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 资本主义周期过程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化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资本主义周期过程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化
许多国家转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继续瓦解,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范围的缩小。美国垄断组织在建立人为的障碍以阻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的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使资本主义阵营各国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更加急剧尖锐化。
但是,资本统治范围的缩小,由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规律的作用,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市场绝对缩小,也没有使生产中止扩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头10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几乎增加了1倍,从1937年的104和1946年的107增加到1956年的208[1]。
这种生产增长的总基础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过程的内在力量的作用,这些内在力量决定了工业从一个危机 经过萧条、复苏、繁荣等阶段 到新的危机。
战事以后,长期以来没有更新的固定资本特别需要加以更新。工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是和技术进步分不开的,而垄断组织利润和军备竞赛用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在许多部门里采用了新的、高效率的设备,实行了各种技术改进,推行了生产自动化。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消除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而且使它加深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表现在,技术进步的实现是高度不不衡的,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开辟的巨大可能性,而且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可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技术进步,使生产料的市场扩大,而这种市场正是资本市场增长的基础。使机器需求的需求增长的另一情况,就是不发达国家极力建立自己的大工业。
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越来越接近市场的狭窄限度,这种限度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而这种矛盾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在再生产周期过程总基础不变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第二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许多重要的特征。
这些特征首先是经济军事化对生产量的增加和整个资本主义周期的影响空前增大。居于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延缓危机的到来,采用了一系列手段,就实际情况看来,这些手段也收到暂时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的总的特点是不能真正把病治好,而只能使病入膏肓。
在战后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走上了空前的军备竞赛和经济全面的军事化的道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在某些国家中占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上 归入国家预算。国家预算中军备竞赛的直接和间接开支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在国家预算增加的同时,赤字也增大,国债也增多。
在战后年代[2],美国军费总开支,包括武装参加北大西洋公约各国以及生产原子弹的开支在内,超过3,400亿美元。1953-1956年的4年间,美国的直接军费开支平均每年约为450亿美元,即约为联邦预算的2/3,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4年,即平均为88,700万美元,占全部预算的11%。在同一期间,英国的军费开支从15,900万英镑增加到154,600万英镑,占全部预算的34%以上,而战前则仅为17%。法国在同一期用军费开支平均占全部预算的1/8。
经济军事化对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是极有利的。根据显然缩小了的官方数字,美国垄断组织的利润从1938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1956年的434亿美元,即增加了12倍以上。在战后11年间,美国垄断组织的利润达3,850亿美元以上。英国股份公司的利润在1955年为40亿英镑,而1938年为10亿英镑。
经济军事化加剧了轻重工业之间的不协调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的增长,一般是靠重工业,首先是与军备生产有直接关系的部门。相反地,满足和平需要的那些工业部门则大大地落后了。许多和平经济部门陷于长期停滞,而在许多场合下,甚至绝对生产量也下降了,例如许多国家的纺织工业和制鞋工业。这样,甚至在工业生产量增长的条件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是靠损害另一些国家,一些部门是靠损害另一些部门而增长的。因此,各资本主义国家间、各垄断组织间、各垄断集团间的竞争必然日益尖锐化。
经济军事化的必然伴侣就是通货膨胀。军费开支的猛增,国债的增加,军事生产的扩大和民用生产的缩减,都使纸币充斥货币流通市场,而其购买力日益降低。资产阶级国家利用通货膨胀把军费开支转嫁到劳动者身上,把国民收入作有利于资本家的再分配。战后美国及其他资产阶级国家的帝国主义集团所进行的军备竞赛,加剧着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
到1958年初,美国货币流通量增至274亿美元,而1937年为56亿美元。英国在1958年初为185,000万英傍,而1937年年底为46,000万英镑;法国在1958年初为33,430亿法郎,而1937年为940亿法郎;意大利在1958年初为18,520亿里拉,而1937年为180亿里拉。
伴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军事化,加强了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加重了租税负担,提高了日用品价格,加深了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榨取。
这一切越来越厉害地限制了居民的购买力,限制了他们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化,加深了生产能力居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必然使生产过剩危机的先决条件增大。战争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即经济军事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暂时延缓了危机的爆发,但不能消除和限制决定危机必然到来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的作用。经济军事化使资本主义经济难以解决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因此,军备竞赛所引起的生产增长,不是在正常的经济基础上的增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动荡不稳的。
