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者手记:实力、自信、价值评判体系与四词解忧法则(含附注)

不盲目迷信权威或权贵,要求人对外界与自我有较清晰的认知、一定程度的觉醒,同时真正自信(在我看来真正的自信或基于自知无知,同时有所凭依)。而自信,除了源于清晰认知和觉醒的破障,核心基础还是实力。就像下面两位,他们的成就不在于颜值或因循守旧、吹捧权贵,恰恰相反,他们用创作传达出自己的想法。




无论在何种意识形态与道德选择下,实力都是基础和保障;实力虽润物细无声般浸透自救之道中每一个节点,但不少概念其吸引力或许会超过实力本身,日常生活中人类也可能过分注意某点而忽略了最简洁、多有明确获取渠道却又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刻意学习等锻炼的实力基本盘。结果是目标和追求,但多数人容易忽视过程的积累,在结果的唾手可得或不可得间迷失,出现着相(重表象,比如过分看重年龄、学历、地位或up在本视频提及的财富、阶层)等忽略本质的注意力偏移、专注力下降。同时,实力也是气质、自信、平静和实际表现收放自如的底子和源泉。
当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能力、掌握程度达到甚至超过输出的要求,才更有可能游刃有余。如上所述,起步阶段关键一点是加深对外界与自我的认知、丰富自身学识与见识,看清万物及具体人事的本质。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真正的破解、排解才更有可能。整个自救之道,本质上也是在与负面因素的持续搏斗中,克服自身部分局限与惰性,尽可能从认知走向行动,再将实践完成得更好的过程。
有一个自用比较简洁的价值评判标准,即实事求是,能否提高自身能力、生活质量或对这个世界有正向价值。将价值评判体系结合选择、行动、复盘、迭代等,能较好地减轻外界干扰或负面影响,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对自己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上。由此出发,也总结过一个四词解忧法则:【价值、选择、行动、意义】,解忧法则流程:价值判断→选择方向→行动与实践→意义达成。评论区篇幅所限不展开,仅提“价值”部分。价值(价值判断):关于价值,可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体系,什么是好坏,什么是值得或不值;唯一的价值判断方应该也只能是自己。如具化为因某件事而烦恼、置气、生闷气,判断“能否提高自己生活质量”或“能否改变眼下局面”(可结合自身实际更换,但务必具体化以便当即衡量),如果不能,果断停下。另一点是事实的判断,多数人都在不停地说话,发表意见,但什么时候这些人(无论血缘、感情亲疏)说的话是有价值的,几乎唯一的判断即其言论是否与本质、规律、事实重合或相近。如果言论明显偏离事实,违反客观规律而富有主观色彩,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等处于什么位置,你又何必受影响?分辨言论价值这件事也需要实事求是而非看关系地位论感情。此时以“无情”应对,需要选择之处沿事实与真理方向去即可(部分人在相关问题上发挥“情商”安抚爱人等,再去作善意欺骗和顺从,只能说是个人选择,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未必适用)。
自救者:直面绝境,积极有为,穿越荆棘,向死而生。


