空对观音说:“如来哄了我。”也可见端倪。后世刊刻者不察,反而改为发音正确的“唵嘛呢叭咪吽”。

86版《西游记》虽然没有把六字真言那张道具按原著写,但孙悟空喊出的一句撕心裂肺的话:“玉帝、如来,我老孙被你们骗了!”这就是“俺那里把你哄”的注脚。

剧本中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一段的歌词写得并不怎么好,首播版的《他多想是一棵小草》就好很多,现在通行的《五百年桑田沧海》更好听,越来越好。精益求精,是86版《西游记》剧组不变的追求。虽然镜头播放的前后顺序跟剧本不同,展现的场景也不太一样,但整体表现力并不受影响,实际效果反而超出预期。

如来交代土地给孙悟空铁丸子、铜汁充饥的情节肯定要删掉,太难理解了。

原著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的情节,86版电视剧除了观音通知孙悟空接受取经任务一段外,其他的都没拍。不过这一回的内容,后面都会有相关情节反复照应,所以不影响故事进展。第九、十、十一回的情节则放在了剧本第五集,是对第四集的补充说明,这一部分正剧没拍,续集也只拍了一小部分,约等于没拍。

电视剧里,菩萨和木叉是直接在五行山变成和尚进了城里,剧本是在城门前变化,跟着打听唐僧身世的壮汉进城,原著是在长安城外土地庙暂时住下,访察取经人,直到第十三回李世民举办水陆大会时才变成疥癞和尚进城。疥癞是一种皮肤病,俗称头癣。也用来形容相貌丑陋。不管是哪个意思,至少可以说明观音和木叉变的和尚是比较恶心的,可以参考济公的形象。而电视剧改成了仙风道骨的和尚,更符合观音的气质。  演观音化身的演员,是北京人艺的郭家庆,虽然消瘦,但给人的感觉非常有分量,从台词、动作到肢体语言,表演得都非常好。黄风怪也是他演的。

原著中,观音和木叉是在大街上叫卖袈裟锡杖,而剧本和正剧中是去茶馆喝茶,为的是借茶房之口引出唐僧身世相关情节,也就是《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回的内容。世德堂本(现存百回本《西游记》最早的本子)《西游记》没有这一回,它介绍唐僧,和猪八戒、沙和尚一样,是通过一首诗来介绍的。但小说第十一、三十七、九十三、九十八回中多次提及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如第九十八回记唐僧受难簿“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所以清朝汪象旭、黄周星的《西游证道书》将明代朱鼎臣《西游释厄传》的唐僧出身故事增补进来,又把后面几回作点调整,连合并带后串,直到12回才算和世德堂本同步了。然而这里是有问题的。比如第九回的开头就说“话表陕西大唐国”云云,和第十回的开头一模一样。第九回里把小唐僧从水里救起的是法明和尚,到了第十回的回忆里,忽然变成了迁安和尚。第九回贞观十三年,陈光蕊才中状元。第十回里贞观十三年,成年的唐僧就已经开法会了。另外,附录中并未提到玄奘“满月抛江”,而是出生才一天即被抛江,亦未提到“金蝉遭贬”,故此附录仍与原书有不符之处。于是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西游记》,就把这个第九回单拿出来,标为“附录”。

西游故事大致分南北两系。取经故事流传于北方,算是北方系。这套故事唐僧是男一号。但是,自从人们发现了南方系齐天大圣的价值后,把他慢慢引入北方系来,唐僧男一号的地位就一降再降。比较早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从唐僧告别太宗西行讲起的(这一卷已经缺了,但根据剧情推知是这样的)。又如《西游记杂剧》,第一个故事也是从唐僧出身讲起的。可是到了今天的《西游记》里,忽然就一把推开唐僧,从孙悟空讲起了!连唐僧的故事都找不到了。于是孙悟空正式篡夺了唐僧男一号的地位。

历史上唐僧的爹没有什么出名的故事,但唐僧的远祖倒是留下了一个有名故事。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大师是汉代陈寔的后代。“梁上君子”这个小偷的美号就是陈寔给起的,他儿子字“元方”。但是说实话,唐朝人爱高攀远祖,这个是不是真的,不好说。

