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先生【2023拜年纪单品】

2023-01-22 13:57 作者:矫翼  | 我要投稿

简单地写一点自己对歌词的见解。

这首歌是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赞美语文老师的。


认得一千个字,天地会变大,日月星辰铺脚下。

传统的蒙学课本千字文,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样的句子;《三字经》,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样的句子。而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也是“天地人”,识字九是“日月明”。我们的语文教育,从传统到现代,都以对广阔的天地宇宙的认识开始。这大概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浪漫。


北斗拨弄银河,舀一勺浪花,煮进一壶年华。

此处化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是中学课本的内容。当然,也有《千字文》“璇玑悬斡,晦魄环照。”的影子。

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对世界的认识,那这一句讲的便是语文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内化于心的审美能力。而“煮进一壶年华”的奇妙比喻,则将星空与时空的关系具象化了,同时暗示时光流转。


屋角对檐牙,秋实对春华,青丝可否对白发。

《笠翁对韵·六麻》:“花须对柳眼,屋角对檐牙。志和宅,博望槎,秋实对春华。”《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前两句是蒙学读物的声律内容,是老师教的;而后一句则是学生自己在阅读诗歌时发散思维而想到的。一个“可否”,将方入文学殿堂学生的谦虚和机灵写得淋漓尽致。同时,青丝白发,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学生会长大,而老师会老去。


姓氏记百家,坦荡行天涯,又将在哪停下。

《百家姓》是著名的蒙学读物。《光明日报》指出“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姓氏承载着我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有这种文化,就足以在中华的土地上畅行无阻。而“在哪停下”,既可以指学生从漂泊四海到定居某地,又可以指学生最终和另一个姓氏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人之初,未必都相像;地上霜,遮了明月光。

《三字经》首二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学生此时提出疑问,“人之初未必都相像”。《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学生则问道:“也许是地上霜遮了明月光。”从鉴赏到质疑,这也是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成长。

不对!前面才讲了学生“坦荡行天涯”,怎么能在后面又变回到课堂上了呢?所以,这里不应该是学生在课堂的思考,而是在漂泊他乡时,对生活发出的一声感慨。“未必都相像”,因此各有各的漂泊和求索;“地上霜,遮了明月光”,则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诗意地具象化了。


最令人低头怅惘,是回不去的地方。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紧承上文地上霜和明月光的意像,顺势引出对故乡的思念。


恍惚又置身树下学堂,谁倚书桌上呵欠长长。

前面的分析确实错了,从“坦荡行天涯”开始,学生就离开了课堂。然而在恍惚中,又回忆起从前。


那年你教我一首思念,让忧伤永恒诗意芬芳。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语文教育培养的审美能力使我受益至今。记得我的语文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在忧愁的时候,想到在千年前的一个诗人也像这样忧愁着,这样忧愁仿佛就有了价值,就能够或多或少的得到排解。


我们,渐行渐远斑驳时光。而你,眉目清亮依旧在场。将风雨落花细细讲,夜色长。

时光流转,学生会一代代地毕业,但是老师却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这里是否有一种隐喻:如今青春之中国作为学生,是不是也一代代地领受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教诲呢?




躲不开春秋,撞进了冬夏。四季在耳边喧哗。

依旧是写时光流转,“喧哗”一词生机盎然。


骊歌换潇洒,雪花换桃花。告别后就出发。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毕业的分别是忧愁的,但是无论如何,都要离开校园,走向新的生活。


长庚星,照亮远行道。怕我们,彷徨如野草。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里提到,“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拜师是否要贽见礼,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并且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赠给了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这里用长庚指代鲁迅,形容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们影响之大。

而后面一句化用《野草》和《彷徨》的文集名,似乎不甚妥当。野草是鲁迅先生所自爱的呀!怎么能“怕我们,彷徨如野草”,难道不应该是希望我们成为野草吗?

(此处纸上的是鲁迅先生《影的告别》一文)


笛声吹,天涯地角。夕阳浊酒遇知交。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夕阳浊酒,恰是再见故人之时。


恍惚,又听见,雨声琳琅。

琳琅的是雨声,还是读书声呢?


回头,山海间,灯火茫茫。

那么大的世界,你曾经在文学里教给我,现在我要自己去探索了。


那年你教我一生向往,是爱与信念推开的窗。

“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我们滔滔洪流寻一道桥,而你借星辉撑一道长篙。那坚定温柔如笙箫,唱到老。

徐志摩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们也可以说,这道唤醒我们审美的桥,是语文老师




听到这里我本来以为唱完了,结果副歌又重复一段,让人拍案叫绝。


恍惚又回到你的面前,听你唤一声几年几班。你说路迢迢岁月宽宽,想启程何时都不算晚。

我们总要离开总会改变,而你笑意飞扬一如当年,愿余生常见你欢颜,一万遍。

你是我的云天,也是我的岸。

很浅显的词意,不过我过度理解出了另一层含义:今天的新中国风华正茂,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面前,是否也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呢?如今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是难免的,但无论怎么变,总有一些东西深入骨髓,纵使历经岁月变迁,依旧鲜活如初。



一点自己的话:

没看拜年祭直播,结束之后直奔单品。一看pv封面,就猜到是v大和泡泡的合作。

第一遍听下来,相比《繁华唱遍》和《不问天》,这一次的词作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差强人意的。简单思考了一下,固然,以语文老师为题材,肯定要化用课本内容如词,但是词作完全凭此展开,导致叙事内容太少,副歌的情感冲击力也不是很足,造成了一种流美却无物的情况。

当然,更大的问题出在叙述的视角上,《繁华唱遍》和《不问天》都是第一人称,站在戏曲工作者和新娘的角度讲的故事,但是《先生》却是站在学生的第二人称角度。

通过大量化用,以描写来叙事,这个在《繁华唱遍》和《不问天》是可行的,不会和人物身份以及叙事视角冲突,反而有一种独属于他们的人文底蕴。但是在《先生》这里是不行的,因为叙述者作为一个学生,用这些华丽的词藻去称赞老师,只是显得他很轻薄。

不过总的来说,仍然是很好的新春礼物!

先生【2023拜年纪单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