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残”会流行?
为什么“自残”成为流行病?
2015年英国有20%自残,到了2018年涨到25%
近些年来,自残变成了“流行病”
以英国为例,2015年,全英国有20%的15岁女孩自残
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涨到25%
青少年的行为往往容易受周围人影响,表现出“聚集性”
我们先不要排斥和害怕,去深入了解一下“自残”
自残不是表面看到的伤口那么简单
这种行为表示,他们感到困倦、疲惫、缺乏方向,甚至是绝望
这些痛苦应该被认真对待,并被迅速回应
但是,如果强调和回应这些痛苦,也有可能强化这种行为
所以,自残行为看起来简单,干预起来并不容易
一位自残女孩说,“这是唯一能让我释放压抑和痛苦的方法”
家长往往关注是“解决办法”或“缓解特效药”,而不是进一步询问
这名女孩到底有什么压力需要被释放?
这种压力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
为什么是选择割伤自己,而不是另一种行为?
我收到过很多“自残故事和图片”
我认为“自残”有它的专属语言
割伤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着不同的含义
其中许多是与表达心理的痛苦是无关的
如果自残成为了社会普通的表达痛苦的方式
那么会有更多人采用这种方式,来向他人表达痛苦
病人会无意识地凭直觉认为“自我伤害”会吸引注意
我认为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
如何让病人逐渐放弃“自我伤害”的标签和行为
这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自残是一种症状,意味着“缺乏包容”或“被情绪淹没”
实际上,这些青少年无意识地希望被看作“自残者”
父母会指责孩子,“你这样做是为了引起注意”
这增加了青少年的痛苦,感觉自己被误解了
自残不应该被描述为“需要关注”
其实,自残中的青少年也想被治疗
也希望停止自残
然后,他们身边的人可能让他无能为力
并且,还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自我伤害的越多,越被重视,它就越持续下去
因此,我收到自残图片时,不会“经常询问”
避免强调自我伤害行为本身
今天视频时间有点长了,我在最后说一些重点和结论
自残,在心理层面,它表达了歇斯底里的冲突
在人际层面,它创造出“精神病患者”的形象,可以得到照顾
在文化层面,它是一种被社会接受、容易识别和治疗的症状
但是,自残往往被低估了
那些自残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故事要讲
他们的故事是建立在“关于自我伤害的叙述之上”
而,真正发生的事情却没有说出来
大多数人只关注伤口,而不关注“无法言说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