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说林黛玉不是大家闺秀,而是小家碧玉
当你打开百度的文心一言,跟AI聊天时,你问AI林黛玉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它会这样回答你:◆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有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在小说中,她被描述为才貌双全,知书达理,聪明过人,是一个典型的优秀女子。因此,可以说林黛玉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大家闺秀。◆如下图所示:

那答案果真如此吗?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都读过一篇课文叫《林黛玉进贾府》,几乎所有的教案都认为林黛玉是一位举止得体、识礼数的淑女,若再结合林黛玉出生于书香之族、钟鼎之家,父亲是探花,母亲是贾府的千金小姐的事实,自然而然就认定林黛玉是大家闺秀了,理由天衣无缝吧。然而真相却很令人大跌眼镜,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并未全面了解《红楼梦》,读懂《红楼梦》,先入为主的观念使我们丧失了分析判断的能力,把一个小家碧玉错当成大家闺秀,这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今天我们就好好研究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林黛玉不是大家闺秀?
按《辞海》、《成语词典》等专业词典的解释,大家闺秀指:出身世家贵族,有教养、有文化、有风范的女子。例如例句:她举止高雅大方,谈吐不俗,真不愧是个大家闺秀!这届选美比赛的冠军徐小姐举止大方、仪容端庄,深具大家闺秀的风范。很明显大家闺秀有两个要素,一出身世家贵族或名门望族,二自身有教养、有文化、有风范,所以按这标准,像夏金桂之流虽出身世家贵族,但她品行恶劣、欺凌弱小,就不能称之为大家闺秀,所以我有6大理由证明林黛玉不是大家闺秀。
理由一: 评价一个人,从外貌、行为和语言上去分析没错,但更关键的是时间轴。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不是她的一贯作风?会不会是刻意为之?课文中提到林黛玉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十分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礼数不周,遭人耻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明显有刻意为之的成分在。更兼两次想到“常听得母亲说过”,也就是说贾敏经常告诉黛玉贾府怎么样,去贾府该怎么做,推测林黛玉事先在家中“演练”了多遍,才有如此优秀的表现,好比一个人在舞台上将自己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单凭这些不足以推断她舞台下的私生活,不足以断定这个人的为人。
理由二: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转世,天生命运自由、无拘无束,没有被封建社会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束缚住,放在当今社会这是小题大做,但在古代封建社会却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大家闺秀。林黛玉六七岁进贾府时尚且年幼,贾母将黛玉和宝玉安排在一起,一桌吃一床睡,没啥毛病,但是长大了,林黛玉还是不避嫌疑。在第十九回,林黛玉和贾宝玉躺在一张床上嘻嘻哈哈、打情骂俏、动手动脚,毫无疑问已经严重越界了,正应了宝钗所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到了第二十二回,还能和宝玉“携手出去”。到了二十八回,在宝玉看到薛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真正的大家闺秀给人一种不可亵渎的庄严,容不得你有非分之想。到了五十四回,在荣国府元宵宴上,宾客满堂,黛玉还主动给宝玉喂酒,真真不避嫌疑,难怪凤姐打趣说:“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理由三:我统计过《红楼梦》前八十回,黛玉共冷笑了十二次,原文如下:
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第八回,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
第十九回,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宝玉笑道:“凡我说一句,你就拉上这么些,不给你个利害,也不知道,从今儿可不饶你了。”说着翻身起来,将两只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胁下乱挠。
第二十回,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林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
第二十回,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
第二十一回,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
第二十二回,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一面说,一面拉起他来,携手出去。
第二十二回,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辩,不则一声。
第二十九回,林黛玉听说,便冷笑了两声:“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宝玉听了,便向前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林黛玉一时解不过这个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赌了几回咒,今儿你到底又准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林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上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着急,又是羞愧。
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
第三十六回,(史湘云)知道林黛玉不让人,怕他言语之中取笑,便忙拉过他来道:“走罢。我想起袭人来,他说午间要到池子里去洗衣裳,想必去了,咱们那里找他去。”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
前十一次冷笑集中在前三十二回,是“冷笑道”,最后一次发生在第三十六回,“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我们认为林黛玉此刻明白很多,脂批曾评过【冷笑便是文章】,由于与文章主题无关不再多述。林黛玉多次“冷笑道”都给读者带来诸多话题,网上一直争论不休,不研究《红楼梦》的人容易误认为林黛玉是个阴阳怪气、敏感小性、尖酸刻薄、小肚鸡肠的人,无论怎么洗,都不像大家闺秀所为。
理由四:大家先看林黛玉经典的骂人对话,原文如下:
黛玉道:“放屁,外面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黛玉)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我们认为林黛玉平时口无禁忌,没大没小乱开玩笑,各种脏话脱口而出。有学者称其为“雅谑”!这好比孔乙己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那我能不能礼貌的回一句:“放屁,睁眼说瞎话还嚼什么蛆。”
理由五:曹公把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修养对比明确地体现在元妃省亲上,原文如下:
第十八回,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贾妃)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元妃让众人作诗考察他们的才华,宝玉急的满头大汗写不出来,此时薛宝钗和林黛玉都帮助过宝玉,薛宝钗是正面教材,提醒宝玉激发宝玉且不越规矩,是大家闺秀风范的完美体现,遂有脂批【瞧他写宝钗,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前三人(宝玉、湘云、黛玉)之长并归一身。前三人向有捏作之态,故唯宝钗一人作坦然自若,亦不见逾规越矩也。】黛玉是反面教材,目光短浅、好大喜功、行事鲁莽、替人作诗,有违传统世俗礼教,有牝鸡司晨、喧宾夺主之嫌,同时也展现林黛玉小家碧玉式的好强的一面,就算放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可取的,不是大家闺秀应有的表现,不是学习的榜样,脂批评黛玉时曾说【不避嫌疑,不惜声名,破格牵连,诚为可叹,着实可怜。】经此一事,元妃也就认定薛宝钗更符合贾家媳妇的想法。
理由六:《红楼梦》中众人对黛玉的评价基本是素习猜忌、爱刻薄人,说话比刀子还尖,连最疼她的贾宝玉都说她是小性儿,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会被千夫所指吗?原文如下: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史湘云)知道林黛玉不让人,怕他言语之中取笑。
紫鹃笑道:“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宝玉)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
赵姨娘心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综合以上六点理由,我们认为林黛玉给大部分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尖酸刻薄、敏感小性、爱吃醋、任性不懂规矩的主儿,如果深入研究,缺点还会更多。我们认为林黛玉的上述行为跟谈吐优雅举止得体,行为落落大方毫不沾边,所以林黛玉并不具有大家闺秀的品德和修养,她够不上大家闺秀。
林黛玉不是大家闺秀,她只是个小家碧玉!
