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评】人性啊,太人性!————观《今夜有暴风雪》有感

2022-05-18 23:14 作者:威廉·伯格曼  | 我要投稿

阅前提醒:本文强烈剧透

1994年,因为全球佳片迭出,被誉为电影奇迹年。

其实往前推十年,1984年也可以说是大陆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第三代导演、第四代导演相继为观众献出了《边城》《人生》《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等高质量影视作品,而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也在同年凭借《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逐渐接棒,开辟他们的时代。

1984年的大陆佳片

在那个年代,影视作品大多是文学经典的产物。导演孙羽的《今夜有暴风雪》,即改编自知青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

今夜有暴风雪,导演孙羽

这是部风格独特的电影,独特到如果没看过原著,在出现片名的前五分钟,你将看得一脸懵;这是部令人扼腕的时代挽歌,在不断闪回、高潮迭起的故事里,你将拾起戍边知青们的懵懂与莽撞;这是部洞见人性的无奈悲剧,在冲突又和解的关系网中,你将见证属于父辈们的抉择。

 

“修地球”还是返城,这是个问题

茫茫雪原,寒风呼啸,一辆吉普车晃悠悠行驶着。忽然,车子刹住,镜头一转,迎面是一辆汽车,而画面的右下角是一头早已僵死,只剩三条腿的羊。两车人都下来看了看这奇观。相对无言,又默默上车开走。

死羊奇观

这辆汽车的前路并不顺畅,司机本以为是躲过了一拨拦车的年轻人,但挡不住有小伙骑马追赶,更有拖拉机拦住去路,强行让人上车。

驱马赶车

这时的火车站已经人满为患,青年们拼了命挤上车。一个又一个快速推镜,聚焦在车身,可以看到列车的目的地有天津、北京、上海。

车站内人满为患
发往大城市的列车

这头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年轻人拦车?车站又是什么情况?电影并没有交代,只是借车站广播传递出“今夜有暴风雪”。

今夜注定有故事

跟随吉普车的视角,依托原著,我们会知道这辆车里原来坐着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三团团长马崇汉。他现在是来召开一个紧急会议的。这个会议关系到三团八百余人去留的问题。

原来,知识青年返城的政策已经在整个黑龙江不胫而走。知青们纷纷收拾行装,抢着回城。读过原小说,我们了解到那些费劲拦车的,车站里摩肩接踵的年轻人,原来都是返城知青。那头死在路边的羊,原是生产建设兵团小伙子的,回家心切,他连羊都不顾了。

三团地处边陲,消息不畅。团长马崇汉扣押着兵团总部的急件,以此来拖延三天内须办理完知青返城手续的命令。而这遭到了老农场干部,政委孙国泰的坚决反对。

这样的分歧也弥漫到了紧急会议上。工程连指导员郑亚茹表示同意,但连长曹铁强紧接着否定了她的看法。

是去是留?是继续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甚至献出一生?还是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城市,谋取更具前景的未来?这将成为电影的一条暗线,贯穿始终。

 

走到一起的爱,寒彻人心的痛

饰演曹铁强的陈道明,彼时仅29岁。这是他荧幕上的第二部作品。在本片中,他留着两撇胡子,眼神坚毅。和他持不同意见的指导员郑亚茹,温婉中带着股领导范。

陈道明:从知青到康熙帝
郑亚茹

在这场会议之前,一位名叫裴晓云(于莉饰)的姑娘,兴奋地拿过枪,第一次去执行站岗的任务。曹铁强约她执勤完在白桦林见。两人对话时的神态,就好像一对处在朦胧期的小情侣。

于莉:从知青到邀月宫主

但电影越往后看,越会发现并不这么简单。会上针锋相对的曹铁强、郑亚茹曾经竟是同学、恋人!因为志向不同,他们的感情产生了裂痕。

不同于会议上曹、郑两人的表态,郑亚茹渴望回到省城哈尔滨,而曹铁强受家人影响,笃信“开发边疆是几代人的使命”。

郑亚茹为他争取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而这一举动抢了另一位知青匡复春的名额。得知匡原本是想学医有成,报效北大荒。曹铁强毅然舍弃了郑亚茹的好意。

曹铁强对于裴晓云的感情,像兄长呵护妹妹,平淡如雪,但又满溢着爱。

工程连举行演习,裴晓云因鞋子问题而落队,两只脚更僵在了雪地里。曹铁强发现后,背起她就往知青营地跑。他用冰雪搓着她的双脚,也温暖着她的心。

冰雪暖脚

知青的生活是贫苦的,连洗澡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当整个营地就剩曹和裴两人时,曹铁强为满足裴晓云洗澡的愿望,甘愿在门口把风。待裴晓云洗完澡擦拭头发,她才想起门外有个曹铁强已冻得频频跺脚、搓手。

