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塔辨奇冤:虽魔改,但精彩
86版《西游记》的《扫塔辨奇冤》这一集,剧本是从祭赛国塔顶舍利子丢失讲起,正剧是从唐僧师徒取经路上讲起。剧本中,舍利子丢失于国王同外邦国王观赏国宝时,而电视剧是在寺院筹备仪式上就已经丢失。佛宝丢失、和尚入狱的细节,剧本和电视剧也有很大不同。剧本里有原著提到的“血雨”,正剧没有,但保留了“污塔”的相关台词。电视剧里从唐僧师徒进城讲起,到跟原著不同,原著里祭赛国是一座雄伟城池,电视剧里是一个荒凉的西域城市。剧本里跳过了唐僧师徒在城外的对话,让他们直接出现在城里看到了和尚的惨状。剧本里对和尚的惨状只是通过文字简要描述,正剧拍摄得很细致,还增加了唐僧师徒周济小和尚的暖心情节。电视剧里唐僧师徒帮和尚躲避官兵的情节是原著没有的,但剧本和电视剧斗增加了和尚们第二天就要被问斩的设定,强化了故事情节的紧迫感。
唐僧和孙悟空扫塔时,剧本和正剧歌曲的填词也不一样,正剧的《晴空月儿明》非常经典。剧本里的歌词应该是编剧戴英禄或邹忆青写的,但对《西游记》正剧的“歌词”负责的,是阎肃和杨洁两个人。杨洁导演一惯坚持对歌词要求完美的态度,哪怕有一个字觉得不够准确也会改动,《晴空月儿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歌杨洁导演非常喜欢,最初的时候,词作者在这里写的是晴“天”,杨洁说,不对,应该是晴“空”,这个“空”字,从发声的角度讲,要比“天”朗朗上口;而更重要的是,佛教讲“空”,一个“空”字,能够充分体现佛教的意味,与本剧的主旨相呼应,所以应该是晴“空”。这才有了迟重瑞唱出的“换来晴空月儿明”。但在后来有几次的演唱中,迟重瑞总是习惯性地错唱成“晴天”,杨洁导演为此还纠正过他好几次。许是唱成“晴天”的次数太多,慢慢的也就将错就错了。
原著和剧本中,都是唐僧主动提出让孙悟空扫最后三层,还被孙悟空嘲笑了。正剧是孙悟空主动帮唐僧扫最后三层。
电视剧里,孙悟空和奔波霸、霸波奔两个小妖变成和尚打了半天,还被其中一个跑了,但原著和剧本都是孙悟空轻易拿下两个小妖,台词也跟火焰山单元前后照应。另外,正剧里黑鱼精的台词说错了,他的名字应该是“灞波儿奔”,却说成了“奔波儿灞”。
电视剧里九头虫夫妇只偷了佛宝,原著和剧本里还有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
后面的情节,原著只有一条故事线:夺回佛宝。但剧本和电视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故事线:九头虫、万圣公主、小白龙之间的爱恨情仇。由于增加了故事线,所以后面的剧情跟原著差别非常大,几乎是另一个故事,人物设定也不一样。
原著里万圣龙王是妖怪,九头虫是丑八怪;剧本和电视剧里万圣龙王是被贬谪的正牌龙王,九头虫是小白脸,万圣公主被改成了野蛮女友兼渣女天花板。
原著里九头虫狂妄自大,电视剧里九头虫阴险毒辣。原著里灞波儿奔、奔波儿灞被孙悟空恶搞,剧本和电视剧里则是毒害了和尚后分别死在猪八戒、沙僧手里。
原著里,万圣龙王是被猪八戒引诱上岸,被孙悟空一棒打死的;剧本中,万圣龙王被孙悟空用计毒倒,但被九头虫用解药救活,但还是在猪八戒闯龙宫时候打死了他。原著里猪八戒闯龙宫打死的是万圣龙王的儿子。
孙悟空掉包毒茶的情节是编剧原创,剧本和电视剧也有区别。
原著里,孙悟空师兄弟跟第一次九头虫交战是在岸上,剧本和电视剧改成了水里。
剧本中,万圣公主给九头虫助阵,共同对付孙悟空和猪八戒,电视剧则没有。其实也不应该有公主参战,因为双方争斗的时候她应该还在珊瑚密室里藏佛宝。
剧本中,九头虫在水底施展一身九头的技能占了上风,电视剧受技术局限里九头虫的九头除了给二郎神当靶子外,没有别的作用,所以是靠珊瑚石阵在水里占了胜场。其实原著里九头虫的九头技能也不应该在水里使用,因为他是鸟类。
剧本中,万圣公主有意让写小白龙,但被他打败;电视剧里,万圣公主对阵小白龙全程占上风。
剧本中,九头虫打败了小白龙,电视剧的这一集九头虫没有与小白龙交手,但在《猴王保唐僧》一集中增加了小白龙和九头虫的打戏,结果同样是九头虫获胜。
原著个剧本中,九头虫的兵器都是月牙铲,电视剧中九头虫的兵器像两个扳子。
剧本中,二郎神出场的情节交代得很清楚,跟原著差不多,电视剧里完全没交代,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突然出现在岸上围攻九头虫。剧本和原著的区别是,原著里二郎神、孙悟空等人吃了夜宵才开工,剧本里金光寺和尚们性命攸关,时间紧迫,立即开工。
剧本中,已经被沙僧打死的奔波儿灞“妖精甲”在猪八戒闯龙宫时又出现了,是个bug。
电视剧里,九头虫被二郎神射掉八个头,然后被天眼射死,后来翻拍的张纪中版其实也是致敬了86版的设定,只不过视觉效果大大提升,虽然跟后面交代九头虫“伤重逃亡”的台词对不上。但原著和剧本中,九头虫并没有死,而是被细犬咬下一个头后逃生,之所以能逃生,是因为孙悟空已经成长,不再赶尽杀绝,有意放他自生自灭,同样被饶恕的还有万圣龙王的老婆。但原著里万圣公主的下场就不好了,被猪八戒打死。剧本和电视剧改成万圣公主企图勾引小白龙,但被小白龙将计就计骗走佛宝后抛弃,结局没交代。另外,二郎神用的其实不是弓箭,而是弹弓,且并没有打中九头虫。
剧本中唐僧师徒夺回宝贝见国王的情节,在电视剧里被极大简化。金光寺和尚出狱的镜头也删了。
原著中,万圣龙王的老婆被关押在塔里赎罪,剧本和电视剧没有提到。同样没有提到的还有最后伏龙寺和尚请求跟唐僧师徒一起上路。
