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用药统计

2023-04-08 23:17 作者:wy20200  | 我要投稿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据传是易水祖师张元素大师的著作。其结构清晰简洁。书中包含五脏七腑,每一脏腑有简介、本病和标病症状,下又列治疗策略,每一治疗策略下又列治疗方法,每一治疗方法下又列用药。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辅助记忆这个工具对该书结构进行了格式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知识。工具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V8YER9nL8dsD1x66p-04Dg?pwd=acqm

主界面

 

五脏七腑为:肝 心 脾 肺 肾 命门 三焦 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五脏七腑下共列治疗策略38项,列出如下,小括号中的数字是其出现次数。

本热寒之(6) 本寒温之(3) 标热散之(3) 标热发之(2) 实火泻之(2) 虚火补之(2) 实热泻之(2) 有馀泻之(1) 不足补之(1) 火实泻之(1) 神虚补之(1) 土实泻之(1) 土虚补之(1) 本湿除之(1) 标湿渗之(1) 气实泻之(1) 气虚补之(1) 本热清之(1) 标寒散之(1) 水强泻之(1) 水弱补之(1) 本热攻之(1) 标寒解之(1) 标热凉之(1) 火强泻之(1) 火弱补之(1) 精脱固之(1) 本热平之(1) 标热和之(1) 胃实泻之(1) 胃虚补之(1) 标热解之(1) 肠实泻之(1) 肠虚补之(1) 虚寒补之(1) 下虚补之(1) 本热利之(1) 标寒发之(1)。

如本热寒之出现6次,出现次数最多。本寒温之,出现3次,点击之后,可以查看列在哪些脏腑下面。

本寒温之


具体的治疗方法共列52项,如下所示。

气(8) 血(6) 泻子(5) 补母(5) 下(5) 解肌(4) 降火(4) 镇惊(3) 泻火(3) 解表(3) 和解(2) 吐(2) 温里(2) 清热(2) 上(2) 中(2) 湿热(2) 热(2) 行气(1) 行血(1) 搜风(1) 补血(1) 补气(1) 泻木(1) 攻里(1) 凉血(1) 散火(1) 燥中宫(1) 洁净府(1) 开鬼门(1) 除湿(1) 通滞(1) 润燥(1) 敛肺(1) 清金(1) 温肺(1) 泻腑(1) 泻相火(1) 益阳(1) 涩滑(1) 汗(1) 泻胆(1) 温胆(1) 饮食(1) 寒湿(1) 燥(1) 湿(1) 陷(1) 脱(1) 泄火(1) 寒(1) 发表(1)

