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放映室01】我眼中的“舞台少女,再生产”

【本文为原视频的专栏纯享版】
之前咱们一直没有系统的聊过某部动画,一直都是针对技法和技巧去聊,所以这次,咱们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聊某部动画,当然咱们也不会太过深奥,以偏观后想法为主,比如我在观影过程中所注意到的细节,从个人的角度,聊聊自己比较在意的地方。本期视频,将是第一次来自魔法少女娜娜米的revue,はじまるよ!アタシ,再生产!
看了动态的粉丝们都知道,我是先看的新剧场版,再返回去看总集篇的,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直接上手新剧场版绝对是一次大眼瞪小眼,但怎么说呢,毕竟咱是有一点舞台剧经验的,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选修课上的也是百老汇音乐剧,所以,整体上手的难度没那么大。不过呢,咱们还是得倒回去从头开始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position zero是指高台,毕竟在舞台上,高台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就像摘星塔一样,后来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才回想起这完完全全就是地标贴嘛。在舞台上,会存在很多种地标贴,L型的,十字型的,然后还有T型的,这个根据每个剧团的规定来,一般是用来确定演员站位和道具、幕布、灯光位置的,而T型有着很强的指向性,所以一般用于舞台顶台中央或者正中央的站位标识,这个位置一般用于确认台中和给主人公做关键动作以及摆pose,这样简单易懂的重要符号在全片里还有很多,比如在每次revue中,starlight的摘星会变为夺下星型纽扣,比如华哥的主角发卡是国际象棋里的国王,比如所有的闪光基本都是星型设计的,比如水池和“我再生产”的形状统一等等,由于是舞台剧的形式,这种简约的符号体系很适合观众理解和舞台现场发挥。
在我看来,整个总集篇的观感很有歌剧即视感。比如幕的划分方式,比如一些空间的切换与人物的登场方式,比如在歌曲中推进叙事,比如以旁白形式作为舞台说明者的长颈鹿,不过即便长颈鹿是场下之人,但他的身份有一定的多重性,首先,他是评论家、是婆罗门,他能很好的捕捉到舞台的核心,虽然他的“哇嘎利马斯”不一定代表真的懂了,很可能只是自我意淫罢了,但他的层次依然高于普通观众;同时,他也是producer,策划revue的举办,制定revue的规则,选拔参加revue的演员;最后,他还是舞台的参与者,除了向观众说明舞台状况,充当旁白外,无论是给予纯那第二次挑战华哥的机会,还是新剧场版里引导小光重归“擂台”,他都干涉了舞台的故事走向,所以它早已不单纯是舞台少女的食粮,而是舞台装置中的一环。
这样的表现形式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观众和演员的互动也正是舞台剧的核心之一。在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观众是不在场的,而舞台剧恰恰是观众在场的艺术,虽然不会像长颈鹿那样会干涉故事走向,但观众良好的反馈会和台上的演员形成共演,使得每次演出都会成为唯一,这不仅因为演员的状态不同,同时观众和他们的观看状态也不同,时不时的小失误甚至会导致灵光乍现的即兴发挥,这是舞台剧的美妙之处:哪怕是同一部剧,每次出演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我,再生产”的机制,不仅舞台少女会不断进化,舞台的开始与结束本身就是一个出生到死亡的轮回状态。一切都会在舞台结束之后回归日常态,而来到舞台上时,这并非是接续的创造,而是一个重新的生产,在本身的我之外,重新打造一个舞台上我的“我”,哪怕是在唤醒记忆。
所以即便对于banana而言,99回的starlight是完美的,但自己并非那时的banana,这么做无非是刻舟求剑,即便再重演,也无法回到那时的圣翔祭。
光的出现打破了重演,让无尽的八月有了被修复的可能性,在迷宫中迷失的英雄回归到了正途,故事主轴的中心,华光二人组宣布归队。
这里提到无尽的八月,是因为这段轮回其实和无尽的八月有着巧妙的共同点,看上去banana和凉宫无比享受轮回的这段时光,但这段时光并非是完美的,二人都在remake的阶段不断探索完美的状态,无尽的八月每次都不同就不用多说了,虽然形式上99圣翔祭的轮回没办法那么做,但台词中我们也了解到蕉哥哥每次都有修改剧本,而最终,都有来自外部的力量去打破这个平衡(ps:无尽八月的打破依赖的依旧是不受轮回影响记忆的长门大明神),而处于轮回中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期待着破局。
因为完美本只不过是不可触及的黄粱一梦罢了。
前面说到banana带来的重演,但其实,舞台少女的命运就像starlight,被永远地困在了名为舞台的摘星塔,这点上还是和大家所说的,“再见了所有的舞台少女”有较大的区别,真嗣告别了初号机和使徒,迈向了新人生,但舞台少女依旧闪耀在舞台上,即便作为束缚的摘星塔被遗弃,旧的舞台少女被献祭,东京塔也未能幸免,但由于舞台少女的使命,她们将继续活跃在圣翔以外的舞台,依旧成为观众最喜欢的那个top star。因此对比同为“毕业”主题的利兹与青鸟,舞台少女们的“决断”同样帮助自我摆脱了束缚,但“决断”后的后果并没有青鸟和eva中的有力,反倒有种轻音少女的延续感。因为少女们告别了贴贴,完成了对贴贴的决断,走向了个人成长的道路,但是贴贴将会以另一种灵魂羁绊的方式延续下去。
列车必定开向下一站,舞台呢?我们呢?
对于舞台少女而言,舞台还会有的,只要不停下脚步,舞台还会延伸,东京塔并不是终点,因为舞台事业没有终点。就像在新剧场版中时常出现的列车一样、路口、阶梯一样,纵深可以延伸到画面外,舞台少女永远在行进和表演间切换,即便没有长颈鹿和banana,在人生中,与他人、与自我相交产生的revue也会一直存在下去,她们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不断重生,以崭新的姿态上演“死与新生“。

