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诸家对于“风为百病之长”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风邪为
中医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诸家对于“风为百病之长”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风邪为外感六淫之首;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常与他邪兼夹为患;风邪所致病证变化多端。这些认识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中的“风”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风邪。“百病”应当包括一切外感与内伤杂病,《内经》既然明言“风为百病之长”,那么“风”也理应为“外感病之长”和“内伤杂病之长”,如此“风”就不应该单指外感六淫之风邪,还应包括内风。“外风为外感病之长”“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合而言之即“风为百病之长”。
肌表为人体一身之藩篱,风邪入侵,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玄府启闭失常,营卫失调。若单纯风邪为患,可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方选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若兼夹寒邪,则可见恶寒无汗,肢节疼痛等症,方选麻黄汤,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兼夹热邪,则可见微恶风寒,咳嗽,身热不甚等症,宜用桑菊饮,辛凉祛风解表;若兼夹湿邪,则常见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宜用九味羌活汤,发汗散风祛湿。
风邪犯肺 风邪入里,侵袭肺系,肺气失宣,咽喉鼻窍不利。若风寒偏甚,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等症,可用止嗽散,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若风热偏甚,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等症,方用银翘散,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若风燥偏甚,可依据燥邪的温凉之性,分别选用桑杏汤或杏苏散,疏风润燥。
《素问·风论篇》提出了“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者百病之长也”两个重要理论,同时亦概括了风的特性。这两个论点具有因果的关系,正因为“风者善行而数变”,所以“风者百病之长也”。由于风邪的善行数变,故风邪伤人,其症变化多端。鉴于受邪的部位,患者体质,受病的时令等其它条件的不同,故其症状表现亦各有所异,如寒中、热中、寒热、疮疡、肌肤不仁,疠风以及五脏风、胸风、目风等各种风病,然而这些风病却均有多汗恶风的共同症状。
另一方而,六淫之邪都是夹风而至。而风动于四时,四时中的寒热暑湿燥火均借风气的流动,侵袭机体而发病。如风寒、风温、风湿等皆冠以“风”字。可见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其性动而不居,变幻不定。所以《风论篇》又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风性主动,变化最广。风邪伤人,可侵及于人体的不同部位,致成寒热、热中、寒中等病变。以下结合发病途径、病机、证候分别说明之:
寒热,伤人途径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即风邪外袭于皮肤肌表。病机与证候是“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开则卫气不固,故洒然寒……闭则阳气内壅,故烦热而闷”。又说“寒邪伤阳,则胃气不化,故表少食饮;热邪伤阴,则津液枯涸,故消瘦肌肉。”由此可见,风邪伤于肌表,可因人体差异,产生寒热变化和怢栗,出现不能食等症状。
热中寒中,伤人途径“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说明风邪客于阳明,内入于胃,因胃居中焦,其脉上行而系于目,故可循脉而上行。其病机与临床表现是“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人肥则腠理致密,邪不得泄,留为热中,故目黄。人瘦则肌肉疏浅,风邪犯之,阳气易泄,泄则寒中而泣出。”尽述风气之变或为热中或为寒中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