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华光?红孩儿?傻傻分不清!
86版《西游记》的哪吒造型,明显是参考的《封神演义》,穿得少,脚踏风火轮,手持长枪,剧本写的哪吒也是“脚踏风火轮,手执一杆长枪”。当年因为哪吒穿的衣服很少,里面藏“威亚衣”就有点难。另外哪吒踩着风火轮冲过来的时候,身上要有一股绷住的劲儿,否则威亚一吊,胸部、肺部的压力是很大的,一般人受不了。当时内地并没有正规的威亚,是用钢丝、滑轮土办法制成的,所谓的威亚衣也不是真正的威亚衣,而是用高空作业的防护衣改制而成的。在土制威亚方面,美工起了很大作用,福建杂技团调来搞特技的连治水更是功不可没。饰演哪吒的演员叫艾金梅,是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身上有些功夫,如果是没功夫的人来演还真受不了。哪吒脚下风火轮,是烟雾师刘礼后期做出来的。他在蓝幕前面用铁丝围成了两个风火轮,然后缠上丝绵,浇上凝固汽油,点着后让它转动。后期制作的时候,两个风火轮和演员的脚行进的速度、距离必须保持一致,否则效果就不好了。
但是,原著中哪吒“甲胄齐整”,穿得一点都不少,而且很帅,“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的确有男生女相的感觉,找女演员来演也没什么不可以。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和其他的明朝小说写哪吒,也都是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是明朝小说《南游记》中是这样写的:“哪吒出阵怎么打扮?但见头戴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该书中哪吒上阵还是骑马的。
更早期的哪吒,也是穿很多衣服的。比如《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面,哪吒是戴一顶“铃杵冠”,穿一件蟒衣战袍,还加一件坎肩。《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纹。”是道家打扮。也没有穿很少。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是从各种地方抄来的。和哪吒渊源很深的第一位神仙,就是道教雷法中著名的华光马元帅,因为他也是从肉球中降生的。马元帅是道教雷法中重要的火神。元代道教上清派雷法典籍《灵官陈马朱三帅考召大法》中,需要召请华光马元帅,这套法术对法师类似的“存思”(即想象)要求是这样的:“道士需想象体内二气交合,先化为宝珠,次发雷击破宝珠,珠内有一婴儿,逐渐长大,化作‘丹元君,顶上清冠,绛衣朱履,长裙玉珮’,乘红白二气上转泥丸,复堕地化为枯木,再运心火烧木成灰,‘灰内见一肉团,兆以剑诀剖开,见一婴儿跌坐金盘之内,双手捧一燎字’……”
有些南方民间小庙甚至将马元帅和火德真君混淆。《封神演义》里的风火轮,是用脚踩的,很像今天的滑板、平衡车或者暴走鞋。这个轮子形状的东西,历来就是华光马元帅的标配,而不属于哪吒。有时候这轮子是两个,有时候是一个。比如有的道教水陆画中,马元帅的轮子就画作一个,简直是从吴桥杂技团跑出来的。俗话叫“独轮王八拱”。华光马元帅踩轮子的历史非常久,例如元末明初的杂剧《西游记》中就有“火丹袖五百,火轮踏一双,火葫芦紧缚师旷,使离娄拖定金枪”。又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华光马元帅的传记,也提到他的“风轮火轮”。“生下三日能战,斩东海龙王以除水孽;继以盗紫微大帝金枪,而寄灵于火魔王公主为儿,手书左灵右耀,复名灵耀。……乃授以金砖叁角,变化无边。遂奉玉帝敕,以服风火之神,而得风轮火轮之使。 ”
而在以华光为主角的《南游记》里,华光踩的风火二轮是降服了风火二判官所得。
而“火尖枪”的名目源自《西游记》里红孩儿的兵器。 另外,道教其他雷将,如王灵官等,都踩着类似的轮子,它通称为“火车”(并非今天意义上的火车)。《灵官宝诰》这样说:“先天主将,一炁神君。都天纠罚大灵官,三界无私猛吏将。金睛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又如雷法中的田华毕元帅,就是《封神演义》里庞刘苟毕的那个“毕”,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图像里,也踩着一个轮子。 可见,雷法神将踩一个平衡车,简直就是标配!