其次,现代资本主义周期的特点是,个别国家生产的变动表现为上述日益加剧的不平衡性和跳跃性。美国的工业总产量[3]1937年为103,1943年为215,1946年为153,1956年为242,英国1937年为124,1946年为118,1956年为183,在同一时期,法国为82、61和128,意大利为99、72和209,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122、37和233,日本为169、51和299。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资本主义周期的变动的不平衡性加剧了。
如上所述,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美国,由于各种对美国垄断组织特别有利的情况的凑合,在战争初期,把工业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美国在战争前夕,大量失业现象达几百万人,可是工业却拥有巨大的后备生产力量。在战前整整10年间,美国工业生产的水平是很低的,有许多年的产量比1929年的水平低得多,只有几年比这个水平稍微高一点。由于仍然有大量未利用的劳动力和开工不足的生产能力,所以在由于战争而迅速扩大了销售市场的情况下,美国垄断组织就能在短期间大大增加工业产量。
但是,战争一结束,战时定货一停止,美国工业就不得不大大缩减生产。1946年美国工业产量已经比战时所达到的最高水平降低了以上。可是美国事实上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外市场中仍然占垄断地位,因为西欧各国还不能大量的恢复出口。
随后在1948-1949年,美国就发生了经济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948年危机的前夕,美国工业也没有达到战时最高产量,即1943年的水平。从1948年10月到1949年10月,美国的工业产量降低了10%。与1943年的最高水平比较,1949年美国的工业产业缩减了33%,机器制造业的生产水平降低了50%。随着生产的缩减,在商品流转、信贷、对外贸易等方面,也出现了危机现象。这些现象就是:无法销售的商品大量堆积,贸易额下降,铁路运输量急剧减少,股票跌价,破产的数目增加,美国的出口额降低等等。
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军费的迅速增加[4],对于扩大生产首先是扩大军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生产曾起了暂时刺激的作用。但是这种复苏的片面性决定了它是不持久和短期的。到1953年年中,美国就开始了新的危机。
还不到一年[5],美国的工业产量就缩减了10%左右,这就使全失业人数增加了1倍,引起了破产和大垄断组织吞并小公司的浪潮。从1954年4月到8月,工业产量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只是从1954年9月起才开始缓缓上升。由于战后10年间这种特殊发展,美国工业在1956年的水平,不过比1943年的水平高13%。
1948-1949年和1953-1954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没有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危机,因为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时还没有完成恢复经过战争受到严重创伤的经济。这些国家因为更新固定资本和军备竞赛,生产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直到1957年是直线上升,没有严重的降低现象。
像英国和法国这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是停滞不前的,比战前1913年的水平略有高低。
例如英国工业产量[6]1929年为38,1936年为114,1937年为122。法国工业产量[7]1929年为139,1936年为108,1987年为114。
从1929年的危机起,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设备实际上一直没有更新。由于战时被破坏的物质必须恢复以及工业的固定资本必须更新,因而产生了需求,并为许多部门创造了市场。英国和法国的工业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于战后10年间[8]提高生产水平。但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增长额有很大一部分是军备生产。英国的直接军事开支约为国民收入的12%,法国约为国民收入的16%。
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和日本 1956年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大大的提高了。在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些国家实行了加紧军备竞赛,工业产量超过了1929年的水平。后来它们的经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受到了严重创伤。意大利约在1948年,西德在1950年,日本在1951-1952年恢复了战时遭受破坏的经济,达到了战前的生产水平。这些国家生产的继续增长,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像固定资本必须更新这样的因素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特别大。
例如,西德的总投资额[9]与1950年比较:1953年提高28%,1956年提高85%。为了清楚比较,必须指出英国和法国1956年的增加额均为35%,瑞典为27%。
但是,最近几年各个国家里经济情况变动的差别开始减小,战争所破坏的资本主义周期各个阶段开始恢复。
美国在1954年危机后的生产于1957年年中上升到最高点。从1957年9月起,美国又开始了新的生产过剩危机。整个说来,从1957年9月到1958年7月生产降低了11%,生产资料的生产降低得更厉害。在1958年的头6个月里,与1957年同期相比,生铁熔炼量降低了38.8%,钢产量降低了36.5%,轻便汽车产量降低了33.6%。1958年1月到5月,金属切削机床新定货比1937年同期减少了60%。
危机的其他征象也显露出来:企业开工不足现象急剧增大,失业现象猛烈上升,股票跌价,破产的数量增加。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蔓延到西欧许多国家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困难的深厚基础是生产的增长和工人阶级、城乡劳动群众有限的、狭小的消费范围之间的日益尖锐的矛盾。随着技术进步而来的生产增长,使劳动强度大大增加,也就是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最大量的劳动。垄断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加强剥削和随之而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降低,必然引起市场问题的尖锐化。
决定工业生产增长的资本主义经济内在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经济全面军事化以及其他类似的人工刺激市面的方法,来预防经济危机。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人工因素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克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企图证明现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并推翻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多么没有根据。
注:
[1] 以1929年的水平为100。
[2] 1946-1956年。
[3] 以1929年为100。
[4] 特别是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
[5] 1953年8月至1954年4月。
[6] 以1913年为100。
[7] 以1913年为100。
[8] 特别是最近几年。
[9] 按1950年的可比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