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 理论
1.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
--《童年的消逝 041》尼尔·波兹曼
2.(明辨是非)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沉默的大多数·01》王小波
3.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沉默的大多数·01》王小波
4.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5.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童年的消逝 110》尼尔·波兹曼
6.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有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我们正进入一个日新月异、信息公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成人已经不能扮演年轻人的导师的角色,因此导致了一种危机——“信仰危机”。这种危机可以归因为:现在的长辈对年轻人的经历,没能比年轻人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
--《童年的消逝 121》尼尔·波兹曼
7.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童年的消逝 132》尼尔·波兹曼
8.商业资产阶级出现以后,其成员借助财富和炫耀来寻求社会地位。“他们在老婆身上花掉大量的钱。”
--《哲学的故事·28》威尔·杜兰特
9.民主制度也没能幸免,它因过度使用民主原则而走上自毁之路。······由于人民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不知道如何选择最优秀的执政者、最明智的发展道路,于是这一原则变得极为可怕。······这种民主的最终结果不是暴政便是独裁;人民如此热爱阿谀奉承,如此“渴望听到赞美”,以至某个最无廉耻、极善溜须拍马之人以自诩的“人民护卫者”身份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
--《哲学的故事·29》威尔·杜兰特
10.“国如其人”;“政府之差异有如人的性格之多变······国家是国家中人的本性造就的。”;一个国家具备什么样的特色取决于其民众的整体性格特征。因此,只有民众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能强大,否则,任何变化都不意味着实质性的改变。
--《哲学的故事·30》威尔·杜兰特
11.教育的基本原理······应该从儿时开始,但不能强行灌输,因为自由之人在是否获取知识这一点上也必须是自由的······强压之下习得的知识无法正真扎根于心。因此,不要使用强力,而要让早期的教育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娱乐,这也将使你更好地辨清孩子的天赋。
--《哲学的故事·33》威尔·杜兰特
12.对柏拉图和罗素而言,数学是哲学的前提,是哲学的最高形式;在他的学院大门前,柏拉图写下有但丁风格的这样一句话:“不懂几何之人不得入内。”
--《哲学的故事·36》威尔·杜兰特
13.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憧憬,并努力实现憧憬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一种创造乌托邦的动物。
--《哲学的故事·47》威尔·杜兰特
14.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苏菲的世界·328》乔斯坦·贾德
15.事实上,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不过这里我要讲到另外一点: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苏菲的世界·360》乔斯坦·贾德
16.“我信,因为荒谬。”……这句话的正真意思是:正因为它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如果基督教所诉求的是我们的理性,而不是我们的另外一面,那它就不叫信仰了。
--《苏菲的世界·379》乔斯坦·贾德
17.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是非对错的观念乃是社会基础的产物。举例来说,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父母有权决定子女的结婚对象,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这牵涉到谁会继承他们农庄的问题。在现在城市的社会关系就不同了。
--《苏菲的世界·393》乔斯坦·贾德
18.马克思更进一步强调说: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换句话说,历史所牵涉到的主要就是一个谁拥有生产工具的问题。
--《苏菲的世界·394》乔斯坦·贾德
19.当人类改造大自然时他本身也被改造了。……这正是马克思的观点。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但我们的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人手和人心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你的思想与你的工作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从某个角度来说,一个失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并且与人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
--《苏菲的世界·395》乔斯坦·贾德、
20.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因此他的劳动对他而言是外在的事物,是不属于他的。工人与做的工作之间有了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他与他自己的现实脱节了。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工人被疏离了。
--《苏菲的世界·395》乔斯坦·贾德
21.我们仍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萨特强调,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也不能以我们“必须”上班、“必须”符合中产阶级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期望为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份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苏菲的世界·454》乔斯坦·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