《封神演义》有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伐西岐的张桂芳,善于呼名落马,他见到人骑马就会喊“某某还不下马,更待何时”,这个人就会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但是哪吒不怕,因为他是莲花化身,没有魂魄,张桂芳不知道。他喊哪吒的原话,在最早的明代版本里是:“哪吒还不下车,更待何时!”后来的版本都改成“下轮”了。其实“下车”这个版本上的细节,正反映了当时的作者和读者的一种认同:他们觉得哪吒踩的风火轮就相当于火神或雷神脚下的“火车”。 这个设定还影响到了《西游记》里的红孩儿。红孩儿放火的时候,也需要站在车上。甘肃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主题壁画,画的就是红孩儿乘车放火。 其实它和哪吒的风火轮以及“火车”是一个来历,本就是属于火神的法宝。红孩儿手里的“火尖枪”,应该也是从马元帅的“金枪”变过来的。无论是火枪、火车还是火轮,都和火神信仰有关系。
而且,哪吒和红孩儿的形象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无论是民间绘画,还是影视作品,这两个人物造型都有点傻傻分不清,红孩儿在《西游记》里是“也无甚么盔甲,只是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赤着脚”。
于是很多民间绘画中的哪吒全都光腿赤脚了,所以86版电视剧哪吒穿得不多。有一本《封神真形图》,就是《封神演义》的人物画谱,赫然写着“善财童子哪吒”,明显就是跟《西游记》中的红孩儿搞混了。
《封神演义》里,哪吒还有一块金砖,这更是属于马元帅的法宝。华光持金砖的传说,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例如《水浒传》里的船火儿张横,他唱过一首歌:“老爷生长在江边,不爱交游只爱钱。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
北京白云观所藏马元帅画像 从这里可以知道,至少在元明之际甚至更早的时候,民间就普遍了解华光是手持金砖的;而且,华光的威名也非常大,以至于张横要拿华光和天王老子相提并论。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有“乃授以金砖叁角,变化无边”的说法。而在《南游记》里,华光投胎在炎玄天王家,被称作三眼灵耀,拜妙乐天尊为师,却又诈取其金刀,炼成一块三角金砖作为法宝。现存明清的道教水陆画中,马元帅总是拿着一块金砖。 另外,王灵官在有些造像中也拿金砖。王灵官同样属于火神。
《封神演义》里还有一个法宝,叫九龙神火罩,这更是从火神那里弄来的了。因为《道法会元》里就有“火罩咒”,咒语是: “谨请日之原,火之祖,结铁为网,促金为罟。四边火焰,八方发举。上彻云霄,下连土主。火捉火缚,火枷火考,擂挥火鼓。敕差赵原,主捉立附。摄到邪祟,立便通吐。急急如律令。 ”九龙神火罩就是“火罩咒”之类道教咒语的具象化。
《西游记》电视剧中还设计了哪吒用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对付孙悟空的情节,但原著里哪吒的法宝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儿、火轮儿。这些法宝更有佛教的特色。斩妖剑和砍妖刀应该是和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相关的“持物”,如唐卢宏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说:“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吴钩,左持宝塔。”斩妖剑和砍妖刀无疑是从他父亲的“吴钩”变来的。 缚妖索应该源于四大天王里西方广目天王的罥索(这条罥索,有时候也画成一条龙)。这条罥索很可能与广目天王的猎人原型有关,罥索是用来捆猎物的。《封神演义》里的夹龙山惧留孙和《西游记》里的幌金绳也都和它脱不开关系。缚妖索到了《封神演义》里,又变成了可以缠人的混天绫。 降魔杵虽然不是什么稀罕法器,但佛教色彩更浓厚。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讲到哪吒出身的故事,说他“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说明降魔杵本是父亲托塔天王的兵器。另一方面,藏传佛教的神像手中,基本都会有这一件持物。 