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不需要诗,更不需要诗人|石头和口弦


大家好,我名叫石头,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
在彝族的文化、生活里面有个特别奇妙的一个乐器,叫口弦(口簧琴),我们叫“霍霍”,也叫“裂果”,在我记事以来,它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可以说是我的另外一个知音,在我最快乐、最难过的时候都陪伴我度过。
上一期我给大家介绍了世界口弦,为什么现在我要特别介绍彝族口弦呢,因为在收集了全世界的各个民族以后。我逐渐感知到,彝族口弦是最发达,发展最好的一个状态。
现在很多的民族,很多的国家的口弦停留在一片上。然后会在一片的演奏过程加进去很多口技。然而彝族的口弦琴,已经发展到六片了,是目前片数最多的口弦了。怎会如此?
因为彝族人的感情很丰富,但是我们的文化、语言,使得我们不能去直白地说。比如在彝族语言里面,没有“我爱你”、“我想你”这样的词语,但是它需要表达这个东西,因此口弦就非常重要。
口弦用彝语最早叫做“撸果”,“撸”是“手”,“果”就是“拉扯”,用手拉,可以表示最原始的这种绳震式口弦。后面称呼就演变成了“霍霍”,“霍”就是唱的意思,它的演奏方式也变成了弹拨的,后来人们觉得还是不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就又发明两片的、然后变成三片、四片、五片...

在我目前所认知的情况下,就是纳西族有三片,傈僳族有3片,普米族有3片,拉祜族有4片,这些民族和我们相当于同一个语言系统里的人,但是只有彝族的片数最多,有6片。

不包括别的彝族地区,只是大小凉山的彝族口弦就有:铜片的8种,竹子的8种,然后加上绳震式口弦的话,刚好有17种。所以彝族人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就让口弦变得那么丰富,它非常是传奇的。
反过来想,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诗,什么叫远方。之后我才渐渐知道,其实最早诗的状态,就是口弦的这个状态,因为诗,我们不是用文字来写的。

在彝族的文化里,有句谚语叫:“弹响了口弦,你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吹响了笛子,你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两个乐器造就了我们对长辈的那种最崇高的、真诚的思念和记忆。
所以彝族人在最早的时候,口弦就是一个是思念母亲时演奏的乐器。

这种三片的是彝族中很常见的口弦,叫做 "马嘎",我的一个长辈曾说,最上面这个是妈妈,最下面这个是爸爸,中间这是个孩子,爸爸声音是嘹亮的。妈妈声音是次高音,孩子是中间这片,声音最低沉,但是说话都是跟在爸爸妈妈后面的。
所以就你看,现在目前的音乐形态,民族文化中,它用声音来表达一种爱。这是特别幸福的一个事情。

这本书是彝族的一部史诗,叫做“阿姆妮惹”,翻译成汉语的话就是“妈妈的女儿”,里面讲到:过去彝族人的女儿会远嫁到很远的地方,只有在火把节或者是彝族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回娘家,这本书就讲一个彝族的女儿,从出生到嫁人,然后生儿育女的一个过程。
所以,其实后面一代年轻的彝族女子演奏口弦,都是演奏这本书里面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一旦我妈妈他们那代人演奏口弦,提到这种语言的时候,我就会哭。

在彝族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鸟类就是大雁,每当我们在秋天收割苦荞的时候,妈妈看到天上大雁往南飞,她也会哭,说:“大雁啊,你要把我的消息告诉我爸爸妈妈。”
但大雁其实是听不到的,所以彝族的有一首很老的歌叫“ꈭꀋ…ꈭꌦꈭꌋꈭꃀꀉꎓꆏꉬꀕ”,意思是:“大雁啊大雁,你就像是一个托信的手,把我的信息带给我的父母亲。”
后面,彝族女人渐渐感觉到了大雁是不能把她的这个消息带给他父母亲的。然后她就把自己的语言和感情,移植在口弦上,它会带领我们脱离存在的状态,去到一个更遥远的地方。
彝族人不会直接说具体的东西,她会借助一种山河或者英雄、或者是特别显眼的一个东西来表达。里面“哈拉索社”是一个地名,“莫说万里”是一个黑彝的英雄,她想妈妈的时候,先提到这个英雄的名字,她觉得她妈妈是一个英雄,但她不说妈妈。
这里面“及拉索社”也是一个黑彝的英雄,“阿喲尾作”是一个最美的美人。你看妈妈是又是英雄又是美人,是不是?她表达出妈妈是一个最完美,真的找不到缺点的一个人。
上面两句,她提了两个英雄,一个美人,然后接下来她又谈什么呢?她就谈到这个自然的现象,她还是没有提到母亲。
这段话的意思是:“哎,今天的太阳出来了又落山了,明天它还会出来。”她觉得母亲是可以代表全世界,或者生活周围里面最美好、最英雄的人,所以她提到了太阳,太阳是最亮的最耀眼,最光辉的东西。

我刚才讲了那么多,也是很骄傲地在说,彝族的口弦发展到今天的这个样子,你可以看到它那么丰富、那么有表现力。但是为什么我们少数民族在演奏口弦的时候,别的民族听不懂这个东西呢?

因他们不懂这个民族的语言,也不懂这个民族的语言环境,现在很多电视台或者综艺频道里面都说,这是最早的电子乐,其实我不太赞同这个东西,我更愿意说这是我们,最古老的一种语言的密码。
讲者|石头

石头,一个父亲的儿子,两个孩子的父亲。彝族,云南西南之南著名彝族毕摩勒俄阿则第十二代。
这是真的,别的有很多标签,都是别人给的,与我无关:一流屠夫、二流摄影师、三流音乐人,徒手十年间收集拍摄世界各地各民族口簧琴和传统乐器近千种,17年作品参加西班牙世界口弦艺术展,同年参加湖北省世界口弦艺术展,西藏印迹乐团成员,口弦作品被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口簧琴艺术博物馆收藏。
策划制作
策划:unintended小米 朱芳琼
导演:杨建华
监制:老猫(鼓童)
视觉:杨建华
摄影:李柯
文辑:旷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