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别话(三十八):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城市依旧拥堵不堪?

2019-09-21 12:42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夜幕降临,后门畔湖湾社区华灯初上,网吧、医院、烧烤摊、宾馆、水果店、健身房的灯光洒向了室外,后门口叫卖的小吃摊,人流和车流交织,一排排停放整齐的小汽车,远处宾馆的窗外还挂着两幅不知名的外国国旗……

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其它高校每晚也会同样的上演,不同的是变换了空间地点,不变的是世俗的需求。    

学校后门夜景

记得大一初到学校的时候,后门完全不是这般模样,没有这家益民医院,一所幼儿园,网吧也只有三家,看上去一幅破破烂烂亟待开发的样子。

现在过去快四年了,不仅新增了这家医院,幼儿园也增加了一所,网吧也多了一家,又是修路又是铺设市政水管,菜市场也有了,商家们纷纷入驻。

不得不得感叹资本力量的强大,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这个城市快速发展和扩张的痕迹。

正当人们为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福利高呼的同时,我们的城市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家一边享受着小汽车出行带来的便利,一边又不得不承受尾气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

在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基础设施占据了我们城市大量的土地,但是即使占了这么多的土地用来修路架桥也没有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召开会议,以城市规划作为中心议题,随后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后来被规划界熟知的《雅典宪章》

此大纲首次指出城市规划的四个目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其中交通这一重大议题就成了以后学术界一直反复讨论的对象,时至今日,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交通问题愈发凸显。

大三下个学期有幸参与了岳阳市步行街区域交通研究及方案编制的项目,当时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穿梭在岳阳楼街区的街道,实地走访调查统计和记录车流信息。

这次经历带给我收获无疑是颇丰的,与政府人员的斡旋之道,人员的管理与调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分工,撰写和签订合同等事宜。

岳阳市中心步行街卫星图

所有的一切真的是亲力亲为,虽然遇到了一茬接一茬的麻烦事,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大家也拿到了较为可观的薪资。

当然,通过这次项目我从专业的角度也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当时我和室友峰都吐槽了岳阳市步行街区域的交通情况,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糟糕透了”

尤其是南北辅道车流量太大了,而且还是单向通道,打车的时候连司机都不愿意去那条路,加上路边上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相当严重,那就愈发拥堵了。

当时我自己负责的是东茅岭路与南湖大道相交的十字路口的拍摄,早晚高峰的车流量激增,小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公交车等不同种类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中间还穿梭一定数量的路人。

后来回来统计这个路口的车流量的时候,一个15分钟的小段数下来感觉整个人都快要窒息了,让人更要命的是不止数一遍,因为有四个方向的车流量,每个路口拍够1个小时,早晚各一次。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的案例和演讲视频,其中一些观点和研究很具有指导意义。

通常我们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就是修路架桥,于是便有各式各样的高架桥,用专业术语说就是立体交叉口,比如直通式、环形、菱形、苜蓿叶式等。

修路架桥多好啊!不仅缓解了交通,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养活了一批人,甚至心怀不轨者还想通过修路大赚一笔。

但通过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城市拥堵就得到有效的缓解吗?

实际不然,记得有个演讲视频中介绍了墨西哥城新修了一条隧道,本以为想借此来缓解拥堵现象,但没想到刚开通那天就堵得水泄不通,实在是打脸。

这样的例子当然不止这一个,那么为何这样做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呢?

因为这里只考虑车辆和路的关系,车辆多了,所以就修路,再增多就再修,如此往复。但是影响交通规划的因素不止车和路,还有用地和人,四者应该放在一起同时考虑才是。

目前中国约有7亿左右的人居住在城市,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入我们的城市,随着未来城镇居民的增多,势必会占据更多的城市资源,包括住房、交通、公建设施等。

这种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开发模式是无法持续下去的,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与之配套的停车设施所占用土地的比例也会同比增长。

虽说现在关于停车场的设计方面也有不少别出心裁的方式,比如下面这种来自日本的停车场设置。

据说在日本,大多数医院和超市的停车场,设计的都是这种斜45度角交叉式停车位。此种排列方式,能够使停车场的使用效率提高20%左右,甚至还要要多,同时出库入库的难度也降低了不少。

立体式停车

再到后来这种立体式停车场的出现,值得肯定的是此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对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单位面积下可以停放数倍于常规的模式。

但是,高成本的投入和后期运营管理费用等方面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最重要的还是环境问题,小汽车本身就是一种扬尘工具,加之汽车的“冷启动”等因素导致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上升,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这里还得提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国人心中是否都有一种“小汽车情怀”的情感表达呢?

