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0”后农民工:群体特征与生活状态(北大核心)

2021-05-09 14:09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https://nxgp.cnki.net/kcms/detail?v=3uoqIhG8C46NmWw7YpEsKL-WhGHP2RH_vXCTWQUdTnVxFs7IODdx34UsvY4GaL1gJumGNYEb2nMKNkIH1G6A_bEsZGwz8P0D&uniplatform=NZKPT

问卷调查于2011年10~11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展开,时间上与2005年的调查相隔6年多;调查对象被限定在“来自农村地区并在农村长大,在城市连续工作或生活半年以上”的新市民(以农民工为主);具体访问对象的获得和2005年调查一样,运用街头拦截方法。最后获得有效样本1220份,其中在企业打工的样本为736份(其他为非农民工的新市民),就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https://baike.baidu.com/item/90%E5%90%8E%E5%86%9C%E6%B0%91%E5%B7%A5/18707326

(论文的研究发现部分)

90后、80后、80前农民独生子女的比重都很低,独生子女比例各为7.1%、3.3%、2.7%。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中独生子女比例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90后农民工与80前农民工独生子女比例差异显著。在人力资本方面,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的差异不显著,但整个新生代(90后和80后)农民工与原生代(80前)农民工的差异则非常显著。新生代(90后和80后)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超过一半,而原生代(80前)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新生代(90后和80后)农民工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技术(包括职业、执业、从业、技术、职称)类证书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原生代(80前)农民工。

农民工的农村经验一代比一代少。三代农民工的务农经验都具有显著差异,绝大部分(84%)80前农民工有过务农经历,大部分(76%)80后农民工有过务农经历,而90后农民工有过务农经历的比重(66%)明显下降。但是我们不能贸然得出“90后农民工大多没有或很少有务农经历”的结论,因为事实是多数90后农民工都有过务农经历,这一结论与韩长赋等人的印象不完全一致。

(二)工作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三代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都不算低,基本上都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明确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90后、80后、80前农民工各为40.5%、36.6%、38.1%,明确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90后、80后、80前农民工各为10.8%、7.7%、17.2%。方差分析表明,三代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我们区别分析“主观工作稳定性”和“客观工作稳定性”,前者表现为农民工对自身工作稳定性的感受和评价,后者反映农民工的换工行为和换工意向。研究发现,三代农民工之间主观工作稳定性都较高,而且没有明显差异,都只有40%左右认为自己工作不稳定。但客观工作稳定性差异却非常显著。90后农民工进城时间不长,换工次数却不少,平均起来几乎每年换一次工作(换工指数达到0.94),而且高达65%的90后农民工有换工打算。80后农民工换工次数明显减少,平均起来大约每两年半换一次工作(换工指数0.39),但57%的80后农民工有换工打算。80前农民工工作明显稳定,换工次数较少,平均起来大约每五年才换一次工作(换工指数0.22),而且只有39%的80前农民工有换工打算。这种主客观工作稳定性的反差反映了90后农民工的职业态度,他们并不将频繁换工视为工作不稳定,不再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珍惜现有工作机会,认为跳槽是一种正常职业行为。

在吃苦精神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差异显著,但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相比就没有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正常休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比例,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明显高于80前农民工;在加班方面三代农民工差异不大。所以,90后在吃苦精神方面并没有变得更糟。

(三)维权意识

与2008年的研究结论一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维权意识差异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明显更强;但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正式劳动合同签订率均接近60%,而80前农民工正式劳动合同签订率就只有40%左右;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已经有过上访经历或自认为有上访可能的比例(均为37%)明显高于80前农民工(27%);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已经有过投诉行为或自认为有投诉可能的比例(各为50%和53%)明显高于80前农民工(41%)。可见,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一样,不会像老一辈农民工一样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他们具有维权的精神和抗争的勇气。

