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er心情日记02-《论考研“内卷”》
近年来,随着高校考研人数呈指数增长,考研也变得越来越内卷起来。就今年为例,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达457万人,但各高校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仅为110万左右。这背后就意味着有将近300万学子将名落孙山,意味着有300万个梦想即将破碎。虽然每个人落榜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在头悬梁,锥刺股的一番努力之后,面对失败谁都难免会感到沮丧与挫败。
可为什么现今考研越发内卷?为何有关考研的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为何有关考研的培训不断在市面上增长?我想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当今巨大的社会压力对高校学子所造成的 “学历焦虑“。有很多对自己第一学历不甚满意的同学甚至把考研当成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为了刷新学历,甚至在”一战“失败后,用自己青春宝贵的时间作为赌注,继续进行”二战“乃至 ”三战“,只为能成功“上岸”。天空还未发白之时,图书馆门外熙熙攘攘的长队中有他们的身影;深夜已熄灯之时,楼道里捧书夜读的人群里有他们的身影;还有许多已经毕业的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舍弃了自己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身份,拿出一年的时间来备考。但人毕竟不能活在真空里,备考期间还需兼顾“生存“问题,尤其对于很多家庭条件不好,家里无法支持脱产考研的同学,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边工作边备考。
但是,考研结果最终的成败与否,并不能代表一切。成功了,并不代表人生就成功了。落榜了,也不能就此否定努力的意义,更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对于脱产考研的人来讲,往往要承受更大的来自自身与周围亲朋好友的压力,这也就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韧性与抗压能力。其次备考本身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些成果和经验,都将会成为他们日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最终是否“上岸”,用心跑完全程的人,都值得尊敬与理解。
有冲劲儿固然值得赞扬,但也需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在选择加入考研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之前,理性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因为每个人自身的目的与实力都不相同。我自己也认识一些考研的朋友,他们中间有的人在“一战”失败后,意识到自己最初理想的高校难度太大,于是“二战”中选择了难度更低的目标,最终成功“上岸”。有的在职的同学选择和自己现在工作密切相关的考研专业,大大减少了专业课的备考时间与难度,同时也让考研的收获直接用于工作当中。退一步件,即便最终落榜,也能把过去学的知识用在自己今后的工作或求职当中。还有一些选择在职研究生或难度较小的考研方向,都在努力过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仰望星空与志存高远高远永远值得被点赞,但脚踏实地与实事求是同样或不可缺。在我们为考研梦想奋斗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现实情况以及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做到科学规划,尽量兼顾现实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