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Q&A(20181121-20181130)

Q:马上就要国考了,现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办呢?
A:越到最后越不要着急,推荐在这一阶段慢慢看历年国考的真题。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感觉到,越接近考试,有时候越不知道该干什么。真题做过了,各种资料也看的差不多,解题技巧也复习了一遍又一遍,却依然很茫然,感觉什么也做不好。其实,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大部分考生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态。
在备考的最后几天,各位小伙伴已经把需要复习的早就复习过了,但对自己的水平还不是特别有底气,其原因是公考不像考研那样要抓住固定的知识点。公考要考什么内容、哪个板块自己能保证百分之多少的正确率都是难以量化的。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最后冲刺阶段如果强行逼自己去学,反而可能会发现更多缺点,从而导致越来越没信心。
所以,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备考还算满意,那么建议大家在最后这几天里,好好看一下历年国考的真题。看的时候要慢慢来,一点点思考下自己备考的过程,仔细去回忆之前解题时遇到的陷阱,对于难度特别高的题,尤其要花时间去看。
如果有多个电子设备,或者已经做了一遍纸质版真题的话,推荐大家同时打开一台电子设备上的真题/做过的纸质版真题,再打开另一台电子设备的解析,边对照边看。这个看的过程不必太快,一小时复习个五六道题即可,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吃点东西,总的来说放松是最重要的。
这样做最大的好吃就是保持一个适度的节奏。前面已经说了,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强行去冲刺并不适合每一个考生,如果硬着头皮强行去学可能会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适得其反。
同样,最后阶段彻底放松也不适合所有考生,有的考生是「大赛型」,越到关键重要的考试/竞赛心态越好,这时候放松是可以的,但有的考生一旦放松,就会像紧绷的弦突然彻底松弛了下来,很容易忘记备考时掌握的知识点,这样也是不好的。
总的来说,备考最后阶段「慢慢看真题」的做法适合大部分考生,既能保持一个不紧不慢的节奏,也能适度调整下自己的心态,从而帮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Q:公务员考试考的很多内容,在中学时代都已经学过,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A:两者之间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对于公考所考到的知识,大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 「知其所以然」。
在之前的回答中,西瓜多次提到了「做懂、做透真题」的重要性,而「做懂、做透」从某个角度说,就是「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秦朝实施的是郡县制,而西汉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在当时可能只知道这个知识点,并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在公考备考过程中再复习到这个点,就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思考了,即: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完全实施郡县制的条件并不成熟。即使没有秦二世的暴政,秦朝也难以有效管理范围如此广阔的土地,所以西汉初期必须通过「分封制+郡县制」结合的方式过渡。
因此,公考中如果出现「西汉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倒退」这种说法,可以立即判断其错误。
又例如,在初中的地理课上,我们会学习到世界各大地区的大致地理情况。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早的文明往往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带的大河边(例如古代埃及、巴比伦文明),而不是像当今这样,最发达的地区往往是中低纬度的平原?其实这点也和「生产力」密切相关。
早期人类文明最需要的就是「生存」。热带、亚热带的环境使得冬季人类不太需要为「避寒」发愁,并且使得大多数农作物拥有足够的生长环境;干旱使得虫害、猛兽对人类的危害减少,并且对于直立行走的人类来说有着很大的视野优势;大河提供了最基本的饮水,且干旱地带的大河泛滥能够产生天生优质的沃土。上述条件都是早期人类文明最需要的。
因此公考中如果出现了「人类早期文明更容易在四季分明的地区出现」或者「通过近现代史可推断,干旱地区难以出现人类文明」的说法,在了解了「人类文明」的本质后可以很轻松排除。
再例如,从小学语文到公考申论,这一系列的考试对「作文写作」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小学最重要的是「写出来」,能写出来内容,大致通顺就很不错了。
初中就要求「成文」,即一篇好的作文必须结构完整、语句通顺、紧扣题目。
高考作文要求就很高了,虽然其要求大致和初中类似,但高考作文的字数更多、附带材料更丰富、对段落结构和文笔的要求更高。
而到了「申论大作文」,考生就必须做到「言之有物」了,单纯追求文笔和结构的文章是拿不了高分的,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有效地在大作文中表达出来。这种文章可能有的人一辈子都写不出来,但对于公务员来说却是最基础的要求。当一个人能够通过一篇不短的文章把自己的观点非常严谨、有效地表达出来的话,那Ta就对「写作」这个事物「知其所以然」了。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公考备考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公考和之前学过知识的最本质区别。