玄奘大师的亲爹不叫陈光蕊,而叫陈慧,史书记载他“形长八尺。美眉明目”,但没说他中过状元。

剧本和正剧都删去了很多人物,如陈光蕊之母、刘洪的同伙李彪、陈光蕊的书僮、帮助陈光蕊复活的洪江口龙王等。电视剧也没有安排陈光蕊复活,直接让他死透了。陈光蕊的故事是古代民间烂大街的故事模式,毫无新意可言。但电视剧拍出了感觉,甚至在删掉剧本所有台词的情况下,依然情节一流的配乐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超越了剧本。正剧删掉了剧本中陈光蕊东方花烛和观音感慨陈光蕊命运的桥段,增加了法明和尚讲经的镜头和玄奘的成长历程,该桥段唯一一句用柴换鱼的台词也加得恰到好处,不是剧本中的,但非常赞。

放生鱼这场戏,是在河北苍岩山福庆寺后面的一个放生池拍的。原来是想安排这样一个情节——小唐僧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很穷的人,然后就去施舍、救助。后来就改成了放生鱼,这也更加符合佛教的做法和心态。

陈光蕊赴任这条船,一开始用的是美工找的一条小船,不够气魄。后来又重新找了一条大船,自己加工设计,做成了一个官船,看着才比较有气魄。

满月抛江这段戏,是在江苏镇江焦山岛附近的江面上拍摄的,演婴儿版唐僧的这个小孩,叫胡雯倩,镇江当地人,是个女孩子。

在船上拍完刘洪把陈光蕊打到水里的戏后,紧接着就是拍马兰与江流儿的“对手戏”。当时天气非常热,当地推荐的小演员没有到位,制片部门就从围观拍摄的一对夫妇手中借来了这个婴儿,也没注意是男孩还是女孩,胖嘟嘟的小脸,被杨洁导演一眼看中了。拍这场戏的时候是1984年,那个时候胡雯倩才四五个月大。当时孩子一直在哭,可能一是因为太热了,满头都是汗,二是人太多,小孩认生。

 殷夫人的扮演者马兰在这场戏里流了不少眼泪,是动了真情的。她在江边推那个盆,近景拍的就是胡雯倩;远景用的就是道具人员买回来的、跟胡雯倩差不多大的一个塑料娃娃;等再拍到岸上,老方丈发现这个盆后赶紧去救人,从盆里抱起来的,又是胡雯倩了。怕盆翻了,项汉还藏到了水底下,用绳子慢慢地拉着盆往对岸漂。

《西游记》里的殷夫人最终“从容自尽”。这是明清以来的贞节观念所致。在福建莆仙戏《陈光蕊》中,给殷夫人设计的情节是装疯躲过了刘洪的玷污。自然也就不必自尽了。

剧本中,观音听完唐僧身世的故事是付了茶钱出去的,正剧是突然消失,似乎忽略了一个小问题:观音姐姐是不是逃单了?

正剧中,观音是在唐僧的水陆大会公然拍卖袈裟、锡杖,被唐太宗带入宫中。而剧本尊重原著,让观音在街上向一位官员拍卖物品,然后跟他一起进宫。原著写得明白,这位官员是宰相萧瑀。电视剧改编是为了加快进度、减少角色,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演员真的短缺。

演李世民的演员,叫张志明,他是浙江越剧团的越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大殿上的文臣武将,有好几个都是其他演员来串戏的,如“二郎神”林志谦、“刘洪”韩善续等。

原著中,观音大夸特夸如来赐予的袈裟、锡杖(都是第八回交代的),剧本和电视剧都简化了台词,只夸袈裟,但电视剧在原文取舍方面比剧本更成功,台词朗朗上口,令人叫绝。剧本中把问价钱的台词删了,电视剧则加进去了,不过原著中问价钱的不是李世民,而是萧瑀,最后东西还是白送了。