有关这些,我们可以理解为跨媒介企划的局限,也可以当成是题材的必然:starlight九人组都为了topstar而战,她们拥有顶尖的才能,并不会像凡人一样黯然离场。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至少对于这些少女而言,她们告别了过去的束缚,完成了对tv及总集篇的清算,虽然依旧只能靠一场revue来解决,只能在revue中以前期的坠落和后期的反转形式来完成人物弧光的实现,因为本质上这是粉丝向电影,需要前作的人物关系补充来完善整体的弧光,用剧中的呈现来说,就是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后对自我进行再生产,涅槃重生,攻守转换,并给予他人救赎,众人告别了列车舞台上被圣血洗礼的舞台少女尸骸,从此焕发新生。以大家的观影经验来说,在一首歌内完成情绪的转换似乎并不少见,最典型的案例就是let it go了,从消沉到放飞自我,只需要一首歌的时间。
也许就像长颈鹿说的那样,观众就是想看这个,是的,目前剧场版所呈现的正是观众想看的东西,少女们的羁绊,带有极强新鲜感的陌生舞台剧,眼花缭乱的蒙太奇,没人对这个不买账。甚至在我看来,少女歌剧这一题材和剧场版的形式太过匹配,首先是因为电影院的集体观看行为和舞台剧相似,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少女歌剧的线下观影会开展的如此顺利;其次是观看镜框式舞台的本质和观看银幕相似,宽银幕和宽广的舞台太适配了;再者,舞台剧正是由新剧场版中看似存在断裂的一幕幕构成,它并非有影视剧那么强的时空连贯性,而更像是一个个章节,但这样的章节会在观众面前以幕的形式呈现,除了中场休息以外(ps:较长的舞台剧存在中场休息),它是不间断的,大家会在银幕前连续观影,这不禁让人想到很多早期电影就是以戏剧记录的形式拍摄的。在剧场版中,类物语的文字幕布和形状充当了节拍器,配合单独列出的文字很自然地划分出了章节,让观众很清晰地察觉到舞台感,在我看来也是非常好的再利用。
在此基础上,两部剧场版的节奏和章节划分其实是很完美的,在舞台剧中,我们常常会划分上下半场,而从电影剧作的角度来看,我们一般称之为故事的中点,第一部的故事中点是banana败北重演结束,故事回归华光主线,开始进入白热化,而第二部的中点是演员全部归位,狂野银幕巴洛克的第一幕开启,也就是少女命运清算的开始,在时间的计算上,少女歌剧做得十分精确,大家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很清晰的察觉到故事的编排节奏。
而倒回来看tv,就不会像剧场版这么紧凑,少女们享受着日常和变数,并逐渐推进剧情,剧场版里删去的关于人物背景的补充得到了完善,比如露女士的溺爱和嫉妒,比如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爱恨情仇,贴贴才是本质嘛,约定的核心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贴贴无法满足,要在舞台上贴贴?

话说回来,我个人还是相当喜欢露女士的,呜呜呜,也来个小姐姐溺爱一下我吧。
以上呢,都是我注意到的一些地方,总体而言,我还是相当喜欢这部作品的,因为它真的很好看,也让人回想起了当年参与舞台剧的日子,我们一同幻想着舞台上的自己能成为自己心中的主角,用心呈现每一次的starlight。
略显乏力的决断这并不妨碍本作的美妙,就像轻音少女剧场版一样,大家享受演出时刻和女孩子之间的贴贴就好,毕竟九位少女都要照顾到已经难上加难,想要做成eva那样10小时以上的人物心路,抑或是利兹与青鸟那样集中的人物成长线还是不太可能,所以,感受它,享受它就好。每次精心设计舞台的revue不香吗?日式黑帮,暴走卡车,运动会,移动阶梯,艺术馆,这些不同的舞台就像是一场场幻梦,带给了观众最极致的视听体验。
找准作品的定位,寻找到最合适的欣赏作品的方法,身为观众才能真正进入作品,和舞台少女一起燃烧。若是观众们能因此喜欢上舞台剧,尤其是线下,那就再好不过了。
啊,哇嘎立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