Q:我现在行测每次做都大概是六成多的正确率,一直到不了70%,请问怎样能提升?不断刷题可以吗?
A:单纯地「刷题」在大学之前的学习是很有用的,但不太适合公考。想要提升行测的正确率,需要建立解题逻辑、深入掌握知识,不推荐为了刷题而刷题。
现在「刷题」似乎越来越成为公考中一个「万金油」行为:
做题慢?请刷题
错的多?要刷题
记不牢?该刷题
心里慌?快刷题
…… ……
不知道这个风气是从哪儿带出来的,但现在「刷题」这个口号在公考届真的无处不在,似乎只要刷题就能包治百病,但这可能吗?
事实上,对于公考来说,「刷题」的提升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公考的性质不同。
在回答问题前,大家可以思考下,对于什么样的考试,「刷题」是最有效的方法?

答案是「考查范围固定,但考得非常细致」的考试,例如高考,大家答对了吗?
举例来说,高中化学的「有机化学」中有一个板块,叫「烃的衍生物」,该板块有固定的考点,即「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
不难发现,以「理综→化学→有机化学→烃类→烃的衍生物」的层次看这属于第五级知识点,可以说这个考点的分类是非常细的。然而这个知识点的内容,粗略看一遍也至少需要十分钟时间。
也就是说,高考很明确的告诉考生,我要考的就是这些内容,但是考的很细。考生这个小知识点复习的不好?那不好意思,只要高考考到就很可能丢分。举例来说,像「酚的显色反应规律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至少能难倒一半屏幕前的小伙伴。
对于此类考试,「刷题」是非常有效的。高三一年大家都在刷题,其结果就是对绝大多数高中教材的内容都形成了类似「条件反射」的反应,一看题目大概就能联想起对应的内容和解题方法,从而逐步填补复习不好的地方。而如果在高考复习前刷过好几遍「酚的显色反应」这个知识点,就差不多能稳定地记住,从而拿下分数。
然而,公考和高考是不一样的。公考的所有题目都给定了大致的考法,但没有给定范围。例如大家非常关心的「申论大作文」,现在西瓜就可以告诉大家2019年国考大作文的题目是什么样的:
请结合给定资料中某个富有哲理的观点,联系实际,以「XXXXX」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左右。
也可以告诉大家,2019年国考「图形推理」板块的题目是什么样子的:
(1)共有10个题目,其中「经典图形推理」大概有7-8个,还有2-3个属于「立体展开」或「截面视角」题。
(2)「经典图推」共有7个考点,分别是「元素数量」「一笔画」「对称」「相对关系」「位置变换」「图形相加」「特殊类」,而且「元素数量」的考察情况最多。
那么大家知道了这种情况,单纯刷题又有什么用呢?单纯刷题,刷多了的确能帮助大家更熟悉公考中出现过的考点,但也仅此而已,对高分的提升相当有限。
大家在刷题前一定要「建立解题逻辑、深入掌握知识」,就像之前提到的「做懂、做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样,先理解题目的考点,理解出题者的思路,运用自己的大脑来科学合理地对题目进行分类,明确「下次再遇到此类题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的「刷题」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效果。
关于「建立解题逻辑、深入掌握知识」,最推荐大家看得是「图形推理」板块。各位小伙伴有兴趣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来获取相关知识:
经典「图形推理」解题思路:「7点逐排」法,链接为: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52546
希望该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Q:离国考只有最后几天了,心里还是没有底,要不要报一个公考培训机构的「周末冲刺班」来巩固一下?
A:这个回答非常简单,那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如果说教育类行业什么最赚钱,那「公考培训」能成为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答案;如果说什么能在最短时间内赚钱,那回答几乎没有疑问,就是「公考周末冲刺班」。在公考前一个周末开设的这个时长两天的课程(甚至是线上课程),往往收费非常高,且学员爆满。那么,这个班究竟有没有效果呢,需不需要报呢?西瓜的回答就是「看你信不信」了。
总体上来说,最后的「周末冲刺班」(有时候不设在周末,但学时一般都长两天左右)一般能够帮助考生快速过滤一遍知识点,分析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并通过重点讲解一些疑难问题来帮助考生进行提升,但问题是「这些内容对考生有用吗」?
如果考生真心认为上述方法有用,而且能够全力投入去学习、去记笔记,并且在最后几天再按照「冲刺班」的要求去好好复习的话,这个班是有用的;如果考生本来就觉得那些内容对自己不重要,并且在上课的时候也觉得学的东西没什么用的话,那这个班真不如不报。
也就是说,「周末冲刺班」对考生有没有用,关键不在于考生现在备考的怎么样,也和培训机构的实力关系不太大——毕竟是最赚钱、最关键的短期班,所有培训机构肯定都会派出最优秀的团队去上这个课程,而且培训内容大致相同。「信则有、不信则无」是「要不要报这个班」的最重要因素。