注:此文为本人在视频 这就给“少爷”下跪了?! 下评论存档。

附:
①四词解忧法则相关补充(节选自一份PDF阐述我对自救的理解,免费下载:自救之道 节点梳理 能量自救论 20221204.pdf 第157条手记“四词解忧法则:【价值、选择、行动、意义】价值观:价值体系与判断⑥;非错题集思维:除了不在同一个/类问题上犯错,还有将一个问题想清楚了,就不再受它困扰:轻车简从、快速通过;”),流程:价值判断→选择方向→行动与实践→意义达成;基于此四词准则,应对任何事情都可迅速形成初步印象和价值判断,基于判断可做选择,确定选择后付诸行动;整个选择与行动、实践已直接决定了其意义;有此认知,在分析、判断任何事前后,都已经能认识到不同选择及其对应潜在结果、收获和代价,要做的只是选择和行动。选择做出后,即便已行动还未出结果,基本已可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意义有所把握了。
②断绝多数烦恼: 非错题集思维,应转觉醒实践思维(知道边界和价值,把握好度就行。不然就是太严格压制了,过度自律对一些人来说反而觉得不舒服。 我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是, 将一个问题想清楚了,就不再受它困扰。因为知道A是真,B是假,这道题就跳过去了。 不会回来假装再做一次,假装明知答案还选B,又不是为了做错题集。这是节省生命、提高人生效率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这些细节,才能有更多时间精力去做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事。常见的错题集思维是收集易错点避免再犯, 觉醒实践思维重点在从觉悟到自觉,轻车快马、快速通过;两者有共同点,如易再犯,此处强调区别。当然,“不迁怒,不贰过”是有难度的,不然孔子也不会因此表扬颜回。)
③解忧法则与眼睛、传感器、处理器: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观察外部世界的色彩、规律、趋势和细节,核心指标如分辨率;有一个“传感器”感知大小变化、数据、情绪、善恶,核心指标是敏感度,如时间空间的高密度与充满灵性、善意的人事往往给人较大触动;一个“处理器”应对所有输入的元素与影响,核心指标是处理与排解能力。解忧,降低烦恼对自身造成的影响,本质上就是上述三者的协调配置,最重要的是把好处理器这关,将所有历史、现实问题及对未来焦虑汇集而成的负面情绪、思绪以及内心尚存部分尚未消化完毕的“剩饭”一并收拾。更从容、洒脱地生活。
眼睛:分辨率高的正反两面,看得清的好处是能收集尽量多的信息和细节,负面影响是同时收集到更多负面因子;
传感器:敏感的正反两面。负作用,容易察觉任何不满与外界偏见、看法,
处理器:处理和排解负面情绪,可适用基于价值体系和选择等的“解忧法则”,瞬间对所有人事做出初步认知与浅层判断,经由解忧法则与自身实际结合的判断、分析、排解路径予以处理。
④ 重复的负面因素与“一劳永逸”化解;自性清净与客尘烦恼(此点与“四词解忧法则”从认知层面“彻底”解决不冲突;此点强调的是现实与精神意识的变化;更多在环境、形势与行动的变化):
负面因素与重复:恐惧、烦恼、失望、沮丧、焦虑、自责、逃避、拖延、嫉妒、贪婪……所有这些负面因子,让个体陷入负面情绪或状态的单一元素或组合,多数人都会不止一次碰上,
主动或被动;减少它们的出现几率需要长期努力,就像选修一门课程、攻读一个专业。 当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能力、掌握程度超过输出的要求,才更有可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最关键一点是加深对外界与自我的认知、丰富自身学识与见识,看清万物及具体人事的本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真正的破解、排解才有可能。整个自救之道,本质上也是在与负面因素的持续搏斗中,克服自身部分局限与惰性,尽可能从认知走向行动,再将实践完成得更好的过程。出现循环往复是正常的、可接受,但抓住本质、发挥主观能动性可降低其出现频率,通过自律与知行合一,为自己真正走出烦恼、抑郁或其它绝境打下坚实基础。
客尘烦恼: 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为‘自性清净’之对称。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
《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大正12·222b)︰‘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云(大正16·619c)︰‘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如上所述,皆谓众生之心本来自性清净,然因客尘烦恼所染污而不净(百科)。
结合印度人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的“烦恼垃圾桶”之例理解;
一劳永逸化解: 人的一生中、人类历史上真正能一劳永逸的事情极少。 个别简单技能如骑自行车,吃饭等,除非偶遇意外或过于衰老,一般能达到类似效果,其他事务则相对较难。人
们经常提到的“一劳永逸解决”,往往也多针对一个特定阶段、事件。在化解上述负面因素及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状态时,最接近一劳永逸的便是认知事物的本质、人性的善恶和局限。一旦清楚认知本质,部分烦恼、焦虑将不攻自破。那些需要付出努力去解决的问题,也容易明晰方向。人一旦认清、掌握某项事物、某人本质与骑车技能多不易遗忘。如认清了哪些是动物粪便,一般不会去吃;认清了哪些人的素质与心性局限,也不太容易再受其影响。对于个别外部影响,抓住本质,正面应对、有理有节地化解,熟能生巧,同样可减少其光顾的次数。
另,需注意后续“无包治百病、无一劳永逸”一栏提到的:就自救之道整个体系而言,她应该是与时俱进需要迭代与进化的,一定还存在不足或缺憾,无一劳永逸——即无某个状态的自救之道够用百年万年的说法,只能是大体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