剧本中是观音先说出大乘教法所在,唐僧决定去取经,然后送的袈裟、锡杖,电视剧则是跟原著一样的情节顺序,只不过这三件事没有发生在一起。送唐僧宝物是在水陆大会开始前,说出大乘教法所在则是在唐僧讲经时突然打断,菩萨这事做的确实不太礼貌,所以电视剧改变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也很合理。唐僧决定去取经并不是当着观音的面,而是在观音走后,十万八千里的路程和取经后能成正果的承诺也不是观音当场说的,而是走时留下的唱颂词。唐僧决定取经、和李世民拜把子都是在观音走后。唐僧的一番豪言壮语被剧本删了,但原著又加了回来,真的振奋人心。而唐僧回自己住持的洪福寺中所说的豪言壮语,由于情节重复被删掉了,但原著中唐僧“枝头向东”的承诺是一处草蛇灰线的大伏笔。李世民在唐僧出行前命钦天监占卜的情节没啥用,也删了。

观音菩萨以前是男身,宋朝以后逐渐迎合中国老百姓的需要,变成女身。《西游记》里的观音一直都是女身。

李世民送别唐僧的情节,剧本里删去了李世民对素酒的解释,正剧又加回来了。这个还真的要说清楚,不然唐僧成犯戒和尚了。素酒指粮食、水果酿造,酒精度较低,使人饮后不至昏醉乱性的酒,如葡萄酒、米酒等,相对于荤酒(酿造时放入荤肉,酒精度高易致醉的酒)而言。唐僧后来其实也喝过素酒,在无底洞。

李世民赐给唐僧的法号“三藏”,也是历史上玄奘的号。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三个方面,称“三藏”。印度尊称通晓这三方面经典的高僧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或径称“三藏”,玄奘就是精通三藏的专家。

观音送的锡杖、袈裟及李世民送的钵盂,都有来历。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三藏法师遇到猴行者之后,猴行者作法,带他去了毗沙门天王的宫殿。法师讲了一遍《法华经》。天王就送他隐形帽一顶、金镮锡杖一条、钵盂一只。说:“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当有救用。”

此后,钵盂用过一次,这个贫道讲过。过火类坳的时候,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

在《取经诗话》里,锡杖倒是用过很多次,而且这锡杖是法师和猴行者公用的。比如“前去遇一大坑,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法师当把金镮杖遥指天宫,大叫:‘天王救难!’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长坑,须臾便过”。此外,锡杖还有变化的功能。在白虎岭降伏白虎精,“被猴行者将金镮杖变作一个夜叉,头点天,脚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蓝靛青,发似朱沙,口吐百丈火光”

隐形帽用过一次,过九龙池的时候,九首龙大声哮吼,火焰毫光,喊动前来。被猴行者隐形帽化作遮天阵,钵盂盛却万里之水,金镮锡杖化作一条铁龙。无日无夜,二边相斗。猴行者骑上怪龙,抽了它一条背脊筋,给法师做了腰带。所以《封神演义》里哪吒抽了龙王三太子的筋,要给李靖做腰带,也不是它的原创。

但是,锡杖从来没有当过真正的兵器用过。它也不适合作为兵器,所以高老庄高太公还说了一句:“二位只是那根锡杖,锡杖怎么打得妖精?”

《取经诗话》是在寺庙里宣讲的,是为了宣扬佛法的。所以我们看到猴行者和法师一路上很省事,只要拿起锡杖、钵盂,呼唤一声,天王就来救难了。就是不需天王救难,靠自己的力量,锡杖也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出各种合用的东西。

综合来看,唐僧的这几件宝物,后来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菩萨说这袈裟:“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灾。”后来我们等着看这两件东西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谁知都成了累赘!袈裟还丢了一回。锡杖更是半点作用没有起过——就是玉华州,收藏癖黄狮精把孙猪沙三人的兵器偷走,也不曾打锡杖的主意。

紫金钵盂在早期西游故事里是毗沙门天王给的,是一件极为厉害的法器。但是唐太宗给的这个钵盂,路上只有“捧着金饭碗讨饭”。唯一起到作用的就是当作了“人事”,送给了索贿的阿傩迦叶。

