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奇动物在哪里?不要等到珍稀才去珍惜

2022-04-20 19:50 作者:阿拉善SEE  | 我要投稿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最宝贵的,失去了就没有第二次了,对于野生动植物而言,也是一样的。

但是,很多野生动植物看似可以长久地存在于地球家园,实则在面对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过度捕猎等外界威胁时,生命于它们而言更是脆弱得不堪一击......

今天我们想给大家介绍几位无比宝贵的动物朋友。


白唇鹿——中国“神鹿”

在中国传统的神话小说中,总会有一些身材十分高大的神兽作为各路天神的坐骑。比如神话传说中的寿星,他的坐骑就是一只白唇鹿,而白唇鹿并非是虚构的动物,在现实之中就有。

白唇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之一,体型高大,长度可以达到两米,最显眼的标志就是鼻子两侧以及唇部下颚呈白色。

▲白唇鹿明显的“白唇”标志。 ©甘孜州林科院

白唇鹿在青藏高原特有的条件下演化而来,嗅觉与听觉都十分灵敏,由于它的栖息地人烟稀少,直到19世纪才被研究人员所认识。因头上长着树杈状的鹿角,仙气十足,所以在当地藏族文化中白唇鹿也被称为“神鹿”。

▲白唇鹿体型健硕,仙气十足。 ©甘孜州林科院

与大多数的鹿科食草动物一样,白唇鹿也是一种群居物种,基本上不会单独行动。在自然界中,狼、雪豹等动物都是它们的天敌,但是真正威胁到白唇鹿种群安全的却是人类活动。

由于捕猎活动猖獗,加之各种原因导致草场退化,白唇鹿的栖息地变得破碎,一度导致白唇鹿的分布区和种群急剧减少。

据估计,目前全国有白唇鹿15000只左右,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等级,同时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点此捐赠,守护濒危的自然朋友


安徽麝——都是麝香惹的祸

相信很多人了解到麝,不是因为翻看论文或其他相关书籍,而是影视剧中有事没事给人来点麝香的宫斗故事。

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麝怎么也不会想到,麝香竟成了它们噩梦的起点。

在我国的安徽、湖北及河南三省相邻接的大别山区,生活着中国麝属中的新种——安徽麝。它体长不足1米,整体看起来有些呆萌,全身覆盖着暗褐色皮毛,背部有桔黄色小斑点,下颈两侧有两条白纹,雄性长有发达的犬齿。

▲安徽麝体型小,看起来有些呆萌。©安徽大学张保卫研究组

安徽麝栖息在山势险峻之地,它机警胆小,擅长隐匿自己,一遇到危险,就跑进树林里躲起来。但即使这样,安徽麝也难逃濒危的命运。

森林过度砍伐、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为猎取麝香而乱捕滥猎……种种原因导致安徽麝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树林是安徽麝极佳的躲避之处。 ©安徽大学张保卫研究组

20世纪50年代以前,安徽麝尚有约两万只。但从上世纪70年代后,就很少发现安徽麝的活动痕迹,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岩陡壁尚能见到新鲜粪便。

根据2003年的一项调查,估计安徽麝种群数量仅存500~6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等级,同时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点此捐赠,守护濒危的自然朋友


菲氏叶猴——猴界的“谦谦君子”

一双漆黑的大眼睛配上蓝色的眼圈,让它们看起来如同化了妆,呆萌中透着淡淡的忧郁气质。

▲有着漂亮眼睛和呆萌表情的菲氏叶猴。 ©彭建生

这就是菲氏叶猴,是猴科乌叶猴属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树上吃喝拉撒,早晨和黄昏觅食活跃。

它们喜欢一大群住在一起,而且十分喧闹,攀援和跳跃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窜。

值得一提的是,菲氏叶猴几乎没有破坏庄稼或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被人们称为猴界的“谦谦君子”。

不过,虽然长着一张“明星脸”,它们却远没有金丝猴那样为人所熟知,直到2018年1月,摄影师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发现了300余只菲氏叶猴,这才让它们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目前菲氏叶猴在我国的野生种群数量仅有1500-2000只。

点此捐赠,守护濒危的自然朋友


喜山长尾叶猴——叶猴中的小胖墩

喜山长尾叶猴是猴科长尾叶猴属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海拔2800 米以下的狭窄区域,在我国的种群数量仅为1000余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与其他长尾叶猴一样,喜山长尾叶猴以树叶为食,偶尔也会吃果实、一些昆虫和脊椎动物。成年雄性喜山长尾叶猴重量可达26.5公斤,是叶猴中最重的。

▲喜山长尾叶猴在树上觅食。  ©黄志文

喜山长尾叶猴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也在树上觅食,并显得相当灵敏,偶尔有半臂跃和壮观的跳跃活动。

成年的喜山长尾叶猴雄性会有一个妻妾群,但是人家妻妾可不上演“宫心计”之类的后宫大戏,反而在群体表现出关系甚好的理毛行为,母亲甚至允许其他雌性搂抱或照顾自己的幼崽。

▲灵活的喜山长尾叶猴在林间穿梭跳跃。  ©柯培峰

长期以来,由于喜山长尾叶猴分布偏远,导致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保护组织很难做到有效的研究和保护支持,严重局限了该濒危物种的保护。

点此捐赠,守护濒危的自然朋友


不要等到珍稀才去珍惜

物种信息缺乏、关注度不高,但是又亟待保护。在大自然中,不仅只有上面的四位朋友处在这般艰难的境地,还包括林氏细鲫、鼷鹿、雷山髭蟾、荷叶铁线蕨等等……许多我们尚不了解的珍稀物种,岌岌可危。

如何将有限的财政和行政力量投入到最需要保护的物种上,实现最大的保护成效,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为了提高我国物种保护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资源用于迫切需要保护的物种,2020年11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与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合作,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管理骨干,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统筹考虑了物种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方面因素,制定评审标准和遴选方法,初步得到了“中国亟待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


“亟待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是指如果保护不及时,有可能很快灭绝,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损失的野生动植物。“中国亟待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的制订,将为政府制定自上而下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社会团体和个人自下而上保护热情的实施提供参考。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科学调查的开展,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该名录也将定期更新,通过拓展数据和优化模型,得到更加科学,也更符合保护实践需求的名单,来指导未来的保护行动。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如此美好的景象,正是生物多样性献给大自然最高的礼赞。我们想要的绝非是在“寂静的春天”里追忆自然的美好,而是与万物生灵和谐共生的新生活。

趁现在还来得及,去敬畏、去守护

只有我们一起守护地球,

才能让子孙后代目睹,

天地之辽阔、万物之灵动。

点此捐赠,守护濒危的动物朋友



神奇动物在哪里?不要等到珍稀才去珍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