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开的那一枪,多年以后正中我眉心。
【少年时打出的那颗子弹,多年以后的今天正中我眉心】 电影推荐:《长安三万里》 推荐指数:9.5分 我心目中的国产动漫电影top1,没有之一。 一刷时到了影片最后想哭,二刷时带着上帝视角从影片一开始就已泪目。 高适差点儿死在云山城战场上,不是因为武功不行,也不是因为谋略不行,而是因为,他老了,他力气和精力敌不过人家了。对面的敌军个个都是二三十岁孔武有力的青年人,不怕死,不会累,就像当年的他一样。 可是如果战场上敌军遇到的是二三十岁时的高三十五,他们又如何能赢得了他。 都不够高家枪塞牙缝的。 我一直在想,如果高适和李白不是生在了玄宗朝,而是生在太宗朝,那个还没有宦官当道的时代,那他们俩是不是早在青年时,最有抱负最有理想时就能够“直入长安,叩天子门,立不世之功”?他们明明在二三十岁时,就应该被人看见的。 可惜的是没有如果,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长安,希望去到长安,可是他们距离长安真的太远了,那是就算再积累名气再脚踏实地再雄心壮志也跨越不了的三万里。 李白在人生最失意时写下最广为流传之作,幻象中他与仙人举杯在九天之上作诗,那场盛大华美的酒宴和幻象结束时萧瑟寂寥的他自己形成了直冲观众天灵盖的强烈对比——都那个时候了,他竟然还不甘心,竟然还“痴心妄想”着“还复来”。 人啊,怎么能这么不甘心呢。 可是李白甘心过吗? 似乎没有。 所以晚年他才会犯那个糊涂,他以为他终于被人看见了,他以为他终于“报国有门”了,他以为他终于等到了属于他的机会了。 故事最后,李白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写下了“轻舟已过万重山”。很多人说,轻舟已过的,不是万重山,是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可是我想问的是,他真的过了吗?真的过了这万重山了吗?是因为真的放下了,甘心了,还是因为他已到暮年人生已经走到了终局阎王不允许他不甘心所以才不得不放下? 这个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影片中李白说这首诗二十年前他是照着高适的模样写的,我信。因为那时的高三十五,满腔热血满心抱负,意气风发心怀天下,是个像流星般耀眼的青年人。高适曾说李白是暗室里蒙尘的明珠,可是高适自己又何尝不是? 少年时学诗,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那时我不知道,人生没有几个知己;那时我不知道,才华横溢的人也会一生不得志;那时我不知道,安史之乱会成为盛唐光景急转直下的转折点。 所以如今我已不是那时的少年人,但当年那些“不知道”却在步入社会多年以后明白了个透彻——我明白了知己难寻,明白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明白了人生总是充满憾事,明白了很多人少年时都曾许下豪言壮语却最终一生碌碌无为。 教育具有滞后性。少年时开的那一枪,多年以后才正中我眉心。 至此,教育正式形成闭环,完成使命。 而我们,才算是真的学会了,长大了。 其实我很高兴追光能用高适作为主角视角来展开故事,因为相比起高适,李白早就已经家喻户晓声名远扬了千年,高适在李白面前,知名度是远远不如的,可是因为这部影片的上映,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高适,开始了解“高适们”,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没有那么名声大噪的人物,同样值得我们记住。 谁能说他们的出现没有意义?谁敢说他们的出现没有意义? 可惜的是史书寥寥几笔,就已经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所以当我第一次在影院中看到听到杜甫、崔颢、孟浩然、王昌龄、王维、岑参、丹丘生、张旭、汪伦……这些曾经只是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人物具象化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差点儿激动得在影院起身行礼——“见过各位前辈。” 我对长安三万里其实还有别的理解——长安,是这群有大鹏之志的青年人的理想,而这群熠熠生辉群星闪耀的青年人,组成了星河璀璨浓墨重彩的大唐画卷,这幅画卷很长,有足足三万里。 诗在,长安就在。 这或许就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千年前,他们曾真真实实地来过出现过,他们哭过笑过不甘过,他们也曾如同千年后的我们一样,是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青年人。 我最近总是梦到同一个幻象,在平行世界里,高三十五在二三十岁时就到达了长安,叩天子门,立下赫赫战功,封侯拜相。他在长安的府邸中常年备着美酒佳酿和题诗板,等一个酷爱美酒潇洒不羁和一群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