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突围》,反腐只是“开胃菜”,三大“顽疾”更应引以为戒!
相信在很多人看来,《突围》就是一部反腐倡廉剧,算是《人民的名义》的番外篇了。毕竟《突围》是编剧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的基础上再创作的一部作品,换汤不换药,揪出幕后的“大老虎”便是大功告成了。

对于这种观点,个人则是不能够苟同,某种程度上《突围》要比《人民的名义》更有深度。除了反腐,《突围》还点出了三大“顽疾”,每一个的恶劣程度都不亚于腐败。
“顽疾”一
剧中不止一个人物提到了“林家铺子”,换而言之在暗喻中福集团就是林满江的一言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人民的名义》中的情节,沙瑞金调来易学习监督李达康,结果易学习反问谁来监督沙瑞金。

《突围》中的林满江也是如此,原本齐本安要求靳支援交接工作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却被林满江直接给否定了。个人不认为林满江此举是做贼心虚,如果身为一把手的林满江是腐败分子,任凭齐本安如何刚正不阿都是徒劳的。不过一把手通常都会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过于求稳,显然林满江也免不了俗。

在《人民的名义》中,季昌明、陈海请求抓捕丁义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李达康。理由很简单,当时丁义珍负责着光明区的招商引资项目,一旦被抓极有可能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恰恰是因为李达康的反对,贻误了抓捕丁义珍的最佳时机,导致其成功出逃。

《突围》中林满江为了迎接中福集团的80周年庆,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闹出不光彩的事情来,便对京州中福的腐败问题睁一眼闭一眼。本质上与李达康的处事逻辑如出一辙,认为稳定压倒一切,反腐倡廉也得往后放一放。

当然了,这是林满江的个人判断,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同级监督几乎就相当于集团的决策了。假设靳支援是剧中的大反派,林满江这么做无异于包庇,对中福集团的资产流失负有间接责任。

关于对一把手的监督,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只是一笔带过,却将之在《突围》展示得浓墨重彩。人无完人,一把手固然能力过人,可不代表不会犯错误。
“顽疾”二
中福集团内部沾亲带故的人事关系,佐证了“林家铺子”的客观存在。林满江、石红杏和齐本安皆是程端阳的徒弟,如今林满江成了一把手,而石红杏和齐本安也身居高位了。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石红杏和齐本安到底是凭实力上位的,还是源于两人与林满江的关系呢?

特别是石红杏,负责主管京州中福,对京州中福的腐败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依照常理,齐本安调至京州中福后,下一步就应该问责石红杏了。现实却是石红杏依旧安然无恙,而且还非常活跃,时时刻刻想着给齐本安下绊子。设想一下,假如石红杏不是林满江的师妹,林满江还会容忍石红杏的那些小动作吗?

不可否认,石红杏和齐本安是有能力的,可以用内举不避亲来解释。但像皮旦这样的人都能够担任京州能源的董事长,要说林满江没有徇私,恐怕是自欺欺人了。从林满江个人的角度而言,程端阳有恩于自己,报恩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林满江的报恩方式不符合其一把手应有的觉悟,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实中类似林满江这样的一把手比比皆是。

人只要手中掌握了权力,身边总会有人想要透过“走关系”谋取利益,绝大部分人是处理不好这种情况的。
“顽疾”三
“林家铺子”加上和林满江关系密切的人都平步青云了,在中福集团内部营造出了一种帮派林立的氛围。在齐本安与陆建设谈话时,陆建设揶揄道自己既不是“林家铺子”的人,也不是某位高管的得力干将。

这番话真实反映出了陆建设的内心想法,石红杏也好、齐本安也罢,背后都是有靠山的。没有依靠的陆建设很难有出土之日,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混吃等退休好了。这种想消极的想法固然是错误的,可也并非全是陆建设的错,任谁处在中福集团这样的大环境之中都难免会心灰意冷。

有的时候一些人不是不想寻求进步,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更有甚者是逼着你自甘堕落。这就好比一个岛上有十个人,九个是无恶不作的坏人,只有一个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要是这个好人对九个坏人坚持自己的心地善良,结局自是不言而喻了。反倒是这个好人变得跟九个坏人一样无恶不作,或许还有生存下来的可能性。

中福集团内部会有这样的氛围,论起责任来管理层首当其冲,林满江这个一把手更是第一责任人。
一叶障目
以上便是《突围》点出的三大“顽疾”,相较于“顽疾”而言,腐败只是表象而已。没有“顽疾”提供的土壤,腐败便没有滋生的空间。打击腐败容易,“顽疾”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针对起来可谓是难上加难。

在《突围》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
“齐本安到任后,发现京州中福的问题既来自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来自于自身管理问题。”
这个管理问题是自上而下的,林满江的一言堂、任人唯亲“造就”了中福集团现在的企业文化,归根究底还是被权力给一叶障目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