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央】原创丨新知:传统岁时义理的穷源与彻通 ——以三月三上巳与九月九重阳为例




【全文7700字 通读需15分钟 必能透彻解惑】
在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中,三月三与九月九的深层意涵与深度关联,远未为人所识。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所有节日浑然一体。节日只是节点,节点底层一以贯之的时间秩序才是文明的本根。
任何一种节日若孤立理解,必不能通晓其义。
三月三与九月九,尤为突出。
九九重阳,当代以老人节、敬老节之名,固然尽人皆知。
三月三又是什么?几百年间湮灭不闻。
近二十年来文化复兴,世人渐闻三月三上巳节。这些年广西壮族歌圩节颇有影响,以至于三月三看起来倒不像汉族传统节日了。

▲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
实际上,上巳是中古以前华夏民族极重要的节日,其外延十分驳杂。
临水祓禊者有之,招魂续魄者有之,会男女者有之,祀高禖者有之。
同理,于重阳言之,登高、敬老、辟邪、赏菊,亦是事象纷繁。
现象无以抵达本相。

三月三与九月九,自古互为镜像,相提并论,节俗层面更往往临水登高相羼杂,难分彼此。
这些岁时事象,散出于各类文献,全部拾掇起来也拼不成一个上巳重阳来。因为找不到事象背后的本根逻辑与隐秘关联,便打不通。打不通,便拼不成。
一节如此,中国整个岁时序列,亦如此。



传统岁时,若不溯及天文历法阴阳干支五行八卦,那就一定不究竟。
以十二支对应十二月,在地支大盘上,若以子午为经,以卯酉为纬,再斜向连接寅申与辰戌,便呈米字。
此即华夏先民划分半年的四种模型。

一则以两至即冬至夏至划一子午线。
二则以两分即春分秋分划一卯酉线。
子午卯酉合为四正或四仲。
三则以孟春孟秋划一寅申线。
四则以季春季秋划一辰戌线。
寅辰申戌大致相当于四隅或四维。
无论何种划分,每半年首尾均跨七个地支。即每七支,天地必一大变。春秋之变、阴阳之变、寒暑之变,七为周期。

这四道半年线,各成其理,皆无不可。
那么这其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最直接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哪一道呢?
实际上,东南隅牵连西北隅的这道辰戌线,才是先民春秋观念的真正坐标。
东南之辰,便是三月,上巳所居。
东北之戌,便是九月,重阳所居。
何以如此?

▲ 燧人火纪

▲ 火正祝融

自庞朴创见“火历”后,我们之于上古时间便有了趁手的解释工具。
中国上古语境中的“火”,通常非指人间日用之火,而指天火。上古语境中的“火星”,非指今日所谓火星,而指心宿二。
“以火纪”,即以大火星为纪年标准。
甚至在二十八宿体系尚未完备的太古时代,苍龙心宿二即大火星便已脱颖而出,成为时空标志星。而观测大火,则极早即确立为观象授时的神职与领民生业的政治,是真正的国之大者,自三皇五帝以来代代传授不绝。

大火星的周天运行极为规律。
昏见:三月季春昏见东方——五月仲夏昏见东南——六月季夏昏中——七月孟秋昏见西南——九月季秋昏伏西方
晨见:十月孟冬晨见东方——十二月季冬晨正——二月仲春晨伏西方

▲ 初昏 •公元前500年黄河流域所见房、心、尾三宿

▲ 初旦 •公元前500年黄河流域所见房、心、尾三宿
以三月、九月为中轴,大火星昏见半年,晨见半年,晨昏交替,周而复始。
于是,按大火星昏见晨见之不同,将全年划为两个半年。
昏见为阳半年,晨见为阴半年。
昏见为暖半年,昏见为寒半年。
当大火星——
于季春三月即建辰之月昏见东方,则昭示春已深矣,农时启动。
于季夏六月南正,则阳气极盛,酷暑难耐。
于孟秋七月西流,则暑气渐消,秋之将至。
于季秋九月即建戌之月昏伏西方,则昭示秋已极也,农时结束。
大火星授时功能不仅不亚于北天斗极,其大周期的标志性甚至还更显著更易辨识。他为人间降下火种,他为大地解开冰封,他为万物点化生机。他行经天宇,为亿万之民所仰。因此大火星祀典成为春秋两季郊祀的王朝礼制。

