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依恋模式具体的改变方法 视频简介(上)

视频内容整理
『导读』
网上的讲解与网友的理解均略显零散,不成系统。可能造成大家很好地知道依恋类型的概念、却对实际改变自身或对方的方式方法把握不清,知易行难。
『勘误』
在广泛认知中,依恋类型仿佛是常见病,很多人知道了自己或对方是什么类型,就觉得摸到了大象,就转身拿药、甚至已经服药了。
真正了解一个人的类型,是要由他本人(有勇气)咨询相对专业的人,(和专业人士)产生互动后,才可能知道对于他身上的这种依恋类型,其症结在哪。比如实际咨询中可能发现,他在一些关系中以回避型依恋为主(比如男女),同时在另一些关系中又掺入部分焦虑型依恋的互动模式(比如亲子兄弟)。
每个人都不能以偏概全地归属在某个依恋类型上,只能说某个依恋类型是这个人能被听到的主旋律。
『复杂的成因』
在形成依恋类型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养育人。例如爸爸是焦虑型、妈妈是回避型、又恰好奶奶是混乱型,孩子就会同时吸收不同关系里面的互动模式,形成复杂的人格。
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会发现,他在某种情况下以回避型依恋为主;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发现,精力不由得都会放在对方身上、以对方为主、特别担心对方的离开,就更偏向焦虑型依恋。
可见我们面对不同关系,表现出很复杂的依恋类型。我发现很多视频在讲解时很难让大家吸收,大家在生活中也具体去做了,却难感到大的突破或改善。
『单个类型的不同本质(以回避为例)』
回避型依恋是一个人经受了某些大大小小的创伤所形成的病理性反应结果。然而,对于经受了类似创伤、导致都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各自的回避本质是不同的。
例如同样是被蛇咬过,一个人产生的反应是见蛇就躲,而另一个人可能看到蛇有一种想要赶走它、甚至踩死它的冲动。一如有人形成回避型依恋的结果主要跟羞耻感有关,而另一个人想去抵挡或避开的体验跟担心受到一种压倒性的、侵入性的、淹没性的恐惧感有关。
所以同样名为回避型依恋,究竟回避的是一个人,抑或是担心跟这个人关系过近会激起内在某些一直想回避的体验?这是回避型依恋真正的本质。
『本质是一扇门,认知逻辑是躲在门后的孩子』
首先,这不是意识层面能感觉到的那个认知逻辑(理性),而是我们在体验层面感觉到的(感性);它既可能通过理性的认知有所察觉,也可能存在于前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接下来会有视频给大家讲解,简而言之,前意识是比我们能自我分析(了解/觉察)到的那个自己更偏下一些。它不像潜意识那般完全了解不到(需要借助专业人士),当我们能够停留在某一秒、某一刻(反思)的那个感觉里时,再稍微往下用力才会发现背后的认知逻辑是什么。
『叫羞耻的孩子』
一个以羞耻感为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标签化认知,即使表现为羞耻感的人,也只能说以它为主)的人,当他有羞耻感时,羞耻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是跟他拒绝表达某种需要有关,一旦表达这种需要就会马上激起他(前意识里)的连锁反应。
假设他的早年经验带给他的是“只要我一有需要表达,就会招来嫌弃或笑话”,那么“他”跟“他的需要”就产生了一个羞耻感的联系。表现在关系中就是“我不喜欢对方、我不要对方(因为一旦拥有关系就会被嫌弃或笑话)”。
例如他小时候尿裤子了要跟大人说,他要表达的是譬如慌乱、手足无措这类需要。但是,大人在这时候不耐烦或无脑,说些“这么大还尿裤子不是让别人笑话吗”、“你出去看看你尿裤子多丢人”之类的话。
一次次诸如此类的不良互动就会催生一个连接——他表达需要是羞耻的、他有某种东西是很羞耻的。长大后会表现为回避和人产生深层次的体验,因为关系越深双方可能表达的需要就越多、越强烈。
『叫恐惧的孩子』
一个人回避压倒性恐惧的体验,紧随的认知逻辑是什么?就是在两个人精神上产生碰撞的相处里面,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能存活。在关系里,要么被对方霸占、要么只能被他霸占。
他在早年里是没有比如“两人有冲突、分歧可以讨论,但讨论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各自保留自我之余去表达这个冲突”的体验。他的体验可能是“家里要么爸爸说了算妈妈没话语权,要么反过来”,眼看着两个依恋对象通过争吵依旧得出痛苦的结果——就是家里只能有一个人的想法、权利、需要能最终存活。
久而久之,他可能就变成主要以回避恐惧为主的回避型依恋,防御其他精神世界的接近。
『整理者的题外话』
老师举了尿裤子和看吵架两个典型例子,咱们稍微发散一下亦能想起很多常见例子。例如:男孩爱动、女孩喜静;男孩性萌芽、女孩初潮;或者每个孩子都有的成绩、爱好等问题。在这些例子中,对方(父母爷奶亲友)给到的互动模式都万分重要。
我想说的是,所有的例子似乎能用价值取向一言蔽之。责骂孩子尿裤子的父母,显然“体面”比自己的孩子更有价值,至少在他们恶语伤人那刻如此。当着孩子吵架的父母,显然“要强”也比自己的孩子更有价值。回到自身,“我爱你”和“你”哪个更有价值? 诚实地解答这个问题,作为行动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