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四章
第四章
1.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二级)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 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 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口诀:无意(无意注意)有意(有意注意)相转换(相互转换)
2.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3.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级)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 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
(5) 时间因素;
(6) 情绪和动机。
口诀:人(任务)才(材料)请(情绪)发(方法)誓(时间)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级)
(1)问题情境 。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 原型启发。
(5) 情绪与动机 。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口诀:稳(问题情境)定(心理定势)工(功能固着)作,千(迁移)元(原型启发)
请(情)
5. 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6. 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一级)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 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口诀:环境松(宽松的环境),塑个性(个性的塑造),设课程(开设课程)
7.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二级)
(1) 引导学生学会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 ,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
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
口诀:引观察、勤思考、学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8.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二级)
(1)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 道德品质。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
口诀:尖(间接知识)叫(教师指导)系统班(班集体)的被动(被动性)
9.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口诀:试(示范)讲(讲解)练(练习),反馈动(动觉)
10.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 。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 。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口诀:借(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缘(原型的完备性)
11.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一级)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 ;
②有意义学习的 ;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口诀:材料意义+新旧知识+心向
12.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一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 概况世界的法则。
(3)理解知识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 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 性。
口诀:学生经验丰富有差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 学习的社会互动 性;
(3) 学习的情境性 。
口诀:学习需见(建构)动(互动)静(情境)
13.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一级)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 U 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中等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口诀:动机效率倒u型,任务不同各不同
14. 简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级)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 观。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 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口诀: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15. 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二级)
(1)相似性 ;
(2) 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 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口诀:相思(相似性)园(原有认知),是(定势)新乡(学习心向)
16.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一级)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口诀:二排(编排、安排)精(精选教材)授(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