我们再看《辞海》、《成语词典》等专业词典对“小家碧玉”的定义,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 小户人家指的是“人口少的人家。旧时也指寒微人家。”目前小家碧玉多形容普通人家的女儿。林黛玉年轻美貌自不必多说,按旧时的解释,也就是作者曹雪芹心目中的意思,只要能论证林家是人口少的人家或寒微人家,就有理由称林黛玉是小家碧玉。
我们先看书中正面交代林家人口少的原文。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第三回,林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第五十七回,紫娟说“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
我们再看书中侧面交代林家人口少的原文。贾敏葬礼仅四个字“一疾而终”,林如海葬礼仅八个字“葬入祖坟,诸事停妥”,给人一种特别冷清、凄凉的感觉,毫无半点大家风范,与秦可卿的超级隆重、奢侈的葬礼形成鲜明的反差。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也只带一个极老的奶娘和一个极小的丫鬟,像两个老弱残兵,也暗示了门庭衰落。林黛玉第二次进贾府时,又是书籍,别的一盖没提。在林如海去世后连贾母都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所以林家人口少,是小户人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林黛玉是小家碧玉出身,所以应侧重于林黛玉不拘一格的幽默、可爱和真性情,这才是她的本质和长处。若硬说林黛玉是个大家闺秀,那是不知端庄秀丽、高雅大方是何物,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侮辱。
不仔细研究《红楼梦》的人马上会反驳说林黛玉出身于书香之族、钟鼎之家,父亲是探花,母亲是贾府的千金小姐,老师是进士贾雨村,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小家碧玉的林黛玉?这就是曹雪芹的“狡猾”之处,《红楼梦》的精妙所在,你不仔细读原著,很难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再仔细看看原文:
第二回,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第三回,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细品原文,再把林黛玉和薛宝钗放在一起对比一下,我们就能发现:
(1)“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推断出林家人口少,黛玉并无“姊妹兄弟扶持”可以相互关照,对比宝钗“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成长环境差了一大截,以至黛玉后来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大不得下人之心。
(2)“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推算出黛玉4岁时,唯一的3岁弟弟夭折。“今如海年已四十,…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推算出黛玉5岁时,父亲就当了巡盐御史,工作去了。“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 推算出黛玉6岁时,母亲就早早去世了,之后不久就被荣国府收养了。所以林黛玉弟弟反而是分散了林父林母培养林黛玉的时间和精力,林黛玉受到母亲教育的最多也才2年,就是4岁-6岁那段时间,书中也没提林母为人,林母明显对黛玉教育不足。
(3)林家是钟鼎之家,林如海“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一个“欲”字表明林如海受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的影响,林如海对林黛玉的学习教育并不够重视。虽是探花,又有何用?好比父母是特级教师,工作繁忙,儿女学业就一定好吗?相比薛父对宝钗则是“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在家教态度上可谓大相径庭。
(4)林黛玉体弱多病,自幼便吃药,上学本就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在母亲去世前还要给母亲“侍汤奉药”,在母亲去世后自己“触犯旧症,遂连日又不曾上学。”真是苦了这个孩子,没能好好的上学。
第三回,雨村…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此处脂批:【此亦奸雄必有之事。】)雨村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盐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5)林黛玉老师虽是进士贾雨村,但生性狡猾,得知是盐政女儿,为图金钱名利才来给黛玉教书,一个“妙”字道出他是个混日子的混蛋,十分省力,很是惬意,辜负了林如海所托,没尽到为人师表的职责和本分,没竭尽所能去教林黛玉。相较薛宝钗则是“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暗示严师出高徒。
综合以上五点,林黛玉父母、老师虽是高级文人,但对她帮助都不大,弟弟更是拖其后腿,分散了林父林母的精力,所以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曾自道:“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所以推断林黛玉约六七岁进贾府时就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所以贾母问黛玉现在读什么书,黛玉回答说“只刚念了《四书》”,宝玉再问时,黛玉回答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不是自谦,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林黛玉虽出身在书香之族、钟鼎之家,但她的成长经历实在太差了,没受到过多的封建文化教育,没啥世俗礼教观念,所以平时的言行作风在前三十二回就成了小家碧玉的样子,就成了某些人口中的“反封建斗士”或“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大众恰恰对林黛玉这个时期的印象最为深刻,所以更不能将林黛玉洗成大家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