在《西游记杂剧》里,袈裟、锡杖是唐太宗赐的。唐僧自己说:“至京祈雨,感天神相助,大雨三日。天子大喜,赐金襴袈裟、九环锡杖,封三藏法师,着往西天取经。”这几件东西既然是皇帝赐的凡间之物,所以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几件身份的标志。

所以,这些东西,尽管都大有来头,所以在百回本《西游记》故事里都继承下来了。但似乎都没有大写特写。像《取经诗话》里法师亲自拿着锡杖作法的情节,也完全看不到了。而只是作为了推动情节的道具。袈裟、锡杖,是如来让菩萨考验太宗的心是否诚的。钵盂是唐僧当人事送如来的——其实相当于太宗考验如来的经是否如法的。如来送出袈裟锡杖,手下的二尊者不动声色地收下了钵盂;太宗送出了钵盂,手下的玄奘不动声色地收下了袈裟锡杖。相当于如来和太宗交换了一次礼物!双方会心一笑,各自掂量出了对方的分量。

这里面最有意义的,其实还是这本通关文牒。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偷渡出京城的,当然不可能携带什么通关文牒。他回程的时候,还给太宗皇帝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但是后来的取经故事,为了让他这件事变得更合法,就全都编成奉旨取经了。

实际上通关文牒的原型,不是唐太宗送的,而是高昌国国王麴文泰送的。玄奘法师到了高昌国后,受到了麴文泰的热情招待。麴文泰希望玄奘能留下来,但玄奘坚持不肯,甚至绝食。麴文泰无奈之下,只好派出一支队伍,护送玄奘继续前行。还给沿途的各国国王写了二十四封信,请求他们放行。这二十四封信,其实就是通关文牒的原型。麴文泰还与玄奘法师拜为兄弟。这些事迹都归了《西游记》中的李世民。

送别这场戏是在河北的清西陵那儿拍的,用了好多人。唐王从地上捻起土放进酒里让唐僧喝下,并意味深长地说了那句:宁爱本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意思就是说,你一定要回来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吧,也更加坚定了唐僧取经的信念。

杨洁导演极力美化唐僧,给他一个人就安排了七首歌。第四集的《走啊走》,就是其中之一。唐僧领受了取经大任后,就义无反顾地上路了,这时歌声响起,描写了他在没有三个徒弟的情况下一个人翻山越岭,虽经历风霜雨雪,却依然信念坚定。也可以说,正是这首《走啊走》,在取经之初就奠定了唐僧这个人物的一个高起点: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

其实,原著中的唐僧并不是一个人赶路,而是有两个随从跟着,原著唐僧非常怂,没人跟着几乎不行。

刚出长安的这几站,作者对地理还是很熟悉的,这几站是:

法门寺,出长安“一二日马不停蹄”便到,在今陕西扶风县。离西安约118公里。

巩州,离开法门寺,“行了数日”而到,在今甘肃陇西。离法门寺约401公里。

河州卫,离开巩州,“行了三日”。在今甘肃临夏。离巩州约219公里。

马匹一天可走60多公里,那么长安到法门寺需要2天,法门寺到巩州需要7天,巩州到河州卫需要3天。这个数据和书中的记录是非常吻合的。说明作者这一段是按实际来写的。这也是《西游记》唯一的一段符合实际情况的旅程。

唐朝没有“卫”这种行政区划。明洪武三年(1370),明将邓愈攻取河州,并于翌年设立河州卫。这也是明朝在藏区设立卫所制的开端。故这里称是“大唐(实指‘大明’)的山河边界”。

唐僧离开河州卫约几十里,初出长安第一难降临了。几位妖怪出场了。这三个妖怪,一个叫寅将军,一个叫特处士,一个叫熊山君。两个随从成了下酒菜。太白金星前来搭救了唐僧。太白金星也没有去斗三个妖怪,而是把唐僧救走就完事。唐僧则是全程窝囊废。

唐僧刚刚辞别太白金星就遇到了老虎。这一段86版电视剧拍了,不过简化了很多。原著里唐僧遇到的是两只老虎,而且身后还有大蛇。这时候钻出来一个气场超强猎人,老虎和大蛇都跑了。

电视剧演到唐僧碰到老虎就结束了,而剧本一直演到唐僧救出孙悟空,也就是电视剧第五集《猴王保唐僧》情节。

原著中,碰到老虎和蛇的唐僧彻底怂了:三藏见他来得渐近,跪在路旁,合掌高叫道:大王救命,大王救命!’”