是以知何为寒食、清明。
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在卯、辰两月相渐之际,正是大火星由晨伏变昏见的切换点。
天时既一大变,人间必随时而变,故禁火以应星象,不举火而寒食。一两日后,龙星或跃在渊,星回东方,则必由天文而及乎人文,人们改火出火,以迎新火,新一年真正开始。

▲ 汉未央 · 清明改火
基督教受难日之于复活节的文化原型,相当于寒食节之于清明节。复活节为每年春分月圆之后首个周日,阴阳历参用,故日期不定,介乎3月22日至4月25日,其岁时概念总在仲春二月与季春三月之间。
以2021年为例,复活节在4月4日,正与清明重合。

复活节英文Easter,或有大火星昏见东方之谓。复活节源于犹太逾越节,逾越节英文Passover。pass有转移义,over有翻转义,与大火星自昏及晨、自西而东、倒置时空、重新出现的星象相契合。
宗教的附会叙事一旦剥离,穷究其源,逾越节、复活节、受难日的文化基底原来也是天时岁序。
逾越与复活之名,揭示了北半球东西方文明对天象规律的相近认知,也揭示了大火星界定阴阳半年跨越生死象限的岁时意蕴。
可见,一旦通天,东西方文化便无不可通。


天文是一切文化的根文化,天学是一切学术的元学术。
天文既通,则三合四象五行八卦无所不通。

▲ 三合局
在地支三合说理论框架内——
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
水,生于申,旺于子,死于辰。
火,生于寅,旺于午,死于戌。
辰三月,是水运之终而火运之旺。
戌九月,是火运之终而水运之旺。
水阴,火阳。
因而,辰三月是由水入火的大节点,而戌九月是由火入水的大节点。
显然,辰三月与戌九月是最接近人体实际感知的换季点。此前此后,判然两季。
从冬至到立春,从立春到春分,无不由阴转阳,次第渐变,但每一节点均有预言性质,所昭示的乃是先知先觉的潜运动,实际情况是冷暖胶着,乍暖还寒,天似暖了,却未真暖。
春到深处才是春。真正在体感上寒尽暖来,乃至趋于溽热,一般就在清明后。
节日是节气之表,节气乃节日之本。
清明,恰为辰月之始,即三月三上巳节的节气本相。同理,寒露为戌月之始,亦即九月九重阳节的节气本相。


春雨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
上巳何以招魂续魄?
即因上巳所在之辰三月,季春出火,水运终而火运兴,阴门将闭,人鬼分离,阴阳两隔,故于阴门闭前,须朝鬼魂归终之处去,上坟祭奠,以安魂送死。
因此必于阳气升前即清明清晨完祭,否则鬼为阳气所逼而遁,便无以与人沟通。
一阴一阳间,扫墓与踏青可以前后相继,悼亡之伤逝与郊游之欢欣可以顺其自然。阳和景明,向阳而生,人们的心境毕竟是温暖与光明的。
此礼,遂成后世寒食清明墓祭之源。
这是辰三月一端,而在戌九月一端,季秋内火,火运终而水运兴,阴门大开,鬼魂释放,人鬼相杂。故于戌亥之间立冬前后,毋须上墓,应守候在家,冥衣冥币,烧献以供。
因此必于阳气降后即黄昏夜间行祭,此时鬼已出行,正可接引。
谁说人老天不老?无边落木,万里萧条,日暮昏鸦,秋色越是深醉可赏,就越是最后的辞青,人们的心绪终不免沉郁而苍凉。
此礼,遂成后世十月朔寒衣节烧祭之源。

