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这一代年轻人在思想上的叛逆,有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到了“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或者,更决绝地说,则是“读书对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在课堂里学到的,以及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以价值为尺度去丈量一切的功利主义。我们自小就被教导一个人学习好不好,看他的学习成绩就知道。而学习成绩,只是一连串的分数。一个成绩好的人,不代表学习能力就强,更不代表他就能够拥有光明的前途。这一点,唯有我们踏足社会后,才能有切骨的感同身受。
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在以前,基本上不会有人真的,认认真真地反思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问出来之前,已经就被预设好了答案。稍微收敛点的,叫做为了创造美好生活,为了改变世界,为了造福全人类。而豪放版本的,则是为了钱,为了长大后赚更多的钱。最露骨的,则是为了以后能当官,当大老板,当大富翁。
然而,我们知道,读书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可怜的,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资本蔑视个体自主性,当量子力学奠基了新型宿命论,当基因改造工程宣布攻克最后一串遗传代码,人类的学习方式极有可能变成【基因刻录】,或者是【颅内芯片】。当然,现在说的这些,都只是科幻里面的东西。有生之年,我能不能看到还不一定。

可是,认真想想。我们学习知识,不就是把外在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信息,接着整合信息使之成为系统,再然后借助内在的系统去指导外在的实践活动吗?说白了,每个人在学校学习这件事情上,就像是一台电脑,老师把知识发送过来,有人网速快,有人接收度完整,有人则是干脆没有和老师联网。这样一来,信息的接收速率不同,完整系数不同,效果也就自然不同了。
所以,读书是效率极为低下的一种智识活动。可是没有办法,我们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精神的活动,而精神没有实体,你所想的不会自然而然地在物质世界成形。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们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而相比语言,文字具备更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也更利于传承。所以,即使让人难以置信,我们还是以这种费时费力的方式把人类文明传承了下来。
所以,即便早已知道这种充满人类智慧,充满时代的传承会在未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成为一种供后人瞻仰的景观,我还是忍不住唏嘘长叹,为之感伤。人类社会必须进步,必须跨入新时代,那就必须要突破原本落后的学习模式,而这一天,只是迟早的事。就像是我们即便学了一流的武功,也打不过天上飞的轰炸机一样。

我们刚刚说的,便是读书这件事的缺憾之处。说到底,这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极为低效,又费时费力,又极为浪费资源(尤其是时间)的活动。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社会框架以及个体的幻想强加到它之上的。
我们不会因为学了一点搏击技巧,就妄想自己能够上擂台打败世界冠军。那自然地,读了十几年文化课,就妄想能够成龙成凤,甚至心想事成,也同样是滑稽可笑的。
读书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所以读书,并不无用。读书,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神术,不是魔术,更不是逆天改命之术,所以,读书并非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