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哪吒和佛教的关系。上面这个故事中,弓箭是属于如来的,不是李靖的。而在《封神演义》里,哪吒在陈塘关城楼上拿起乾坤弓、震天箭,射死了石矶娘娘的童子碧云童儿。 这个故事其实也源于佛教故事,见于《佛本行集经·捔术争婚品》,说净饭国立铁鼓,让众人比赛射箭:悉达多太子射的时候,连续换了好几张弓,都拉断了。他的父亲净饭王命人去城中的天寺,取来太子祖父师子颊的神弓,给太子试射。太子平胸而射,箭射过了十拘卢奢(约二百里),悉皆洞过,没于虚空,并射到了天上。帝释天接过箭,让诸天供奉。 这里的弓供奉在“天寺”,箭一下子射到天上。而《封神演义》里写作“乾坤弓”和“震天箭”,还是能看出二者的联系。 后来这个故事也被《北游记》采用了。真武大帝小时候叫玄明太子,七岁的时候用一张弓射中了铜鼓。说明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得非常广,是一个可以复用的资源。
绣球儿这件法宝,在元杂剧里就已经出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图像,就手持一个绣球。《南游记》里说绣球中有独角逆鳞龙、八角头陀、波罗龙、吞世界鬼等,可以随时放出来帮忙。 而宋洪迈《夷坚志》“程法师”条,记载了宋代民间盛传的哪吒咒语的灵验故事。这位程法师能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有一天遇到一个石精,用其他法术都不奏效,于是持哪吒火球咒作法。就见一个火球自身后出,与一团黑块相击,将黑块击碎,火球绕身数匝也消失了。火球搏斗的时候,人们听到有金鼓喧轰的声音,像在打仗时的“千百人战声”。 这里哪吒已经被列入了“茅山正法”的神将序列,并且有专门的法术“哪吒火球咒”。这“火球咒”固化后,就成了“绣球儿”。
至于乾坤圈,应该与《南游记》里的“红花紫金圈”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首带金轮”有关系。
最后,《封神演义》里还有一对“阴阳剑”,只出现过一次:“太乙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哪吒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封神演义》的作者经常混淆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如果是三头六臂,就没有阴阳剑什么事了,前面那几件法器足够用。如果是三头八臂,只能再凑两把阴阳剑出来。所以这两把阴阳剑从来没有用过,就是个摆设。
哪吒的本领和法宝,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地变多变强的。国人对哪吒形象的塑造,吸取了无数种文化元素,完成了从佛教到民间信仰的变化过程。一开始,他只是毗沙门天王的护法,但他桀骜不驯,在肃穆端庄的万神殿中,是一个异数。这样的性格,其实很受中国老百姓喜爱,因为在他们被忠孝之道约束的潜意识中,总有一种试图突破和反叛的因素。哪吒是这样,孙悟空也是这样。所以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把与之相似的文化符号,从别的神祇那里夺过来,加诸哪吒的身上,使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了明清时期的文学里,仅次于孙悟空的神话英雄。
哪吒这位“神话英雄二号”刚上场,还没出手就被孙悟空损了一顿,于是使出三头六臂技能,但被孙悟空模仿,三头对三头,这一段剧本写了,但没拍,应该是技术受限。而且
“那太子六般兵,变做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的特效更难以实现,剧本里改成天兵天将上前群殴,跟孙悟空变出的分身打乱套。但电视剧依然没拍。
原著中,孙悟空用分身抵住,真身绕到身后偷袭,左臂受伤落败;剧本改成了混世魔王的喊声扰乱哪吒心神,被孙悟空偷袭打掉了风火轮,电视剧里哪吒是武功不敌、法宝不灵,主动败退。剧本中悟空得胜而回的戏份也没拍。
原著中,孙悟空的六个拜把子兄弟看孙悟空打赢了,都跟着起哄,全部自称大圣。宋代以后,流传在福建一带的一种信仰有关,这种信仰叫瑜伽教。这个教里的神仙,特别喜欢用“大圣”命名。东南沿海一带,只要出一个神仙,老百姓就喜欢叫他“某某大圣”。长此以往,“大圣”的称呼就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