▲ 十月朔 为亡魂指引回家路
中国三大鬼节,清明、十月朔已居其二。还有一个中元节,七月十五,其时天之星象,亢龙有悔,大火西流,则阳气衰,阴门开,故于此设一鬼节。

▲ 七月流火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再来看上巳、重阳。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材料。
晋人之于三月上巳修禊、九月重阳登高,可见已不甚了了,难得有人说道一二,亦无非虚妄之言,无足采信。
上巳修禊于上古文献颇有可征,尚不至受蔽于晋人,而重阳登高则漫漶不清,目前所知最早源头无非《续齐谐记》费长房的神神叨叨,竟难以追溯。

▲ 西北高 东南卑
中国古典世界模型,乃是时空同构体系。
在地支大盘上,辰、戌不仅指岁时,亦可指方位。辰则东南,戌则西北。这是一组极重要的空间关系。

西北地势高,近天,故天不足。
东南地势卑,近海,故地不足。
这是山海经时代以来,先民早已形成的东亚大陆地理知识。
西北方的通天概念,与圣山崇拜,更具体地说是与昆仑崇拜密切相关。


地之中,必与地之高相统一。
中与外的横向关系,亦必迭加高与低的纵向关系。
如此,地之昆仑相当于天之北极。
北极的天中定位与昆仑的地中定位互为镜像,北极的太极意蕴则与昆仑的混沌意蕴互为镜像。
因此,信仰意义的昆仑,便有了通天与通神之圣;生命意义的昆仑,亦有了归终及创生之义。

▲ 北斗七星横卧昆仑雪峰
是以知:
中原中土并非绝对之中,西北昆仑才是天地间平面之中心而立面之中央,先民对此实则早有认知。
伫立雪域的昆仑神话与西王母神话,讲述着宇宙漩涡的终极命运与生命轮回的彼岸传说。故“西天极乐”之谓生矣,“东胜神洲”之谓生焉。

实际上,戌之为天而辰之为地、戊之为尊而己之为卑的观念,要比四正观念来得更扎实更准确。

天经地义之谓礼。
就是在燕飨之礼中,宾主席位亦取法天地。
主人谦退,故自居东南席,温润盛德,以形其仁。主人敬宾,故尊奉西北席,威严巍峨,以形其义。
周旋方寸之间,六合昆仑俱在。

▲ 乡饮酒礼方位图
宾主象天地 坐宾于西北 主人坐东南
清人毕沅:“昆仑实非一地,高山皆得名之。”
清人郝懿行:“荒外之山,以昆仑名者盖多矣。”
昆仑概念一旦超越具体地望而抽象化,则无处不可为昆仑。每一地理单元均可以域内高山为圣山即昆仑,于是四望五岳生焉。
极言之,再小的地头,再矮的山头,总在一定范围内堪当至高。此山便是此地之昆仑。
黄河之水天上来,实谓黄河之水山上来。华夏先民自古认定黄河源出昆仑。无论黄河源巴颜喀拉山,亦或长江源唐古拉山,均是巍巍昆仑。而昆仑支拄天地间,乃为天柱天梯。地势西高东低,天水西来,奔流必向东南,倾泻入海。
故西北戌位谓之天门,东南辰位谓之地户。
风水,必自天门导入,必向地户排出。
再稽之以八卦。先天八卦西北为艮,东南为兑。艮,山也。兑,泽也。艮为向上的隆起为阳,兑为向下的凹陷为阴。



山泽通气,讲的就是艮之于兑的内生而密切的联动。
后天八卦,西北为乾。或以西北高、艮通天、接阳气,故为乾。且大火既伏,剥尽归终,终即是始,死即是生,故为乾。
先天八卦,艮在西北,九九归藏。后天八卦,艮在东北,元元复始。

夏易《连山》,殷易《归藏》,而《连山》更以艮为首卦。《水经注·河水》、《尔雅·释丘》皆谓“三成为昆仑丘”。则“连山”之名,亦未尝不可为昆仑。
合先后天八卦统观之,九九之终在艮,元元之始也在艮。只因艮即昆仑,艮即太一。