尤其是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然后在城市通过自己努力打拼之后置购了房产和小汽车的年轻人,拥有房产和汽车似乎成为了标榜他们成功或财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还有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父母愿意居住在下乡,于是小汽车就成为了连接他们与父母之间联系的一种媒介,

对于城市户口的家庭来说,拥有一辆小汽车意义在于可以随时走亲访友、出门旅游等。

另外一种解决措施就是调整出行结构,尽量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多使用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进而缓解交通的压力。

先说一下自行车系统。

说到自行车不得不提丹麦的哥本哈根,这座被誉为“自行车之城”的城市据统计拥有约70%左右的人在使用自行车系统,自行车数量比居民数量还要多。

作为高收入国家,丹麦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是很高的,2010年的数据是每千人480辆。不过这个数字在高收入国家算是很低的,远远低于美国的809,也低于日本、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这些人均收入比较低的南欧国家、以及瑞典挪威这些北欧邻居。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阻止不了市民通过自行车出行,要知道使用自行车不得不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气候变化,另一个则是地形地貌。

气候有季节性的变化,夏天出汗,冬天寒冷,车轮还会打滑等。天气则具有多变性,一天一个样,下雨天需打伞、穿雨衣和雨靴,高温天气还得防晒防暑等,这要是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恐怕寸步难行。

地形地貌特指那些起伏大的地区,要是碰到一个较陡的坡,还得停下来推车,费力又费时。

所以说,如果地形起伏较大的城市或地区是不太适合推行自行车系统出行的,哥本哈根的先天优势却是地势平坦,城市规模不大。

除此之外,丹麦政府对自行车系统的投入和建设也是巨大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9年以来,丹麦花了3.73亿欧元在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在丹麦买新的汽车要交180%的税等。

自行车享有优先行驶的权利,专门设置了自行车绿波,在某些公服设施的设置上也相当人性化,比如说垃圾桶的开口朝着自行车行驶的方向,方便行驶过来的人把垃圾丢入桶内。还有在路口边缘设置一条可供单脚踩踏的长板,方便在等待红绿灯时的停靠休息。

这是丹麦中央火车站,拥有7500个自行车停车场。

以上种种表明这个城市对于自行车系统的探索和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高度。

当然,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国家城市也进行了探索和建设。比如在过去20年,纽约在曼哈顿持续不断加密自行车道网络;伦敦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出行使用频率也很高等。

这里只举了哥本哈根这个典型例子,其它的就不做一一赘述。

其次就是公共交通系统

从课本上知晓一个新兴名词——BRT系统。即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的简称,

说得更加学院派一点就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集成调度系统),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模式的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湖北宜昌BRT系统

这是湖北宜昌开辟的BRT系统。

巴西库里蒂巴BRT系统通道

这是巴西库里蒂巴开设的一条BRT系统通道,当年三十多岁的建筑师贾米·勒讷(Jaime Lerner)在1971年接任了库里蒂巴市长后,他的想法是设计一个系统,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将城市列车系统的优势赋予公交车。

勒讷提议完善城市主干道旁边公交车道,并修建沿线的公交站台。这可以使得公交车以轻轨的速度行驶,并戏剧性地大大减少了开支。

后来再对这具有战略眼光的设进行了多次修改和改进完善,事实证明,这个设计和构想是成功的,库里蒂巴的公交系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快速公交系统(BRT),并被世界上多个大城市的建设所借鉴。

我们现在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一维化运营,即线路式的,那么未来我们可不可以转变为二维化运营呢?即路网式的。

再到以后人们生活水平进入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得的时候,是否可以推出“专车服务”呢?安全、便捷且舒适的达到目的地。

我在这里插入一张之前空间动态里面某位前辈发过的图片,看到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顿时觉得很有意思便随手保存下来了。

相信这样无脑的路口设置绝非个例,是规划师的锅吗?还是现场施工人员的错?不得而知。真心希望我们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尽量杜绝类似的情况,目前我只能这样祈祷了。

未来交通系统相必是越来越便捷的,换言之“出行即交通”,“出行即服务”。

同时,未来我们的城市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生活空间,因为我们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城市街道的权利。

这是韩国首尔的清溪川,在2003年之前可不是这幅生机勃勃的模样,而是一条冷冰冰的机动车道。在那年市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准备拆除这条高速公路,恢复成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反观我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都成了什么样子?

像这种铺满大理石的广场在我们每一座城市应该随处可见,中心有可能是个喷水池或大花坛,周围一圈排列整齐的罗马或希腊柱式等,不是说它一无是处,它还是可有为我们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们提供了好场地,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使用范围是被限制了。

仔细想一下,占据了这么大一块用地的地方,难道仅用来给大妈们跳广场舞吗?难道不应该成为一个大家随时可以休息和交流的舒适好去处吗?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社交场所,或者说一种媒介拉近左领右舍之间的距离,促进交流,增加情感。

这就是人性交往的空间啊!

不想写了,写多了也只是纸上谈兵,先把这个想法存在自己脑子里,假如自己以后真有这个能力的话再慢慢去改变这种现象吧。

交通也是为我们城市服务的,切记不能脱离城市单独谈交通。

还有我们的规划也应该是弹性的,建筑物或交通等方面需要根据未来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地调整,不能忘记人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规划是多么的重要啊!



设计别话(三十八):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城市依旧拥堵不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