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类稿》 明 郎瑛 (九)
1 《论语》说“孔子生病,子路急忙祈祷,孔子见了说‘我每天都在祈祷,已经祈祷很久了。’” 《庄子》则说“孔子生病,子贡出门占卜,孔子说‘我啊,平时不抢坐主位,住的地方像斋堂干净,怀着感恩的心在吃饭。说实话我占这卜很久了。’”看这两种说法,论语的回答简单有力;庄子所写的回答,就是太能扯淡(原文 驰骤)了。 也许这是南华老人借假说真的话,是讲明夫子真说过这话,那么圣人所谓的占卜,就是《论语》所说的祈祷,如今明白了。 2 米芾的字宕逸可受,现代很多人效仿,米芾的书法出自贯休,有石刻弥勒赞为证。有本叫说林的书中讲贯休是学米芾的字,不是的,贯休是五代时人。 3 守宫,就是蝘蜓、蜥蜴。 《尔雅》说“蝾螈、蜥蜴,蝘蜓、蜥蜴,蝘蜓、守宫。”注解说“不同的行相才有这些名字(原文 转相训解)”,因此我们知道其实就是指同一和类而已,类似于龙生九子。所以《说文》说“墻壁看到的那种名蝘蜓,在草中看到的那种名蜥蜴,所以守宫,是因为和它们有关系而取名的。” 来看《博物志》中的说法“抓来蜥蜴,然后将草汁和硃砂喂它,等到蜥蜴的全身通红,将它捣成膏,点在宫人的手臂上,就能终生不退,如果与男子性交就会消失,所以称为守宫。”看到这些可以了知,如果它能吃蝎子,就称为蝎虎,人们祈祷它能下雨的,就称为龙子等。 守宫的方法,按照《墨客挥尘》的说法,是东方朔进献武帝的。也许是这样的。《墨客挥尘》又说“因为它是守贞的的钥匙,能让武帝知道宫人是否有生淫心异志,生淫心异志的守宫就会出血污染衣服。”我看这话纯粹瞎扯。 4 一顿点心,《世说新语》说“有个人专门伺候人到祠里祭祀,主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希望能吃上一顿饭。” 《改斋漫录》说“唐朝郑傪仆人为夫人准备早餐,夫人看到说‘还未到吃饭时间呢,算是点心吧。’” 因此,可以知道,这是一顿和点心这两句谚语的出处,现在人们将它们混在一起说。 5 《三辅黄图》说有大玉堂、小玉常殿。 《谷永传》说椒房被贬损后,玉堂就得到宠幸。注解玉堂是所宠爱的人(原文 嬖幸)的住处。 《李寻传》说“久污玉堂”,因而能得知的确是受宠爱人的住处,是汉朝宫殿的名称。所以,宋太宗以飞白写了“玉堂之署”四个字。因为待诏的住处能直达殿侧,所以名署。元丰中,学士将玉堂以翰院二字替代,因而翰院也名玉堂。 《繙右丛编》乱说什么翰院也名玉堂之署,这是没着落的说法。他又说后来为了避讳,直说玉堂,也不是这样的。 但是唐朝中书省也叫玉堂,楚国的兰台之宫(见宋玉风赋“徜徉乎中庭,北上玉堂。”)也称玉常,东汉时讲授之宫也称玉堂,顺带一起说下。 6 杨贵妃的小名,在坊间流传的各种书藉都是说玉环。 《鹤林玉露》有记载唐朝狄昌的诗说“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莺与幸蜀归;地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这阿蛮又好像是杨妃的小名,而且狄昌是唐朝人,应该真知道这回事。 李商隐的诗又说“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间;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前觑阿环。”这个环字或许就是蛮。 7 古代有墨竹、墨梅,而墨花是开始于北宋汴梁人尹白。 