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棣靖难时,军队仅十万人,建文帝为何不调动全国军队?

2021-07-01 10:10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根本调不动,建文帝根本没有实力操纵天下的军队,这也是建文惨败的悲哀根源。

而关于建文掌握全国军队和朱棣仅有“十万人”的说法,其实真实的情况更加悬殊,因为朱棣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十万人,只有八百人。

编辑

建文削藩,这是古代封建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鲜有在王朝鼎盛的初年,就爆发大型的“内斗”和篡位战争的。

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稳坐大明中央的建文帝朱允炆,理论上握着天下几乎所有的军队,最终还一步步地输了,落得个“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的下场。

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也算是彻底撕破了和四叔朱棣最后的那一张虚伪的遮掩布。

削藩,这是建文和朱元璋立场不同的地方,朱元璋“分封”疆土给儿子们拱卫,想实现“家天下”的统治体系。

但问题是,对于朱允炆而言,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他的叔叔,在亲人关系上,朱允炆就先弱了一头。

其次再是明朝的高度皇权,藩王制度,和明朝的发展并不契合。

于是建文帝要实现当年汉景帝当年做过的事情,先针对性削藩,最好的情况是,不挑起大战。

但如果无法避免,依旧挑起了大战,方法也还是有的,那么便是一战解决这个隐患。

但谁知道,建文帝还是太年轻了。

在朱棣“被迫”起兵之前,建文的削藩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而且还有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被废为庶人。

编辑

但这并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湘王朱柏因为“削藩”自焚而死,此举挑战了藩王们的底线,也震动了大明的神经。

削藩归削藩,正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凡事不涉及身家性命,便是好商量。

但一旦出了人命,那么事态将会不同。

朱柏乃是建文帝的“叔叔”,是各地藩王们的兄弟,今日有朱柏之死,来日便是其他诸侯王之灾,所以这个时候起,建文帝就把自己推到了藩王们的对立面。

除了朱柏自焚而死以外,建文削藩,总共有四位藩王被“处理”,这不免让人感到“兔死狐悲”。

而处理了这一系列人之后,建文将当时还在世的,最有实力的四叔朱棣列入了主要打击目标,就是这件事,引起了大乱。

其实朱棣“靖难”,的的确确有着几分“被迫无奈”的意味,于是在几个儿子被放回来之后,朱棣选择“起事”,根据朱元璋的遗诏,发动“清君侧”的靖难之役。

在一开始,朱棣的兵力是很少的,虽然有着北京的军队,但终究比不上被禁军、地方军拱卫的南京建文帝。

不过并不是没有破局,建文帝自己造成和藩王们的疏离,就是致命点之一。当时身在大宁府的宁王朱权,就因为削藩选择观望,后来被朱棣发动政变,获得了大宁府的军队。

编辑

这支军队,成为靖难军的主力部队。

除了这方面以外,建文帝的决策也有着很大的漏洞。

建文为了“标榜”自己行为的正义,数次下令,不允许“伤害”朱棣,要将朱棣“请”回应天府。

这一个决定,实则是在玩火自焚,建文尚且年轻,而朱棣乃是北征蒙古的实力藩王,如此决策,建文自掘的坟墓,逐渐成型。

靖难之役,主要的战役有“滹沱河之战”、“北平城保卫战”、“白沟河之战”等。

从建文帝本身并不坚硬的决心,还有燕王朱棣的铁血手段两方面,看得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在滹沱河之战中,朱棣挫败朝廷军,获得胜利。

其实建文帝当时的将领中,能与经验丰富的朱棣对抗的寥寥无几,而建文帝遗传了朱元璋的坏习惯,对武臣高度打压,在洪武朝,大量的能臣武将被几大案牵连,建文时期已经无人可用,空有军队,没有能将。

滹沱河之败后,建文惊惧了,可他恐惧之下做出的反应,更是让后世人“啼笑皆非”,因为建文帝换上了李景隆,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和建文帝的关系很好,而李文忠又是大明重要的开国大将,但问题是,这并不意味着李景隆有着父亲的能力,其次就是,李景隆在整一个靖难之役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十分奇怪的。

编辑

在把将领换成了李景隆后,南京决定率军攻打“北平”城,此时守城的是朱棣长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而李景隆带着的军队高达“五十万人”之巨,北平主要军队倾巢而出,北平告急,一个处理不好,朱棣的后方就会被攻破,一切努力都将化为飞灰。

可朱高炽创造了一个“奇迹”,李景隆的表现也跌破了大家的眼球,那就是李景隆数十万人,对北平城久攻而不下,被朱高炽以极少的代价,活生生地牵制住了南京大军。要知道,这可是建文帝几乎的全部家底了,两军的差距就是如此拉开的。

攻打北平无望,朱棣回援,在“郑村坝一战”中,李景隆的“能力”暴露无遗,和朱棣比起来可谓是天壤之别,李景隆大败,丢下了数十万人的辎重溃逃,给予了朱棣大量的有生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景隆此举耐人寻味。

这个时候,天下藩王仍旧在观望,他们带着军队,守着边境,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最大的乐趣,是看自己的兄弟和侄子的内斗,而且此时,有许多藩王其实隐隐支持朱棣,不满建文帝,这是建文走向末路的根本因素。

在次年,建文帝固执不已,依旧让李景隆带病御敌,在白沟河一战中,李景隆彻底损失了建文帝最后的主力。

自此,朱棣和建文帝的实力实现逆转,而这一切的“功劳”,都是“草包”李景隆所带来的,在李景隆失败回京后,多数人请求处死李景隆,但是建文帝不肯。

编辑

其实在白沟河之败后,建文帝不是没有反转的余地,但还是那句话,建文帝太过年轻。

在朱棣经历东昌之战时,本来有数次可以生擒或者是“击杀”朱棣的机会,可建文帝下令不允许伤害“皇叔”,因此给了朱棣喘息的时间。

一切都在细小的变化中扭转,朱棣经历了几次生死关头,挺了过来,公元1402年,燕军渡过大河,这个时候,在河对岸的朱棣一如数年前朱元璋驾崩之时眺望南京城一样,看着城池里无限的悲伤。

但这一次又不一样,因为朱棣已经完成确定“靖难”成功。

建文帝知道了朱棣必胜,在此之前提出了“割地”等种种条件,但都被朱棣所拒绝。

建文在此之前也发出了“勤王”的号令,但事实上,根本不会有藩王会在这一个关头拯救建文帝,所以在建文帝挥霍完了自己的“军队”后,他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让人讽刺的是,打开南京城门的,正是建文帝十分信任的李景隆,还有为数不多,此前支持建文帝的谷王朱橞。

金陵洞开,江山陷落,但这只是从一个朱家人到另一个朱家人手上的区别罢了,藩王们纷纷隔岸观火,好像在看一场大剧。建文帝在皇宫中“自焚”,实则是下落不明,生死不知,当朱棣成为皇帝后,建文帝的后半生便成了谜。

归根结底,建文的失败的最后,就是已经把自己的“老本”给浪费完了,而所谓“全国的军队”,实际上这绝大部分,都早已经被建文帝推到了对立面,这“绝大部分”,有的时候反而是隐患,而不是助力。

编辑

建文的坠落是必然,是削藩背后难以承受代价的必然,而大明也因为朱棣的“晋升”,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成祖朱棣也将开启他的“削藩”之路,这一路并不顺利,但他完成了建文帝没有做到的事情。


朱棣靖难时,军队仅十万人,建文帝为何不调动全国军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