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又出新“玩法”!可以用舞蹈展示你的论文成果...

对于科研人来说,最难的可能就是科学传播了
大家往往都很难快速向别人表述清楚
自己到底研究在是什么
但这帮博士做到了
他们居然选择了
通过跳舞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

这波操作源于一个神奇的比赛——Dance Your Ph.D.
Dance Your Ph.D.源自于科普作家John Bohannon的“小提议”,他曾在Black Label Movement舞蹈队的帮助下,以舞蹈代替PPT来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演说。
自2007年开始,《Science》杂志为了鼓励科学家“跳出”论文,通过舞蹈的方式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呈现出来,正式发起了Dance Your Ph.D. 比赛,为博士生们登上杂志提供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之后很多博士参与其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经典”作品。博士们的舞姿也属实是鬼畜且妖娆,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年部分获得冠军的作品.....
聚合物人工心脏瓣膜
心脏瓣膜是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阀门,它们的作用是确保血液有序地单向流动。
而在一些疾病中,心脏瓣膜会变得不好用,需要手术替换。而这段舞蹈就讲述了PhD研发更好的人工心脏瓣膜的过程。
听起来是一个救死扶伤的感人话题?但这些熊孩子们可没走煽情路线。他们是这样演心脏瓣膜的:

剑桥大学的PhD Jacob Brubert想要用聚合物材料做出兼顾耐久和血液相容性的新型人工瓣膜。研究中使用的是一种“嵌段共聚物”,这种聚合物是把不同的聚合物链一段一段地连在一起。
接下来,身穿白衣的舞者们就演绎起了聚合物材料。

嵌段共聚物有一种特别的性质,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让它改变内部结构,发生“相分离”。比如说,含A的片段聚集到一起,在聚合物内部形成一个个微结构。
控制合适的条件,是可以让这些微结构有序排列的,而研究者们用这种方法来模拟天然瓣膜中胶原纤维排列的样子。
患者的脑损伤究竟有多重
这是2019年最受观众喜爱奖生物组的作品。心理学博士Olivia Gosseries的论文课题是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这些患者的脑损伤究竟有多重。
具体方法是用“经颅磁刺激”来刺激患者的大脑,然后看看神经电活动有什么变化。

如果“经颅磁刺激”在刺激下神经元很活跃,那么该患者病情会慢慢恢复,甚至痊愈。

但如果在刺激下,神经元反应很微弱的话,患者很有可能无法恢复,甚至会病重去世。

酵母细胞对脉冲电场刺激的反应
来自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的博士波维拉斯·西蒙尼斯(Povilas Simonis)的研究方向是酵母细胞对脉冲电场刺激的反应;最新研究Mediated amperometry as a prospective metho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electroporation 发表在 Science Report 上。
西蒙尼斯博士把研究对象酵母细胞称为梦之队。大到制药小到烘焙,哪里都有它们的身影。他的舞蹈作品主要演绎了工程菌——酵母细胞电穿孔的过程。
画面中的几个小姐姐,一会儿扮演使用酵母的人类,一会儿扮演酵母本尊,一会儿扮演外源引入的 DNA——属实是一种比较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在高压电场下,酵母细胞壁瞬间形成通透的小孔,可供 DNA 等大分子进入,最后再通过选择性培养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产物(你想要什么,电击就行)。但如果电击强度过大,也会造成酵母细胞的死亡,到时候培养完你只能得到一堆更耐电击的细菌。

一个光子的旅程
来自中国的天文物理学博士吴晓晗,她给自己的简介是「专业的天文搬砖工和努力变专业的芭蕾舞者」,研究方向是利用莱曼-阿尔法森林和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宇宙再电离。
而她的参赛作品正是结合了天文学和芭蕾—— 一颗光子在早期宇宙中的旅程,吴晓晗就扮演那颗光子本子。
在几亿年前,第一颗恒星在黑暗中诞生,它发出很多光子,吴晓晗就是其中一颗。

这颗光子从恒星出发,向外传播。但在传播过程中,光子碰到中性氢原子的障碍。随后,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最终使氢原子电离,光子就能走得更远。

光子与氢原子(以扇子表示)相互作用
当更多恒星形成、发出更多光子时,更多氢原子被电离,光子就能传播得更远。在旋转与跳跃的舞步最后,恒星与星系点亮了整个宇宙。

当星系点亮整个宇宙,光子在宇宙之中自由穿行。

吴晓晗想借这段舞蹈表达自己对天文学的感情。12岁就爱上了天文学的她,前两年曾非常质疑自己的选择,一度想要转行;但“兜兜转转发现自己还是爱着天文的,就觉得想借Dance Your Ph.D.给天文学一个献礼”。于是,她便想到了芭蕾——她“人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后吴晓晗还不忘严谨地表示,为了用舞蹈展示再电离,确实损失了一些科学性。视频灵感来自于她已经发表的两篇文章。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