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本体论暨《实践哲学体系》本体论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本体论是”绝对主体“本体论,完全取消扬弃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客体性,将之纳入主体自身的辨证运动,成为主体符号认识的意识活动,成为”绝对主体"本体辨证运动的自否定环节。
我们在《实践哲学体系》完成的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客体性的扬弃,而这一点在马克思哲学中已开始表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提纲中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当然马克思没有完成这一扬弃,完成“绝对精神”客体性的扬弃,需要完成对“绝对精神”这一概念体系形成的主体的符号认识的认识,暨完成个体的存在与符号认识活动的认识。以上两点需要人类生存论哲学与符号学的进一步发展,而在马克思时代不具备这一理性发展条件。
我们现在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要将“存在”的本体完全理解为主体的辩证运动,“存在”暨为“我”辩证发展质变量变的完成,对“存在”的认识是主体辨证发展自否定的环节。对这一自否定环节暨主体对“存在”认识的完成是我完成的整个《实践哲学体系》,具体文本结构如下:
《实践逻辑学》: 主体符号认识的理性的质
符号
概念
唯物辩证法
《存在哲学》 主体符号认识的对象的质
自然哲学
社会哲学
理性哲学
《美学》 形成符号认识主体自身的质
正题美学《喜剧美学》
反题美学《悲剧美学》
合题美学《正剧美学》
通俗点来说,《实践哲学体系》完成的本体论的认识不是自然生成人生成我,而是自然是成为人成为我。我是完成的自然,自然是潜在的我。存在暨为一体的“绝对主体”的本体论,“绝对主体”的质量度-正反合的辩证运动成为了当下的世界当下的人类当下的主体我,并进一步不断质变量变的辩证发展的丰富自己,形成指向无限丰富的质变量变辩证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