最早的九头虫的记载,是汉刘騊駼《玄根赋》的“九头之鸧”,然后到了晋朝,郭璞《江赋》就写成“奇鸧九头”。这种鸟就是“鬼车”。曾经有十个头,被狗咬掉一个,还剩九个。所以也叫九头鸟。断头的地方经常滴血,滴在别人家衣服上,这家就要遭灾。所以鬼车经过的时候,家家关门闭户,拍床打凳,把它吓走。有人还使劲拽狗耳朵,让狗叫。
而后还有一些零散的关于九头虫的记载:
宋朝淳熙年间(1174-1189年),长沙的地方官李寿翁就抓到过一只九头虫。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
九头鸟身子圆圆的,像个簸箕,十个脖子环簇,有九个头,唯独一个脖子上没有,而鲜血点滴。每个脖子上都长着两个翅膀,飞起来,十八个翅膀噼里啪啦地一起扇,错落不齐,还有可能碰折受伤。
另外一位见到九头鸟的人,是明朝的邝露,据他说,在广西的鬼门关(广西北流县)见到过,可惜是个母的。原来这种鸟,公的才是九个头一个身子,母的是一个身子,九条尾巴。孔子还见到过一只母的,他还唱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河上之歌》:
鸧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九头鸟之所以叫鬼车?因为它的叫声像车子经过: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
王安石在诗中也这么说,他有一首诗《车载板二首(鬼车,不祥鸟也,一名车载板)》: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世传鵩似鸮,而此与鸮似。
别的书也这么说:
车载版乃恶枭也。(通雅)
鵩、鸮、鸺鹠、姑获、训狐、鬼车、车载板、九头鸟、蕲州鬼,名虽不同,实则同类。(事类备要)
这里鸮、鸺鹠、鬼车、车载板(也写成车截版)、九头鸟,都认为是同义词。其实王安石既然说它似鸮,其实就是猫头鹰的一种(当然还有别的说法,这里只取这一种)。
这里可以读出的信息是(至少在当时人看来是这样):
1、九头鸟和枭、鵩、鸮是一类动物。鵩似鸮,“不祥鸟也”。训狐,也是猫头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鸮》:“枭,训狐声也。”鸺鹠,也是鸱鸮科的动物,俗称小猫头鹰。区别是头上没有角状羽毛。姑获,一名鸱鸮,也是猫头鹰。
2、九头鸟的叫声和车有关系。
有一种斑头鸺鹠的叫声是一连串幽幽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鬼片的配音,也有点像轮子高速旋转的连续声音。
“九头鸟”,其实很可能是“鬼头鸟”的讹变,因为“九”和“鬼”,今天读起来有差别,在古代其实是一样的。例如《史记· 殷本纪》商纣王以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这个九侯,也写作“鬼侯”,这个字用南方方言念起来更像。而猫头鹰正好长了一张鬼模鬼样的脸。今天还有一种猫头鹰叫鬼鸮。
传说猫头鹰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收这人就要倒霉了。所以人们剪了指甲,都要埋掉。这个习惯,和不在屋外晾衣服,怕九头鸟的血滴在上面,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九头鸟,毋宁说就是猫头鹰的一个变种。
《西游记》里说“长短似鼋鼍样致”,其实和“形如簸箕”是吻合的,至于是不是十八个翅膀,张纪中版《西游记》电视剧特效做成了两个翅膀,估计是18个翅膀实在不好表现。但是,“九个头攒环一处”,说明《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刚出来的时候不是十个头,而是九个头了!。
然后又被狗咬掉一个,还剩八个头:
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那怪急杀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
二郎神斗九头鸟这一段,实际上出自周公射鸟的故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三引《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余犹九首。”庭氏,是官名。属于《周礼》秋官。专门管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的。这个工作,到了《西游记》里就转交给二郎神担任了。
为什么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呢?这个据说是和张居正有关。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万历朝主持变法,和许多人结了梁子。所以就有人骂他是九头鸟。古人是喜欢把人骂成猫头鹰的。例如唐朝人骂苏循为“鸱鸮”。把九头鸟比作酷吏的也有,例如苏轼“君看彼酷吏,所至如鬼车”。近代人余远谋有一首《九头鸟歌》,保存了一个民间传说(《社会记忆、话语、权力——九头鸟形象的省略与嬗变》):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谁将此鸟比鄂人? 齐东野语无稽考。我在乡贤口得之,从头说与君知道……只有鄂人张居正,忧君忧国心如捣,隆庆年间初入阁,有心尽把污尘扫。……为此与人结怨多,被人咒诅九头鸟。
久而久之,张居正的梗人们都忘了,只记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