之前唐僧在化生寺和法门寺的豪情壮志,此时一扫而光。

猎户叫刘伯钦,绰号镇山太保。两人话没说几句,又来了一只老虎。刘伯钦用两个小时才把老虎叉死了。剧本和电视剧都把唐僧前后遇到的老虎改成了同一只虎。

刘伯钦拖着老虎、带着唐僧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原著里刘伯钦家里条件不错,母亲尚在,还有个老婆,家里还有三四个仆人,还养了一只细犬。但电视剧改成了一间简陋的茅寮,只是在室外烤火、喝茶,刘伯钦无父无母,还是单身狗。这个改变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与刘伯钦母亲、妻子相关的情节,并不精彩。

原著里,唐僧在刘伯钦家吃饭,但坚决不吃刘伯钦家的野味。第二天正好是刘伯钦父亲的忌日,唐僧为了报答款待,就超度了刘伯钦父亲的亡魂,,刘伯钦的父亲还托梦说马上要去投胎去“中华富地”了。按照之前观音菩萨的说法,小乘教法是没法超度亡人的,可是这里唐僧又超度成功了。这个可以理解成小乘教法只能超度个体,大乘教法才能超度众生。

第二天早上,刘伯钦护送唐僧到五行山下。这时候的五行山也叫两界山,因为是大唐和鞑靼的交界处。86版电视剧里,两界山和五行山成了两座山,台词并没有说两界山就是五行山,刘伯钦送唐僧到两界山下就回去了,唐僧一个人走到五行山附近遇到了孙悟空,后来取经归来居然还看到了两界山(如果是五行山的话,应该早就被如来收走了)。

剧本尊重原著,让刘伯钦陪唐僧走到两界山处,目睹了唐僧救出孙悟空的全过程。还送给唐僧一张虎皮,成了孙悟空后来的虎皮裙,因为孙悟空打虎的情节在剧本第六集中被改成了打蛇。

原著有个bug:刘伯钦认得孙悟空,知道他是王莽篡汉时候被压在山下的神猴,到了唐太宗时期就是六百年,而非五百年。

第一次碰到孙悟空的唐僧依然很怂,盯着孙悟空端详了半天,刘伯钦的表现就很好,刘太保诚然胆大,走上前来,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颔下莎”。

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蹦出来的镜头,是把前面拍的压到五行山下那个镜头进行了一下倒放,并不是再次拍摄的。

猴子和师傅见面,首先拍了一个大全景,镜头慢放,用孙悟空的一个狂奔展现他的狂喜。紧接着是一个低角度拍摄孙悟空“飞”过镜头的画面。大全景变成大近景,猴子跳跃的冲击力很强,师徒终于相见了。孙悟空满脸脏兮兮的,唐僧将他头上那些乱草拿掉,这些画面言语很自然地将观众带入了这种师徒情之中。

唐僧给孙悟空取名“行者”这段,用的是一个边走边跟的移动镜头。在一处山边上,剧组找到了一段比较平缓的公路。由于没有移动轨,摄像师王崇秋就扛着机器站在了一辆旅游大巴上。当时剧组租的是福建省旅游局的车子,司机叫李伍,开车的水平非常高。演员边走、李伍边开车,不能开得太快也不能开得太慢。他眼睛看着前面的路,余光还得看后视镜里的演员,要跟上演员的节奏,让车子缓慢地滑动。王崇秋就站在车门的踏板上,移动着拍完了这组镜头。

但在原著中,唐僧刚出五行山的孙悟空并没有电视剧中那么融洽,没有给他衣服穿,孙悟空就是在裸奔。

另外,原著有一处照应了前面的情节: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

 


困囚五行山:这一集改编超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