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4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4、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同时又使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尖锐化。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强国遭到军事失败。法国受到很大损失,英国已被大大削弱。而同时,美国垄断组织却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巩固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和政治的阵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本土没有接触到战事,美国的经济也没有遭到战争破坏。而且美国垄断组织的销售市场却大大地扩大了。战争引起了对军备和军用物资的大量需求。同时美国垄断组织有可能夺取西欧各国在其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原有市场。
美国垄断集团力求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在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扩张和政治扩张。美国垄街组织利用其竞争者的削弱,在战后最初时期夺取了很大一部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它们还大规模地采取了资本输出的国家垄断形式以便奴役其他国家。但是,美国财政寡头想独霸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打算未能实现。
战争给西欧主要国家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中有的在领土上进行过战争[1],有的遭受过空袭[2]。战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靠着加强剥削劳动人民而恢复了工业生产设备。这些国家因国内市场狭小,于是又开始努力回到自己在战争期间被美国垄断组织夺去的国外市场。战后不久,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上就碰到了西欧各国、首先是英国的愈来愈大的竞争。西德和日本的垄断组织在战争结束5-6年后重新参加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使这一斗争更加尖锐起来。
1943年,美国工业产量比1939年的水平超过1.2倍。但是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些主要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快结束时工业生产却大大缩减了。战前美国工业产量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量的,在战后最初时期,所占份额增到,后来重新下降,现在约占一半。在战后最初时期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极小,可是现在西德已占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现在西德在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中所占比重比法国所占比重高出一倍,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更接近于英国的比重。
战时美国的出口额因欧洲各国、首先是英国出口额的锐减而大大增加。1945年,美国出口额的比重在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总额中占40.1%,1937年占12.6%,而英国出口额的比重则由1937年的9.9%降至1945年的7.4%。但在战争结束后,由于世界市场上斗争的尖锐化和欧洲各国出口额的增加,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下降了,1956年占20%,同年英国所占的比重为10%。
美国帝国主义的扩张开始是在“援助战后欧洲复兴”的旗帜下出现的。1948-1952年实行的“马歇尔计划”是北大西洋公约的基础,这一公约以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为目的。“马歇尔计划”满期后,被代之以所谓“共同安全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美“援”只供军备竞赛和准备新战争用。这样一来,美帝国主义就最后地抛弃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者”的假面具。
美国垄断组织企图竭力增加对资本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商品输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们按奴役性的条件贷款给这些国家,实行公开的倾销。同时,美国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对外国货征收非常高的关税。美国对外贸易的这种片面性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常缺乏美元,即没有足够的美元来支付从美国输入的商品。
美国垄断组织的经济扩展破坏了各国间历史上形成的多方面的经济联系。美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阻碍西欧各国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现对自己有利的贸易。帝国主义者自绝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市场,大量减少同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这种情况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困难加深的因素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3],美国的输出每年平均为140亿美元,而输入只为90亿美元;美国从西欧各国输入的商品每年平均为15亿美元,而对这些国家输出的商品为40多亿美元。11年来美国同西欧各国的贸易差额为280亿美元。
1938年美国同现在组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的贸易为1954年的14倍,同一时期,英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减少了以上,法国约减少了。
缩小了的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英美之间、英国与西德之间、西德与美国之间以及西德与法国之周、日本与美国之间等 的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表现为各国帝国主义者之间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原料[4]产地和一般势力范围[5]的公开斗争。由于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失败,美国走上了越来越把英、法从中、近东地区完全排挤出去的道路。美帝国主义利用所谓“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依靠军事基地,在经济“援助”的幌子下以及通过直接干涉[6],力求把中,近东各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并从这些地区把自己的对手排挤出去。
所谓“欧洲整体化”的各种各样的计划[7],目的都是要加深把欧洲分裂为分立的、敌对的集团,使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对立,这些计划不仅不能消除这些集团参加者在缩小了的资本统治地区内争夺垄断高额利润的基础上的对抗和矛盾,而且使这些对抗和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注:
[1] 德、法、意。
[2] 英。
[3] 1946-1956年。
[4] 首先是石油、橡胶、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
[5] 在西欧、近东和远东、拉丁美洲。
[6] 黎巴嫩。
[7] 成立西欧六国“共同市场”、“欧洲原子能联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