世人为什么不画墨花呢?因为黑是水的颜色,是指道德(原文 母道),又道德蕴育于水性中,所以看不见。 8 皮弦,我曾经听说,在唐朝开元中,有位贺怀智善于弹奏琵琶,他在石头上刻槽,取鹍鸡的筋作琵琶弦,用铁片拨弹,至今人们听说这事还是很惊讶。 可是世人不知宋朝时杜彬又胜过贺怀智,他用皮作弦,按节弹出清音,那声音听说响徹林木中。来看欧阳修是如何怀念杜彬的音乐的“坐中醉客谁最贤,杜彬琵琶皮作弦。”直到杜彬死后,这门技艺未见传于后世。 士夫以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因为越来越接近自然,皮与鸡筋相比,应该更不自然才对,但杜彬能独步巧思,到底他的音乐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才引来欧阳修的怀念。 近代有乐师用反手弹奏琵琶,大家都非常讶异。哎!这些讶异的人要有多没见识啊。 10 《三山老人语录》说“唐朝人喜欢喝甜酒。”并引用杜子美的“人生几何春与夏,不放香醪如蜜甜,”以及退之的“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为证据。 我认为这些描写不是说二位诗人喜欢喝甜酒,而是将酒比喻如蜜来表达酒好喝。子美、退之,都是懂喝酒的人,怎么可能会喜欢喝甜酒呢?古人说醇醪,不是指甜。因此白乐天有诗说“量大厌甜酒,才高笑小诗。”是这个意思。 我曾经见过一首诗说“古人好灰酒”,并引陆鲁望的“酒滴灰香似去年。”我则以为灰酒真不能喝,而且这诗句也不是讲喜欢灰酒,我们来看此诗的上句“小炉低幌还遮掩”从这句的意思来看,好像是说老陆不小心将酒滴到火炉中,而散发出灰香啦,但看诗的题目是《初冬之绝句》,又好像是说喝加炉灰的酒那意思了。 昨天读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南容太守王元邃,用白酒和红酒勾兑,让白酒的醇与红酒的劲相合互杀,加一刀圭(古时量取药未器具,一刀圭约1.5克)白灰喝下,说一下子风味就奇了。于是罗大经写长篇说“小槽真珠太森严,兵厨玉友专甘醇;使君袖有转物手,鸬鹚杓中平等分;更凭石髓媒妁之,混融并作一家春。”按照这说法,果真是用到灰,但不是用火炉干灰,而是用石灰。 我以为二酒相调合,这味儿就不是很正,再加上石灰的苦烈,有什么好喝的?但罗大经、王元邃又好这口,认为风味奇特,或许二人的口味有他们自己的偏好,而陆鲁望喜欢喝加炉灰的酒,也是他个人的喜好决定的。 11 啸,《说文》说“吹的声音”《诗》注解说“收缩嘴唇(原文 蹙口)而发出声音”《啸旨》说“将气凝集在舌头然后发出清澈的啸。”《汉书》说“啸,是呼喊(原文 噭也),楚人唱歌的声音。” 按照这几个意思,似乎是用口儿发豁声拉长音的意思,指用来抒发心中难以形容的悲哀的歌。所以阮籍说“这种歌没有谱”现在举几个事例来说明,漆室(古鲁邑地名)有个女子,她靠着她家的柱子唱歌(原文 啸),邻居有个妇人问她说“为何这歌如此悲哀呢?” 刘越石被胡人围困,有天他登上城楼长啸,胡人听了都凄然长叹。 赵炳乞渡,船家不同意,于是赵炳将张开伞盖坐在伞下,唱呼风长啸。 世人有不知啸真正的含义,将笑以为啸。 12 朋友麻,鲁斋王文宪公文集曾经说朋友之服,认为是孔夫子不穿正服,以义来替代心中的悲哀。他又引用程子话说“应当把它理解为对朋友之间的情义厚薄”鲁斋说他总是感觉没办法理解。后来他又看了《仪礼》有朋友麻这三个字,于是急忙查找是什么意思?