Q:临近考试了,想集中精力突击一下,请问行测看什么板块提升最大?
A:最推荐看3个板块,即「数量关系」「言语理解-语句排序」和「逻辑判断-真假能否」。
考试前,建议大家尽量选择上面三个板块来突击,原因和公考的特点有关。
公考和其他考试不同,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加快解题速度,而这三个板块,就是突破口。
「数量关系」「言语理解-语句排序」和「逻辑判断-真假能否」这三个板块做起来是非常需要开动大脑的,如果不熟悉此类题目,会耗费特别长的时间。只要能够提升这三个板块的解题速度,就能够为自己行测获取高分打下坚实的保障——毕竟,如果题目都做不完,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
「数量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最难的,绝大部分真题的正确率都不超过60%,还有很多题目的正确率低于30%,是典型的难题板块。通过突击该板块,能够尽量熟悉不同题目的风格,从而在看到「数量关系」的同时就感觉到题目该应该怎样做,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从而提升解题效率。
「言语理解与表达-语句排序」板块是考生最容易「卡壳」的点。该板块只有两三道,熟悉了之后解题难度并不高,但如果不熟悉又舍不得放弃的话,很可能导致在这方面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容易做对,从而为时间不够埋下了隐患。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中有一类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推出唯一的结果,例如「李张王赵钱5人负责5个工作,其中李只能做财务、人事,张不能做网络……」或者「ABCD关于某比赛进行了自己的预测,最后只有1个人的预测是对的」,西瓜将其命名为「真假能否」题。
此类题目如果做的熟练的话,就能快速列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限制推导出结果;如果不熟悉的话,很可能会一头雾水,然后在紧张的情况下解不出正确的答案,从而被迫蒙选项。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学习相关内容,其中「数量关系」是一个大板块,而「语句排序」位于「言语理解」中,「真假能否」位于「判断推理-逻辑判断」中:
「数量关系」部分: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前言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摞饼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2)——赋值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3)——赋值法(坐标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4)——方程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5)——相切法(推理类几何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6)——公式法(计算类几何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7)——整消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8)——层析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9)——进位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0)——极值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1)——建模法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2)——分类法(排列组合概率题)
「语句排序」部分:
「言语理解-语句排序」解题思路:「首排逐代」法
2018国考「言语理解-语句排序」真题解析
2017国考「言语理解-语句排序」真题解析
2016国考「言语理解-语句排序」真题解析
2015国考「言语理解-语句排序」真题解析
2014国考「言语理解-语句排序」真题解析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真假能否」部分:
「逻辑判断-真假能否」解题思路:「协力从简」法
「逻辑判断-真假能否」难题解析
链接为:https://zhuanlan.zhihu.com/p/41298263
推荐大家分三次学习,分别是:
1.速读
2.精读
3.动笔
首先是「速读」,大家可以快速浏览一遍这些内容,有个大致的印象。之前学过的小伙伴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大致了解上述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思路,有个初步的印象。
然后是「精读」,此时大家就可以一道题一道题地看,慢慢琢磨解题的方法。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推荐大家不要去思考怎么做了,而是直接看解析,消化掉解析提供的解题思路。
最后一遍是「动笔」,这一阶段就要把学到的东西刻在脑子里。例如「语句排序」要观察首句的情况,并记住历年真题快速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数量关系」共有12种解题方法,要用笔列出它们的对应题型,并边写边记;「真假能否」则需要了解快速画出关系图的技巧,在脑海中快速进行构思。
例如这道题:
【2018国考地市级卷106~110题】某学院在开学之初,利用4天时间开设了哲学、逻辑、数学、统计、宗教、历史和艺术7门课程让学生试听。每天上午、下午各一门。除一门课程可以开设两次之外,其他课程均不重复。这4天的课程设置还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艺术课程至少有一次安排在第3天;
②数学课程只能安排在逻辑课程的次日;
③第1天或第2天中至少有一天安排统计课程;
④哲学课程与数学课程或艺术课程安排在同一天;
⑤开设两次的课程不能安排在同一天,也不能安排在第3天,其中一次要安排在第4天。
本题关系图可以这样画:

