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1.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它统一于什么呢?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见解。
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或者统一于上帝、统一于某个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绝对观念”;或者就是统一于“我”的思想,“万物皆备于我”。一句话,世界是统一于精神的。
唯物主义者则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无限性等基本事实出发,坚定不移地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百年前,杜林宣称他创造了一个论证“世界统一性”的新体系。他从所谓“包罗万象的存在”出发,抛出来一个论证“世界统一性”的三部曲。一说:我从存在出发,所以我思考着存在;二说:我的思想是一个统一体,一旦我把我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去包围存在,包罗万象的存在就在我的思想中变成了统一的存在;三说:思想与存在必须互相协调、趋于一致,所以一旦把存在思考为统一的东西,那末现实世界也就必须是统一的。在杜林看来,归根结底:只是由于他的思想是一个统一体,因而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世界最终只能统一于思想、统一于精神。
恩格斯尖锐地驳斥了杜林的热昏的胡话,并且严肃地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界本身发展的历史,完全证实了恩格斯的这一论断。
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着的客观实在。具体地说,在自然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星球到极微小的粒子,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人类机体,所有这些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是物质,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界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它们的互相联系和不断地互相转化,构成了统一的物质世界。
远在古代,人们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许多自然现象,已经初步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并且开始从世界的物质性来看待世界的统一性。有些人看到自然界是山连山水连水的茫茫一片,他们就把物质看成是连续不绝的浑沌一团,从而就认为世界是从这种原始的浑沌状态中产生的。有些人则从作物生长、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出发,认为世界可以在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得到统一。这些被看作是万物的本原的原始物质,有人认为是水,有人认为是气,有人认为是火,不论他们的看法是多么不同,这毕竟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始的、素朴的唯物主义观点。它的最高成就,就是古代的原子论。原子论者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物体都是由一些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所组成,这种物质粒子就是原子。原子本身不生不灭,它们在不断地离散和聚集的运动中构成万物,并且决定着万物的生存和灭亡。这种理论虽然从世界的物质性来看它的统一性,但是,它是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直觉出发,多少带有点猜测,因而,还有待自然科学的进一步证明。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初,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作深入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实在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幅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原子世界图景。特别是通过对物质的化学运动的研究,人们不仅认识了原子的许多基本特性[1],并且还认识到原子本身也还是多种多样的,如氢原子、氧原子、铜原子、铁原子等,都是原子,但性质却不一样。在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眼里,这些原子就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原始物质”。不同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天体、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以致于声、光、电、化以及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莫不可以归结为原子的机械运动。这幅“原子世界图景”,使人类第一次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直观猜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成就。但是这幅图景毕竟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一方面,它把原子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再分的东西,完全根绝了原子进一步分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把原子看成是一颗一颗,被“绝对空间”隔开、而彼此孤立的粒子,因而也就无法说明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进化论三大发现,证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绝不是彼此孤立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到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电磁场、电子和放射性元素的重大发现,终于冲破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原子世界图景”的框框,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比原子更为深入的层次。
首先是十九世纪以来电磁学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原子的、新的物质形态:场。磁石为什么能吸引铁块?带电粒子之间为什么会互相吸引和排斥?这是由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电磁场,在传递电磁作用。太阳为什么能够吸引地球,也是因为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力场,在传递引力作用。“场”这种物质形态、同一粒一粒的原子不同,它充满整个空间,具有传递相互作用的能力,“场”的发现标志着人们对物质认识的一个新阶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们进一步发现了原子的放射现象和电子,原子不可分的迷信被破除了。事实证明:原子是由电子和以后陆续发现的基本粒子所构成的。电子、基本粒子是比原子更为深入的物质层次,它们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进一步研究下去,发现许多基本粒子既表现为粒子、同时又都表现为场;而引起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电磁场,也不仅表现为场,而且同时也表现为粒子。由此可见,在粒子和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人认为:粒子不过是“场的凝集”,并且试图在“场”的基础上,建立起物质世界的最终的统一图景。但是,我们对场的认识远远没有完结,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待不断的深化。因此,场也不是物质的最后形态。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任何想在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上建立物质世界的统一图景的企图,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根据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指出:在自然界,物质是无限多样、无穷无尽的。电磁场、电子、原子、分子、结晶体、细胞、社会现象、思维现象等等都是物质发展的种种阶段,都是物质发展史中的种种暂时的形态。随着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不断发展,必然还会发现更多新的物质形态。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质的多样性来看物质世界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者肯定世界统一于物质,并不是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某一种具体的形态,而是认为,世界只能统一于千差万别的物质,这种统一只能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这个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2]
正因为物质世界是多种多样、不可穷尽的,所以,如果硬是要把世界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果就必然会把世界硬塞进一个人造的模子,必然要用幻想来补缀,最终,世界仍然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思想。但是,如果企图从根本上抛弃物质的种种具体形态,以为世界可以统一于一个或者几个数学方程式,方程式就是一切,这样就必然会走向旧的康德式的唯心主义:理性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因为数学方程式是具体的物质的运动规律的模写,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果,它本身也是要随着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硬要把几个现成的数学方程式强加给无限发展着的整个物质世界,从而鼓吹世界统一于数学方程式。这实际上就是主张世界统一于人类的思维。至于杜林的那套先验主义“世界模式”,则更是纯粹的主观玄想。
世界上一切反动派都是唯心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伙狂热地宣扬主观可以“拥抱”客观,思想可以“代替”物质。他们总以为只要胡思乱想地炮制一堆“纲领”,世界就会“统一”于他们的幻想。但是,事情的结果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反,不是他们“统一”客观世界,而是他们自己在统一的物质世界面前碰得粉碎。
注:
[1] 如原子量等。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