直哆嗦的曹铁强

电影中并未交代两人的身世背景。在此我想根据原小说做下补充:曹铁强的父亲、母亲都是北大荒的第二代创业者。他的父亲原是东海舰队某舰的轮机班长,母亲原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医务所的护士长。但他们都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错误批判。曹的母亲甚至因此而死。

裴晓云是上海姑娘,她的母亲是歌唱家,为了生下她而去世。而她的父亲,一位大学哲学系讲师,也因为浩劫而被这个世界夺走。

两人相似的家庭,冥冥中在吸引着互相靠近。但总有意外发生,由于没人和裴晓云换岗,竟导致她生生冻死在今夜。

那只曹铁强送裴晓云的狗“黑豹”,为此不住哀嗥、落泪,贡献了远超当代小鲜肉的演技。曹铁强,或者说是陈道明的那声凄厉呐喊,直戳内心最深处,心碎不已。

黑豹哀嗥
痛彻心扉

 

不打不相识,生死见真情

北大荒上的人性展露不仅体现在爱情上,也借由友情传递一二。

小瓦匠单书文和刘迈克本是两个阵营的人。前者是工程连的戍边知青,后者是团警卫排排长。两人,更确切地说“两个阵营”曾因为“公物还家”运动,曾大打一场,结下了梁子。

由于这次事件,导致刘迈克在警卫排不受重用。他只得申请下连锻炼,谁料想只有曹铁强代表工程连收纳了他。

刘迈克初搬入工程连营地的第一天,连里的知青表明笑脸相迎,暗暗却盘算起了作弄老冤家的计划。其中最起劲的当是单书文。

他在门框上放盛满了水的脸盆,刘迈克一推门,就被浇了一身。曹铁强为此严肃批评。

两人关系的转机,在于之后一同修公路的过程中。单书文负责掌扦,刘迈克抡锤,除了汗水不住地从单的额头沁出外,他的神情还透露着慌张不安。他害怕刘迈克公报私仇,故意砸偏。

单书文掌扦
刘迈克抡锤

但刘并未如此。是他如实向上级反映,让知青们吃到白面馒头;是他不顾自身安危,用嘴咬住燃烧了的导火索,救了单书文的命。

其实深究这两人,也很有意思。按原小说,单书文是封建家庭的孩子。1971年,他被迫与弟弟一起来到北大荒,而这时他家中的母亲还瘫痪在床。为此,他多年来一直梦想着返城。

刘迈克与老农场职工的女儿组成了工程连的第一个知青家庭。他的老婆怀了身孕。他也想离开北大荒,但这里有他的羁绊和不舍。

最初,警卫排排长刘迈克对单书文的苛刻,全然是在奉行公事。身份切换,当刘处在了单的身份,站在了单的立场,人性之光便渐渐呈现。

 

雪夜里的善与恶

这个寒风呼啸的夜晚,交织着人性的明与暗,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悲剧。

马团长的“阴谋”终究没有得逞,知青返城的政策传遍了团部。会议室的门外挤满了明晃晃的火把。

火把代表着知青的心声

马团长喊出“知识青年同志们,我保证……”试图来稳住现场。可火把抖动得更猛烈了。

还是政委孙国泰懂的他们。他用“孩子们”为开头的一番话语,贴近了知青们的心,平息了他们心中的怒火。

在凛冽朔风中,返城手续开办了。知青们十年来的苦与泪,所有感情在今夜爆发!

这个夜晚实在太冷了。他们砸下了自己修建的木屋,取火驱寒为乐。有人趁机窃取公家财产,刘迈克为制止他,而倒在了雪地里。

火焰借着风势,烧到了房屋。本来欢笑着的知青们,转眼又投入到救火中。为此曹铁强都未曾留心,裴晓云还在风雪中默默等着他,直到一切已晚。

救火中的曹铁强

 

回看这部电影,每一个形象都如此生动。

马团长和孙政委、郑亚茹和裴晓云,他们似乎构成了正反对立的关系。但仔细剖析“反面人物”,虽然马团长阻扰知青返城,郑亚茹未安排裴晓云换班,但他们并非纯粹的恶,他们也只是大环境下的牺牲者。

小瓦匠单书文和刘迈克、曹铁强构成了弱势者与强势者的对衬关系。但单书文的“弱”,在影片末段逐渐增强。面对偷窃公家财务的知青,他挺身而出;面对去留的抉择,他撕毁了返城准迁证。

曹铁强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这自然有“道明叔”演技的加持,但主要在于他的人物具有成长性。他敢爱敢恨,会冲动,又善于处理矛盾。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对北大荒饱含热情;他又是个现实主义者,将青春乃至余生献给这片土地。他是个具有钢一样弹性和硬度的人。

作家梁晓声谈起他的“知青小说”时,曾说:

在极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况下,是青年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的底线,并在做人底线上尽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心灵标杆的层级——这才是我后来一再写‘知青小说’的原因。

梁晓声

往事如风,但关于人性的真善美,北大荒兵团战士们的青春之歌,必将悠久传唱。


【影评】人性啊,太人性!————观《今夜有暴风雪》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