而本材料第一题是这样的:
以下哪门课程不能安排在第4天?
(A)历史
(B)哲学
(C)艺术
(D)宗教
首先可立即排除AD。题干中根本没有提到「历史」和「宗教」,即它们安排受到的限制最小的,因此凡是问「不可能怎么安排」的题,此类选项根本不需要分析,能够直接排除。
此类解题技巧还有很多,大家一定要多看多学,牢牢记住,在考场上使用出来,从而帮助自己顺利完成行测考试。

Q:现在进入国考的冲刺阶段,这几天做了几套模拟题,结果正确率还不如之前高,甚至连60%都到不了,感觉好慌,怎么办?
A:冲刺阶段,不推荐做题,因为关键时刻的挫败感很容易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推荐多看看之前的错题、难题。
这个回答基本上不涉及题目分析和解答技巧,主要和「心理影响」有关。
很多小伙伴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多少有些紧张,生怕自己漏了没复习到的考点导致丢分。有人选择了去继续做题,甚至会做一些模拟题,试图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但这样并不太好。
像公考这样重要的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放松心情,用最自然的状态来面对。既然该复习的早已复习到,在还剩不到一周的情况下,就没必要再给自己增加新的麻烦了。
哪怕备考时间只有一两个月,按照两天一套题的速度,近年来的国考题和省考题也做的差不多了。如果此时还去做题,也只能选择更加久远时间的真题,或者公考培训机构自己出的模拟题,这些题目的质量和适用性是肯定不如近年真题的,考生强行去做的话,很可能会做错更多。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所谓「模拟题」的出题水平是远远不如真题的,甚至做题的感觉和真题都完全不一样,正确率不到60%实在是太正常了,大家万万不可因为「做模拟题错的多」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态。
从另一个角度说,此时再做题的话,哪怕错的不多,那新做错的题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也会造成更大的心理挫折,从而影响正常的心态,甚至导致在考试前还老想着自己做错的点,造成心悸、失眠等不良影响,所以非常不推荐这几天还去做题。
正如上个问题说的那样,个人最推荐的是多看看真题及其解析,尤其是自己曾经做错的题和难度很高的题,这样对稳固之前学过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心态是最有帮助的。另外,大家也可以多看看党的几代领导人的经典著作,因为看这些内容对很多板块都有提升,顺便也能感受下伟人们的胸怀和气度,帮助自己用更好的心态来迎接考试。

Q:我的国考考场在外地,公考期间酒店涨价,订酒店多花了不少钱,有点心疼……虽然知道没必要心疼,但还是想问问该怎么办?
A:为了公考多花点钱是非常值得的。
有的小伙伴由于公考不在本市,所以需要提前坐车/开车去外地,还要订酒店。一般来说,在公考这几天酒店会涨价,可能要多花一些钱,所以有点心疼也很正常。其实,这种花费真的不必在意,在考试上花钱是非常值得的,该花就花,不要犹豫。
很多小伙伴都参加了公考培训班,那培训班要花多少钱呢?少则两三千,多则四五万,一般学两个月左右的培训班,怎么都要花四五千吧?那定个好点的酒店,考试周末这两天吃好点,算上交通费能花多少钱呢?按酒店400、车票200、吃饭200来算,再多买点东西多花点钱,最多也就一千五吧?这个花费比培训班少多了,为什么很多小伙伴还会觉得花钱多呢?说白了,这就是个心理暗示而已。
「公考培训班虽然贵,但学习的时间长,而且学到东西了」「考试订个好酒店,多花钱,结果没考好,这不相当于多花了钱还浪费了机会吗?」——上面两个想法,是不是曾经在你的脑海中萌生过呢?其实很多考生心里都这么想过,不过这种暗示并不符合事实。
「公考培训班虽然贵,但学习的时间长,而且学到东西了」的前提是「真的投入去学了」。如果只是报了班,然后把课程听完了,却没有认真学到东西,那投入再多也相当于浪费掉了;同样的,如果在公考前连订酒店、吃饭花点钱都心疼,岂不是直接在内心暗示自己「我这次很可能考不上」吗?如果考上了,还在乎这时候多花点钱吗?
西瓜反复强调,公考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公考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而为了调整好心态,就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选个好点的酒店,考前随便看看资料,晚上早睡早起,舒舒服服睡一觉,然后吃点自己喜欢的高能量食品,开开心心地迎接考试,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多花的钱,就当为国家GDP做贡献了,支持考场所在地第三产业发展呗!俗话说得好,「该花的钱就要花」,这明显就是该花的钱,所以潇洒地花出去就好了。
祝大家都能以快乐的心态迎接这次国考,取得满意的成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