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政策工具
模型构建
假设我国为进口国,外国为出口国;
那么,我国的进口额应该就是我国D与S之间的差值:

同理,外国的出口额是外国S与D之间的差值:

至于均衡,自然就是我国的进口=外国的出口。

关税
假设关税额为t;
那么,收取关税之后,我国价格和外国价格的差值就应该是t(否则会有套利空间),即:

接下来就可以把图画出来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一点,欸,为什么收了关税之后,外国市场上的价格也会下降呢?或者说,收了关税之后,我国价格的增幅P_T-P_W要小于t呢?
这是因为,这张图中暗含了一个假设:我国的经济体量足够大。在这个前提下,我国进口量在关税后的减少量——即对外国商品需求的减少量——足以影响外国市场上的价格。也就是说,关税的负担不止加在了我国消费者身上,还有一部分被转嫁给外国的生产者了。
反之,如果我国的经济体量较小,那外国市场的价格就不会受到关税影响,关税的全部负担都落在了我国消费者身上(我国市场价格的增加额等于关税额):

有效保护率
关税通常是用来保护国内的生产者的。经济学家发明了“有效保护率”这个概念来衡量关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保护作用。
有效保护率该怎么算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假设汽车的售价为8000元,而汽车组装所需的所有零部件的价格为6000元。因此,所有组装成本低于(6000-4000)=2000元的厂家可以生产汽车;或者说,汽车生产过程的增加值是2000元。
此时国家给汽车加上了一个25%的关税,使得汽车的价格升到了10000元。这样,汽车生产过程的增加值就增加到了(10000-6000)=4000元,变化率是(4000-2000)/2000=100%。有效保护率就是这个变化率。
需要注意的是,关税对不同的行业,更具体的说,是那些具有上下游关系的行业具有非常不同的影响。
假设现在有个汽车人组装业,以汽车为原料,一台汽车人的价格是12000元。
在加征关税之前,汽车人生产的增加值是(12000-8000)=4000元;
加征了关税之后,汽车人生产的增加值就下降到了(12000-10000)=2000元;
因此,关税对汽车人组装业的有效保护率是(2000-4000)/4000= - 50%。
关税的成本和收益
这里的分析都是初级微观经济学用到的那一套,就不多说了,直接放图:

b+d叫做效率损失。因为它们是经过关税扭曲后,无效率的生产和消费决策引起的。
e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得。还记得贸易条件是什么吧?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比进口产品的价格。
e这部分收益,是关税导致的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也就是贸易条件的改善——导致的,所以叫做贸易条件改善所得。
总之,关税带来的净收益是e-(b+d)。
回忆上面的分析,对于小经济体来说,其关税无法影响进口价格,因此关税一定是负收益的;
对于大经济体来说,即使e超过了(b+d),关税也未必就是好的:
一方面,关税可能会引来他国的报复;
你加得,难道我就加不得?
另一方面,除了效率损失之外,关税造成的扭曲还可能造成其他的浪费。
一个例子:

出口补贴

b+d仍然是效率损失;
e+f+g则是贸易条件恶化损失。
再次强调,这里假设我国是大经济体,如果是小经济体,出口补贴就不会导致贸易条件变化了。
出口补贴与关税不同,是百分之百负收益的行为。
净福利损失:b+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