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亚历山大进攻中国
看的见的对决:技术与战术
马其顿方阵正面突击力量很强但极长的长矛导致其其两个问题:
1、长矛必须两手持导致士兵无法灵活使用自己的盾,面对对方的远程投射武器很多时候必须靠盔甲硬抗,一旦盔甲架不住就全完了,经外国专家的武器复原实验可证明波斯人的弓确实对马其顿人的盔甲比较无力,关于秦弩对马其顿人盔甲的效果可惜没有实验无法评论。
2、马其顿方阵灵活性很差,一旦侧翼被成功包抄后被分路合击就基本快GG了。故此亚历山大大帝两次大胜大流士都最大程度的去保护自己的侧翼。
亚历山大第一次与大流士作战的伊苏斯战役中,山海间狭长平原地形导致允许两军的最大正面接触宽度不过2.5公里,考虑到双方参战人数,完全不适合进行包抄,这基本就是历次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故伎重演,但波斯人还是很吃这套的,亚历山大大胜波斯。不过此战双方其实都不顾地形强制进行了侧翼包抄作战,作为胜方的马其顿,其步兵方阵的主要作用还是维持己方战线与吸引敌方兵力(即“砧板”),真正起到驱动战局作用的还是骑兵(即“铁锤”)。
而更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为了增加敌方包抄的难度不惜降低己方阵型的“厚度”,以提升与敌方接触正面的宽度,说实话这也算是当年马拉松战役希腊人的故智。不过即使如此开战之后马其顿人依然被波斯人成功包抄,而且两翼的方阵也先后被波斯人的勾刀战车与披甲骑兵联合部队击破。大流士见势也开始分兵加强两翼攻势,但由于大流士同时分流了部分宝贵的骑兵去攻击马其顿大营,以营救之前被马其顿人俘虏的自己亲人(包括波斯太后、皇后、王子与诸多公主嫔妃),使得波斯的后续攻击略有迟滞,而且分兵后的波斯本阵厚度减小。而借此良机,亚历山大亲自带领最后的骑兵预备队直击波斯中军。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马其顿骑兵杀至大流士面前,迫使大流士逃逸,波斯本阵随之瓦解。之后左翼的波斯军队在占有优势的前提下跟随本阵撤退。右翼的波斯部队虽然继续进攻大破当面的马其顿军,却孤掌难鸣最后被回击的马其顿骑兵击败。
综上所述可见马其顿方阵绝非什么无敌战法,而亚历山大的胜利与其说来自马其顿方阵还不如说来自他本人的正确指挥和过人的勇气。尤其是高加米拉战役的带队冲锋,简直就是两军“对赌”式的打法,大流士固然危险,但亚历山大也无疑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所以说如果秦军与亚历山大对抗的话,胜利完全取决于双方将领的临场发挥……

看不见的对决:政治体制
毫无疑问的是,亚历山大的对手波斯帝国是一个在政治上存在重大问题的国家,虽然我对当时的波斯帝国了解很少,但通过相关的战史就足以管中窥豹了。
1、你们是来举家旅游的吗?
伊苏斯一战中,大流士逃走后马其顿军占领了波斯大营,在营中居然俘虏了波斯帝国的太后、皇后、王子(6岁)、两位公主及一大堆嫔妃。话说你大流士作为一个大帝国的君王出征在外带几个下级嫔妃端茶倒水暖被窝也就尽够了,出门打仗把老妈、媳妇、孩子带上算哪样?你是出来旅游的吗?嗯……你一定是出来旅游的。好在亚历山大本人武德充沛(字面意思),且“在女色上不大要紧”,否则大流士帽子绿了都是小事儿,多个便宜爹都有可能!当然这并不耽误亚历山大多次在外交场合以这些亲人来要挟和羞辱大流士,更导致在高拉米加战役中大流士为救援自己的亲人而不理智的分兵……
除了皇室成员,据后来罗马人的说法,波斯大营里居然还有大量平民女性,这些女性让那些马其顿将领和大兵们好生做了一把“人生赢家”。只是如此多的女性出现在军营里是咋回事儿?劫掠来的?你波斯军队在自己领土上这么干真的“大丈夫”吗?是随军眷属?真是上行下效啊,你们这样拖家带口的出来一定是要破“世界最大旅行团”的记录吧?
反观中国,战国起始“御驾亲征”的发动就很谨慎,就算确实必要也要搞好各类预防工作以预防战败导致的政局动荡,这种一战就将皇室“一窝端”更是万万不可能。比如战国时秦赵两国的“渑池会”期间,虽非战场,但赵国依然做出了“李牧保驾,太子监国,廉颇率全军戒备”的万全准备。
而波斯帝国的“巨型旅游团”的原因又是什么?一种可能是波斯人传统如此,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严重的错误。另一种可能是波斯时局不稳,皇室成员到了不和大流士及其率领的核心军队呆在一起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地步!无论是哪一种,都证明波斯帝国在政治层面具有重大问题!
2、望风而降算哪样?
波斯虽大,但亚历山大对其的征服却没有打几次大仗。基本就是一次大战役后,一大片地区就望风而降。伊苏斯战役后,波斯帝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埃及地区投降马其顿;高加米拉战役后,包括波斯帝国首都在内的巴比伦地区投降。如果埃及还算是波斯帝国的“边角”地区的话,巴比伦地区可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地区,好吧,我承认大流士当时逃命在外,但整个巴比伦地区面对外敌,难道没有聚城而守的“忠臣”?但确实没有,可见波斯帝国凝聚力不高,恐怕更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联盟,主要权力掌握在各地的“封疆大吏”手中,各级精英也处于“不知有国”的状态。
再看中国,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也是主力尽灭,但之后仍进行了两年有余的邯郸保卫战,并最终迎来态势变化(其他诸国援军到来),获得胜利。邯郸保卫战绝非轻松,后期赵国军民甚至“易子而食”,从人道角度讲仗打到此地步已经过了,但战争就是战争,此战无疑体现了当时赵国高度的民心凝聚力和政治控制力。
综上所述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固有其军事才能的作用,波斯帝国在政治上的问题也是必要条件。实际上在伊苏斯之战前,亚历山大就曾对部下说过,如果波斯人搞坚壁清野的话,马其顿人必败无疑,因为马其顿倾尽国库也就为大军准备了30天的军粮。如果亚历山大有幸进攻中国的话,我觉得就算他能在野战中百战百胜(实际上这并不保险),面对坚城也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