气出现最多,8次。解表出现3次,点击之后可以查看列在哪些治疗策略下面。

解表


 草药共列249项,包含一个药方大承气汤。列出如下。

人参(9) 石膏(9) 甘草(8) 黄芩(8) 大黄(7) 白术(7) 黄连(7) 半夏(7) 麻黄(7) 黄柏(7) 地黄(7) 栀子(7) 升麻(7) 葛根(7) 知母(7) 泽泻(6) 苍术(6) 羌活(5) 当归(5) 细辛(5) 乌梅(5) 柴胡(5) 玄参(5) 桂心(5) 芒硝(5) 茯苓(5) 黄(5) 附子(5) 连翘(5) 牡丹皮(4) 独活(4) 芍药(4) 木香(4) 乾姜(4) 橘皮(4) 猪苓(4) 地骨皮(4) 牵牛(3) 荆芥(3) 薄荷(3) 防风(3) 皂荚(3) 熟地黄(3) 苦参(3) 阿胶(3) 生姜(3) 苦茶(3) 桂枝(3) 赤茯苓(3) 木通(3) 生地黄(3) 麦门冬(3) 诃子(3) 藿香(3) 五味子(3) 丁香(3) 山茱萸(3) 乌药(3) 芎(2) 瞿麦(2) 桃仁(2) 龙骨(2) 枸杞(2) 牛膝(2) 白芍药(2) 没药(2) 猪胆(2) 牡丹(2) 白茯苓(2) 远志(2) 乳香(2) 桑白皮(2) 葶苈(2) 豆豉(2) 瓜蒂(2) 郁金(2) 齑汁(2) 大戟(2) 扁豆(2) 木瓜(2) 白矾(2) 寒水石(2) 枳壳(2) 杏仁(2) 桔梗(2) 山药(2) 蛤蚧(2) 天门冬(2) 粟壳(2) 益智(2) 防己(2) 砂仁(2) 肉苁蓉(2) 官桂(2) 破故纸(2) 沉香(2) 硫黄(2) 天雄(2) 草果(2) 生地(2) 巴豆(2) 神曲(2) 肉豆蔻(2) 滑石(2) 香附(1) 青橘皮(1) 红花(1) 鳖甲(1) 莪术(1) 京三棱(1) 穿山甲(1) 水蛭(1) 虻虫(1) 苏木(1) 雄黄(1) 金箔(1) 铁落(1) 真珠(1) 代赭石(1) 夜明砂(1) 胡粉(1) 银箔(1) 铅丹(1) 石决明(1) 槐子(1) 蔓荆子(1) 白花蛇(1) 乌头(1) 白附子(1) 僵蚕(1) 蝉蜕(1) 杜仲(1) 狗脊(1) 萆(1) 菟丝子(1) 续断(1) 血竭(1) 天麻(1) 柏子仁(1) 菊花(1) 密蒙花(1) 决明(1) 谷精草(1) 龙胆草(1) 丹参(1) 朱砂(1) 牛黄(1) 紫石英(1) 酸枣仁(1) 陈皮(1) 茯神(1) 石菖蒲(1) 竹叶(1) 炒盐(1) 天竺黄(1) 龙脑(1) 萝卜子(1) 常山(1) 藜芦(1) 赤小豆(1) 盐汤(1) 青礞石(1) 甘遂(1) 续随子(1) 芫花(1) 陈橘皮(1) 葳蕤(1) 缩砂仁(1) 胶饴(1) 大枣(1) 蜂蜜(1) 吴茱萸(1) 南星(1) 草豆蔻(1) 白芥子(1) 薏苡仁(1) 粳米(1) 干生姜(1) 浓朴(1) 紫苏梗(1) 贝母(1) 百合(1) 天花粉(1) 五倍子(1) 沙参(1) 紫菀(1) 款冬花(1) 檀香(1) 白豆蔻(1) 缩砂(1) 糯米(1) 百部(1) 葱白(1) 紫苏(1) 车前子(1) 补骨脂(1) 锁阳(1) 大承气汤。伤寒少阴证,口燥咽乾。(1) 蜀椒(1) 猪肤(1) 肉桂(1) 益智子(1) 川乌头(1) 阳起石(1) 角回香(1) 胡桃(1) 巴戟天(1) 丹砂(1) 覆盆(1) 牡蛎(1) 芡实(1) 金樱子(1) 蛤粉(1) 沧盐(1) 龙胆(1) 生蕤仁(1) 生酸枣仁(1) 炒蕤仁(1) 炒酸枣仁(1) 黑铅(1) 水银(1) 山楂(1) 阿魏(1) 砂(1) 三棱(1) 轻粉(1) 犀角(1) 桃花(1) 郁李仁(1) 槟榔(1) 麻仁(1) 松子(1) 硫磺(1) 白垩(1) 赤石脂(1) 禹馀粮(1) 石榴皮(1) 秦艽(1) 槐角(1) 白芷(1) 灯草(1) 蒲黄(1) 楝实(1) 茴香(1) 延胡索(1) 本(1) 蔓荆(1) 茵陈(1) 木贼(1)

点击其中一项,会列出该草药出现在哪些治疗方法下面。

防风

 

如果想查找某个名称,可以直接用浏览器的查找功能。

查找

 

在下实在不会前端,在New Bing(GPT4)的辅助下,好不容易才做成这样。本来想做的更好看,功能更多一些,无耐时间有限。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用药统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