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捐献,以我的第一视觉分享给你
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7年的秋天,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我正热衷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次课后,男孩们之间谁更勇敢的“较量”让我完成了第一次献血。登记信息时,献血车傍一张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海报引起了我的注意。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加上一些宣传的误导,我只知道捐献能够救人一命,但对“穿刺抽髓”充满了恐惧。得知这些,工作人员赶忙告诉我:“捐献不是抽骨髓,是通过采集外周血进行的,采集的总量比你这次献的血还少呢!”
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消除了我的误解。这是能够挽救别人生命的大事,那天我留下一份血样,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骨髓库的这句宣传口号我现在仍记得清楚。我时常在想:“我为什么要加入骨髓库呢?”记得年幼时,一个要好的玩伴突然就失去了联系。QQ空间里的他不是在医院治疗,就是在辗转去医院的路上。后来我才知道他得了白血病,多次化疗和手术后还是离开了家人……
QQ空间里他那一条条饱含坚强与渴望说说,他父母脸上疲惫与悲痛的神态深深触动了我。加入骨髓库给了我一个挽救别人生命的机会,自那以后我一直在等待着骨髓库的召唤。
等待骨髓库的召唤
2020年春天,我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配型成功,但做完高分辨配型检查后就没了后续。听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高分辨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只有万分之一,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完成捐献,而这对患者却是仅有的机会”。
2022年4月我正在云南一所高中支教,突然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我再次与一名患者初配型成功,并且相合度非常高。我既兴奋又纠结,期待已久的捐献终于能实现了,但请假去捐献耽误学生上课怎么办?工作人员耐心跟我解释:“捐献进度要衡量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可以把你的信息转到所在地区的骨髓库,在当地就能完成捐献。”没有顾虑后,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捐献。
2023年2月,我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患者情况有些紧急,最近可能安排捐献”。此时我已完成支教,随时可以配合捐献。
此后,我在北京进行了高分辨配型检查和体检。不出意料,高分辨配型10个点全相合!由于运动的原因,体检过程有些小插曲,但经过休息与复查便顺利通过。于是等待医院的安排,准备入院。
入院
2023年3月17日下午在北京,工作人员带我办理了入院手续。我住进了温馨舒适的病房,医院提供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红十字会早已给我准备好生活用品,得知我是捐献者,医护人员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医生安排好了后面五天的计划,最后叮嘱:“你要好好吃饭长出丰富饱满的造血干细胞,争取一次采完。”因此,认真吃饭就成了我后面几天的一项主要任务。

住院期间每天需要打两针动员剂,动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加速生长,释放到外周血里。在打动员剂的第二天,我的腰部开始发热,并且有酸痛的感觉。坐着时酸痛感非常明显,站着能舒服一些。和我同时捐献的志愿者身上也出现了酸痛、燥热的感觉。听医生说,这是打完动员剂后,身体中多出来的造血干细胞引起的正常反应,捐献完成后就会完全消失。每个人的反应都会有些差别,如果实在很痛可以开止疼片和安眠药。我想这点不适和患者遭受的痛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到了第四天,腰部像发热的感觉已经完全消失了,只剩下微微的酸痛。这几天里,很多朋友都询问我的身体状况,一条条鼓励的消息让我对最后的采集充满信心。
采集
2023年3月22日是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日子。早晨6:15,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并采血化验。这天的早餐里没有鸡蛋牛奶,因为高脂肪的食物会使血液粘稠,流速减缓会影响采集。
8:00医生带我前往采集室,“根据化验结果你的造血干细胞长得很好,一次能采够,问题不大。”医生的话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
8:15我已躺在血液分离机旁的床上。两个手臂,两根针管,血液从我的左臂缓缓流出,经血液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其余的血浆又从右臂流回我的体内。抗凝液会导致血液里钙离子的减少,提前补充的钙溶剂使我并没有出现四肢发麻的反应。


13:00历经了躺在床上的4个多小时,270ml造血干细胞终于采集完毕。取下针头,我没有任何不适,并且此时腰部的酸痛感完全消失了。随后,我吃了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在医院中等待化验结果。
16:00等来了满意的结果,造血干细胞长得非常好,不需要二次采集,我可以出院了。
由于中华骨髓库的“双盲”原则,我对对方知之甚少。只知道此时她经过大剂量化疗,正等待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帮助她重建免疫系统。
这场接力赛的上半程我已经顺利完成,下半程的你一定要加油!特别的缘分使我们产生了联系,祝你早日康复,往后的日子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