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西北过年-童年趣事

2021-02-10 15:26 作者:pleeblog  | 我要投稿

        转眼又到过年了,人到中年觉得日子过得特别的快,小的时候都是数着一天天的过,后来长大了都是数着一周周的过,再后来就是一个月一个月的过,现在总觉得一年的时间竟然转瞬即逝。

        我的老家是在鲁西北的农村,那里一马平川,在上大学之前山都没有见过,冬天站在荒野上四周望去,一片片的麦苗连绵不绝,不断延伸直到一头扎进村庄。童年的时候,进了腊月门,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更是热闹非凡,前几天刷好晾干的缸子被抬出来,被装入一篦子篦子的长长馒头。在后面的几天里,在年集买好鱼、肉、藕等,就开始炸藕合、红薯合子、各种丸子、带鱼,晾好了也装入不同的缸子里,上面盖上盖垫,盖垫是用高粱杆缝制的,每家田间地头总要种那么一些高粱,主要就是等秋天的时候再缝制那么几个盖垫。

        头上包上毛巾或戴上个帽子,身上穿上个就衣服,就开始打扫房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总要是有这么一个过程,求个除旧迎新的好兆头。农历里面有的时候有三十有的时候就没有,没有二十九也就是三十了,这一天请祖先,带好一包香,点火之物,一挂鞭炮,到爷爷奶奶的安息地,点一挂鞭,磕个头,点燃香,嘴里念叨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拿着燃烧的香回到家,顺手把一个木棍横放在门口,正对门口的大桌子上已经放好折子,折子上写着能够记起来的诸位祖先的名讳,桌面上摆着贡品,根据自己情况简繁随心。盛放贡品的碗也好,贡品也好都要是单数。在拿回来的香中拿出三根,插到香炉中,再磕个头,请祖先的事基本就差不多了,桌子两旁各放好一把椅子,这个椅子一般就不允许再做人了,尤其是到了别人家里串门,你要是做了,别人心里就得觉得你这人不懂事了。请回来的这几天每天吃饭前,记得要在桌前烧纸,做出来的饭菜也要先在桌前恭敬一下。至于这几天做什么吃的,和每家的传统讲究少于不同。二十九、三十就开始包好的饺子早早的准备好了,大年三十晚上自然就是热闹非凡,外面装上的路灯照的胡烂道里通明瓦亮,一群群的小孩,拿着一根根点燃的香,口袋里装着一根根的鞭炮,是不是得传来鞭响。又或者玩捉迷藏的游戏,是不是传来一阵阵的欢笑声。要是吃饭吃得早,出了大门外面没多少人也没关系,在外面一边跑一边喊“东胡烂道西胡烂道,大孩小孩都出来玩”,就这么喊几圈,从各家门口就钻出来一个个的小孩。要是没吃完饭的小孩听到了这个喊声,一推碗,顾不得大人在后面的召唤,一溜烟的就跑出去了。

        熬了半宿,也跑了大半天,等到凌晨已过十二点,四周的鞭炮声就像是瀑布激流而下,你放我放你争我抢。实在困得不行的小孩们一个个地钻进被窝里,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被叫起来,穿上新衣服,放一挂鞭,院子里铺满了三十晚上鞭炮的碎屑,红红火火。按照习俗,今天不要扫院子,太阳出来之前也不要去压水。热腾腾的饺子,大人们嘱咐小孩们碗里留几个,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有的还在饺子里放个硬币,看看今年谁最有福气,这个也成为接下来几天大家喜欢聊的话题。吃好了饺子,大家三五成群的在老宅子汇集,人都到齐了,就开始拜年了,我们院是村里最大的家族,几十号人大人小孩,按照往年的顺序一家家一户户,跨过门口放置的木棍,院子里已经铺好了几个鸡皮袋子或布包,不过对于人数来说显得有些不够用,家里的老人也早出屋门迎着,“别磕了,别磕了”,“这个谁都这么大了”“那个谁嘛时候回来的”一边和大家招呼,拿出香烟、糖果,一边让大家屋里坐。“不连,不连,还嘚转转”,就这样差不多到中午的时候正好转完,路上总是能遇上其他家族的,相熟的打着招呼。


鲁西北过年-童年趣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