见郑康成的书有说“因为朋友没有亲人,作为朋友的,都穿起丧服(服缌之绖带)。”这句话,鲁斋又说他考证各种书籍记载,才确定是用白布作的深衣,加上轻麻布带子,帽子上也加上麻丝,是形容衰。然后又说“逸斋黄先生考校得比较详细,他的书在朝中很流行。”但是我看鲁斋的考校,只是郑康成的一句话,再用勉斋的书来确定,但坊间并无勉斋写的书。 我用孔子曾经回答孟武伯的话来讲讲,孔子说“同寮就是朋友,以前虢叔、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适,五个同寮或相攀比道德,后来虢叔死了,其余四人为他穿朋友之服。”这是说那些古代通达道理的人的行为,圣人的话,岂不是最有力的证据。 又晦庵答孙敬夫说“朋友麻是在去吊丧的服装上加上麻絰。”这也应该是鲁斋所议论的话题的证据啊。 13 现代人说:那些不会看人眼色,只管自己毫无所忌的人,这种人称为方头。 但看古书《辍耕录》中引陆鲁望的诗说“头方不会王门事,尘土空缁白紵衣。”今天我又读到陆鲁望的《苦雨》诗,他又说“有头强方心强直,撑住颓风不量力。”看这两诗的意思,方头是个好称呼。让“方头”成为恶语的,是后世人们所为。 1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君从何处来。”这首是贺知章的诗,注解说“衰字出自四支韵(《声韵启蒙》,第四韵为“支”)”,大多人不知道贺知章此诗是用古韵,来字该读成厘音,比如《楚辞 山鬼篇》中“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这个来字音厘。回同危,为同协,它们也是四支韵的诗,注解的人不了解,反而以为是灰字韵,差用衰字,而且吴才老韵补已辩明十灰也是四支韵。 如今可以明白了。比如现代人不了解韩愈的此日足可惜,都是用到古韵,以为是跳用各韵,其实是理解错了,所以吴才老曾经说“‘元和圣德’诗与‘此日足可惜’诗,它们都是用同一韵。” 15 世人有说如果有人见到两头蛇必死,自从叔敖将它埋了之后,没再听说有人见到过。 弘治年间,杭州人方万第一次经过新岭,途中困倦,于是在树下稍坐体息,见有一条长一尺白脖子的蚯蚓,在左边道路上蜕皮,不大一会就蜕完了皮,变成了一条两头蛇,然后蜿蜒而去,方万回来后也没出什么事。 我听到这件事后,疑问总在心中徘徊,难道古人所说的话是胡扯?或者方万所见的蛇不是两头蛇?于是去找《本草》来考校,《本草》只说白脖子蚯蚓是最毒的,没说能变成蛇。再看《本草》说到的两头蛇,说“象指头那么大,一个头没有嘴巴 眼睛,虽有两个头,但能同时进退,最早出现在会稽,是越王的弓弦所变化的。”又读《岭表志》,说岭外经常有两头蛇出没,外形描述与《本草》所说的相同。于是我认为两头蛇的形态真如这两本书中所说的,这样的话我这里要死很多人了,因为肯定有很多人见到,可我怎么没听说过有人因为见到两头蛇而死的呢?更没听说有人说过是蚯蚓所变化的。 后来我读宋朝张文潜所著的《明道杂志》才知道为什么,《明道杂志》说“黄州有种小蛇,头尾相似,因此称为两头蛇。”我看到这说法,认为尾巴长着头,不可能吧?我们这边的农民说这蛇是老蚯蚓变化而来的,不很大,最大的也就大蚯蚓那么大,行走的样子不像蛇在行走,宛转非常迟钝,很像山蚓。 话说到这,以上二本书所说的,应该是山蚓,正如方万所见的那种,至于什么越王弓弦所变化,那是瞎扯淡。如果真有两头蛇,肯定是怪物,或者这世上根本没有两头蛇,如果有见到的也肯定是见到怪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