▲ 山泽通气
是故,重阳登高其源极深,实为觉悟与落实一个艮字,是终极价值层面的生命返本运动,是自然宗教属性的文化返古运动。
人登山,并非出行,而是回归。向昆仑回归,接引近天的乾阳之气;向太初回归,汲取孕生的元阳之气。从而获得还老返童的生命力量与长命延年的心理喻示,无极求寿之义自在其中。


由此我们更能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山。
为什么山往往而为圣山、仙山?
为什么山中往往而有神明、高士?
为什么山往往而成为人类避难的最后栖居?
为什么入山、山居往往而离俗超尘?
即是基于山的回炉修炼意蕴与涵元开新意蕴。
山为艮,艮为止。暂时放下,回到山里,才能清零重启,迭代重生。

现在,我们可以把艮与兑对比来看。
艮为归藏,兑为宣发。艮为闭关,兑为开山。
艮者,一阳在上,止也。兑者,一阴在上,缺也。
地户主排通,不可不缺。缺则启,启则通,高下相形,水泄气畅。

▲ 汉未央 · 上巳涉流

故此,上巳临水修禊,实为觉悟与落实一个兑字。
春禊必就水泽隰原,浮汤沐浴,是取兑之地形义。
宿垢必于东流水上,抒泻排通,是取兑之方位义。
沐浴之礼,谓之禊。沐浴之效,谓之潔。
禊与潔,可训通。字根“刀”,金也,锐也,兑也。契则以刀凿攻以通,絜则以刀切除以净,是取兑之缺通义。

▲ 凿以开窍 临流排浊

庄子这则浑沌开窍的隐喻,用于释读艮与兑,十分贴切。
大火九月戌伏,先民九月归艮,此后寂然蛰伏,韬晦隐蔽,阴阳不通,其本质就是浑沌。半年后,“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大火三月辰见,先民三月开兑,于是临川以凿天地之窍,祓禊以琢人体之窍。窍开则气通,气通则光明。

▲ 汉未央 · 上巳祓禊
这才明白上巳为何浮枣流卵祀高禖。
原来龙星昏见于东,星一变,则节一变。天暖气舒,春情萌动,既已会于水滨,浴于川泽,身心焕然一新,发乎天然之性,人类两性便也如牝牡雌雄,彼此鸣求,以祈丰殖。
泼水节、歌圩节,由此而来。
礼失求诸野,诚如斯。

枣也卵也,俱为生殖物象。
高禖者,音训为句芒,即司春之神,掌管人间种落繁育。
巳者,子也。巳、子,古文一字。所不同者,子可泛指受孕至于降生的全过程,巳则特指母体孕育中的胞胎。

▲ 子

▲ 巳
如此,上巳会男女求育求子之义本是再显白不过了。
男女性行为,难道不是一种凿通之兑?
人与天地万物感通为一,诚如斯。

▲ 汉未央 · 上巳芍药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则史料充满上巳岁时文化隐喻。
三人行浴,即上巳修禊。玄鸟堕卵,即浮枣流卵。简狄吞卵,即男女野合。
因孕生契,则隐约可见商族始祖之名,或与修禊交配致孕有关。故取禊字,命名为契。
此时再看西方复活节彩蛋之俗,又觉中西之通,见于幽微。
当我们触及心宿大火的天机垂象与艮兑两卦的图腾演易后,上巳修禊、重阳登高之源,才真正浚通。
源头既通,一切自明。

▲ 汉未央 · 上巳节


▲ 长安东南曲江池
隋大兴城亦即唐长安城位居秦岭主脉西北,在渭水之南,故长安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与八卦格局不合。
是以在城东南角开凿曲江池,这才把东南兑卦坐实了。
由此,每年三月上巳,曲江赐宴,临流祓禊,三百年间留下纷纷曲江侍宴诗,其辞无不雍容缱绻,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明媚青春与盛世记忆。
隋大兴城亦即唐长安城位居秦岭主脉西北,在渭水之南,故长安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与八卦格局不合。
是以在城东南角开凿曲江池,这才把东南兑卦坐实了。
由此,每年三月上巳,曲江赐宴,临流祓禊,三百年间留下纷纷曲江侍宴诗,其辞无不雍容缱绻,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明媚青春与盛世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