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的影响

2023-12-09 21:48 作者:同享九制乌梅  | 我要投稿

法国政治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在其早期研究中提出了一项选举制度影响政党体制的定律,学界称之为“迪韦尔热定律”。迪韦尔热本人将其表述为:

1. 比例代表制倾向于导致形成多个独立的政党

2. 两轮绝对多数决定制倾向于导致形成多个彼此存在政治联盟关系的政党;

3. 简单多数决定制倾向于导致两个政党的体制。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某候选人只要在一州取得多数,即可囊括该州全部选举人票,除缅因、内布拉斯加州部分保留给众议院选区得票情形外,其余均“胜者全取”(Winner-take-all)。美国国会选举,参议院和众议院皆采取“胜者全取”。

迪韦尔热认为,由于简单多数决定制下每个选区只有一个议席,“机械”因素和“心理”因素都使得小党较难当选,选民倾向于把选票投给大党。此外,政治家也倾向于加入大党而非加入小党或组建新的政党。

以下介绍一下这几种制度。

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的基本原则是要尽可能让代表的结构更好地反映整个社会选民的结构。比例代表制最流行的投票方法是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

比如,某个选区可以产生10个议员名额,现在有A、B、C、D、E五个政党去竞争这10个议员名额。假如每党都提出一个包括10个候选人的政党名单,然后,所有选民根据政党名单来投票。比如,最后A党获得40%选票,B党获得20%选票,C党获得20%的选票,D党获得10%的选票,E党获得10%的选票,那么该选区议员席位分配的最终数量为:A党4席,B、C两党分获2席,D、E两党分获1席。

在具体操作上,是这四个政党排名最靠前的4至1位候选人当选。实行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的国家较多,以色列、北欧国家及东欧国家在内的多数欧洲国家、拉美国家等都实行这种选举制度。

上文假设每个政党都得到了整数比率的选票,但实际上每个政党得票数量不会是整数。所以,这里还涉及很技术性的问题,即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下如何确定从选票到席位的计算规则。目前主要有两种计算规则,即顿特公式与最大余数法。

绝对多数决定制

要求当选者至少需要获得50%的选票。当然,存在多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第一轮投票可能很难产生获得绝对多数票的候选人,这就需要对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举行第二轮投票。在上述案例中,就是对A、B两人举行第二轮投票。通常,第二轮会产生一个达到50%得票率的绝对多数候选人。与相对多数决定制相比,绝对多数决定制的好处是当选者至少获得了50%的选票支持,具有更高的合法性,但这种制度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

绝对多数制具体又可分为两轮选举制(法国),多轮绝对多数制(意大利总统、欧洲议会议长、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的选举)和排序复选制(爱尔兰共和国)等。

简单多数决定制

简单多数决定制,即在所有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胜出(first past the post,简称FPTP)。比如,某个选区选一个议员,ABCD四人竞选,A得了35%,B得了25%,C得了20%,D得了20%。根据得票最多者胜出的规则,A当选。这种规则不需要当选者获得至少50%的选票,而只需获得相对最多的选票。到目前为止,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度等不少国家在议员选举中都采用简单多数决定制。

混合型选举制度

这是把多数决定制与比例代表制结合起来。目前有大量国家采用混合型选举制度,其目标是结合多数决定制与比例代表制的优点。

比如,德国国会选举中,一半议席由简单多数决定制产生——全国划为240个选区,每个选区只产生一个名额;一半议席由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产生,总共也是240个议席,全国为一个大选区,当选政党须达到总选票数量5%的当选门槛。

目前,日本、泰国等大量国家都采用这种混合型选举制度。当然,从混合型选举制度的具体设计来看,如果多数决定制产生议席的比例较高,整个选举制度则越接近于多数决定制;反之,则越接近于比例代表制。

参考资料:

  1. 《政治学通识》包刚升

  2. 多数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3. 排序复选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的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