(四)生活态度

在享受生活方面,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一起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老一辈农民工差异明显。在参加聚会聚餐、逛公园、逛商场、去电影院看电影、泡酒吧等各个方面90后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都比80前农民工频率要高得多。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方面,90后农民工似乎有“回归传统”的迹象。对于离婚、未婚同居、老年人再婚、和老外结婚、一辈子独身不结婚、夫妻两个过日子不生育子女、同性恋、变性手术等生活方式,整体上90后农民工和80前农民工态度相当接近,除了DINK家庭(夫妻两个过日子不生育子女)一项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几项差异都不显著。90后农民工在对离婚、未婚同居、老人再婚的态度比80后农民工更为保守,接受度明显较低,差不多与80前农民工处于同样的保守程度。90后农民工对DINK家庭(夫妻两个过日子不生育子女)模式接受度较高,明显高于前两代农民工。整体上来看,90后农民工与前两代农工基本趋势一样,对变性手术、同性恋的态度大致处于“不能理解”和“完全不能理解”之间;对于独身、DINK家庭模式大致处于“不能理解”和“无所谓”之间;对于离婚、未婚同居、老年人再婚、和老外结婚几项大致处于“可以理解”和“无所谓”之间。

(五)心理状况

我们设计了坐车时发现有小偷偷东西、碰到有人打架、碰到有人抢劫、看见小孩落水、陌生人问路、乞丐向您讨钱、陌生人受伤倒在路上等比较常见、新闻报道比较多的需要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情形来测试农民工的冷漠自私程度。整体来看,农民工并不自私冷漠,在看见小孩落水、陌生人问路等低风险的意外情形中,绝大多数农民工都会提供帮助,只有7% 左右的人会选择旁观;在坐车时发现有小偷偷东西、乞丐向您讨钱、陌生人受伤倒在路上等中度风险的意外情形中,多数农民工都会提供帮助,只有30% 左右的人会选择旁观;只是在碰到有人打架、碰到有人抢劫等高度风险的意外情形中,才会有较多农民工选择旁观(各为61% 、45% )。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较为冷漠自私,主要表现为在乞丐向您讨钱、陌生人受伤倒在路上等中度风险的意外情形中,80后、90后农民工选择旁观的比例都显著较高。似乎90后农民工更为冷漠自私的印象得到了数据的证实,在碰到有人打架、碰到有人抢劫

等高度风险的意外情形中,90后农民工选择旁观的比例显著高于80前老一辈农民工(碰到有人打架;碰到有人抢劫;在乞丐向您讨钱、陌生人受伤倒在路上等中度风险的意外情形中,90后农民工选择旁观的比例也是显著高于80前老一辈农民工;陌生人受伤倒在路上。与80后农民工相比,90后农民工似乎也更为冷漠,在碰到有人抢劫时,90后农民工选择旁观的比例显著高于80后农民工,。比较起来,虽然80后比老一辈更冷漠自私,但差距相对小,只有陌生人受伤倒在路上一项有较高显著性差异。90后农民工心理压力大的假设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90后农民工明显容易哭泣或想哭、感到前途茫然、感到很孤独,而且更容易烦躁易怒、失眠。同为新生代农民工,90后心理压力比80后也大,更容易哭泣或想哭、感到前途茫然、感到很孤独。

(六)城市融入

城市越排斥农民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越慢;农民工与老家的社会联系越紧密,农民工融入城市可能性越小;农民工越认同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越有可能融入城市。社会排斥最终会通过农民工的感受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测量了农民工的被排斥感。研究结果表明,90后和80后在被排斥感方面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被排斥感差异显著,新生代农民工被排斥感明显较弱,说明他们体验到、感受到的来自城市社会的歧视、排斥比老一辈少。对于“我在城市里低人一等”“这个城市不公平”“这个城市排斥我们外来人”“这个城市的本地人不太好相处”的认同度,90后和80后均无显著差异,90后和80前全部呈现出显著差异,80后和80前在多数方面差异显著。

90后农民工与老家的社会联系明显比前两代农民工弱,回乡参加选举和定期寄钱回家的比例都明显较低。只有极少数90后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绝大部分90后农民工都将在各类型城镇中沉淀、扎根、定居下来。


“90”后农民工:群体特征与生活状态(北大核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