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插班生考试」从上海海洋大学到上海大学:一场漫长的告白
一场漫长的告白

上海海洋大学 to 上海大学 22级 金娱
学姐按:我在计划本的第一页写下:对自己诚实。考插是一个人的旅程,请对自己负责。
一、我的情况
浙江考生,超级偏科的文科生。高考数学并没有神迹出现——我没有在考试中突然开窍发现自己的数学才能,试卷也没有比平时简单。很遗憾我十二年的数学学习生涯以未开窍告终。数学折磨下我再没精力分给文科,文科成绩却不错。英语统测考过140+,高考政治满分。我备考过程中每每自我怀疑时,这些客观的参考曾给予我信心。
我在六月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了解到了上海的插班生政策。因为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在上海读大学,所以几乎全部填报了上海的志愿,放弃了外省211,希望通过考插转学。为了留出更多时间自学,我避开数学选择了教学大纲里没有高数的海洋大学英语专业。初高中一路安逸保送不敢冒险的我决定勇敢一次。感谢父母支持我看似“乱来”的决定,做我坚强的后盾。
择校上,起初我想考华师大,但其考试包含大小作文和面试,题型并非我的优势,结果难以把控,遂放弃。之后在考察内容相对客观的复旦文史哲和上海大学的法学之间徘徊纠结到来年3月份,不断在英语上下功夫,保留冲复旦的可能性。中间咨询了许多位科兴的老师和学长,最终还是决定以上岸为首要目标,选择了上海大学的法学专业。
在高中刚毕业朋友们五湖四海旅游时,我摒弃杂念,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习。我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准备考插,先用半个月检索院校、考试难度和机构等信息,选择了科兴后看了近几年学长学姐的心得感悟,七月中旬收到海大录取通知书后正式开始学习。
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的考试科目有两门,英语和法律基础。上大不规定考试范围,不提供参考书目和历年真题,全靠学长学姐的回忆厘清了大致题型和难度。英语考阅读、单选、翻译、写作和改错等小题型,法律主要考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中国宪法学和其他小部门法。
二、备考经历——英语
我的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高考后的暑假到大一寒假集中精力提高英语能力,寒假到考前琢磨法律反复背诵,同时英语查漏补缺保持手感。
(1)练习:根据学长学姐回忆的历届考试题型,分模块练习。方向分为翻译、写作、语法模块并巩固词汇和阅读。单词、笔记复习和作文则贯穿全程,时刻保持状态不下滑。
7-9月:考研英语一的单词和阅读
在我的观念里,单词是应试英语的地基之一,所以我的备考是从考研词汇开始的。我用一个星期集中钻研考研5500词,反复浏览熟悉单词。初高中背过四六级单词,这次又研究了一点点词根词缀,背诵相对容易。七月下旬开始听宣老师的历年千词课。
我本以为认识的词的讲授对我来说只是复习,但是宣老师对单词的解析加深了我的认知,我大受启发,总结出了几大类方法来记忆不同的词。当时仍在复旦和上大之间徘徊,打算先努力到自己能力的上限再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因此又报了托福词课。我从未接触过托福词,颇费了一番工夫才硬啃了几遍。千词课和托福词课给我的影响不是记住了几个词,而是让我构建了自己的背单词方法论,同时提高了耐受力,从容应对难词和大量生词,不至于手足无措。

单词短时间内刷了几轮以后直接开始做考研英语一的阅读。从考研英语起步,一是巩固刚背的单词,二是四六级偏简单,无需暑假宝贵的整块时间钻研,且考研题攻克以后再转向其他题就能降维打击。刚高中毕业的我在考研英语面前就像在新手村里遇到终极任务,空认识单词,连词成句,却不知道文章什么意思、选项该怎么选。
因为初高中时语法基础较好,考研英语给我的考验不是长难句读不懂,而是阅读蕴含的知识面广,逻辑复杂,就算翻译成中文也颇为费解。在一位姐姐的引导下,我不再拘泥于阅读的文本,而是跳出词句归纳文本的结构和整体出题逻辑,逐步把正确率控制到了80%以上。

1月:重刷了近20年的考研真题客观题部分,视线落点精度提高了,能忽略不重要的部分,快准狠找到有用信息。
2月:跟着宣老师的方法在牛津词典上查出了98组词汇的前三义记在笔记本上,重刷了一些阅读检查自己的状态和手感。
3-6月:科兴强化班习题册,冲刺班网课
6-8月:华研外语专八改错和讲义中改错专项练习,复习复盘笔记。

(2)竞赛、考试:
疫情期间假期不能回家,我就报了各种英语类竞赛,不仅为了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也为了鞭策结果导向的自己。这就好像向水流湍急的河里丢下一块块石头,铺一座桥,让自己不会迷失在漫漫备考路。再者,参加各种考试是给自己准备考插模拟,同时也能发现薄弱板块,万一发挥失误也能顺利通过考试。
10月的一个周末我撑着伞顶着临港的狂风参加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超过了一众高年级学生,校内获奖。11月参加了上海中级口译的考试,一个人摸索新题型,熟悉六篇长阅读的大题量,被折磨的同时耐受力也不知不觉得到了磨练。笔试顺利合格后又报了中口口试、大英赛、六级、高级口译和CATTI,可惜因为疫情都没有顺利开考,只参加了一些自娱自乐性质的线上词汇、翻译比赛,取得了让自己安心的成绩。
我不喜欢严格精密的计划,而是以结果为导向制定阶段性目标,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窝在宿舍摸索,以书的编者、作者为师为友。努力若没有回报,那就再努力一点。自学胜在自由,但弊端是我常常陷入苦恼,难道瓶颈期这么多吗?是我不聪明吗…就这样每天磕磕绊绊前进。
三、备考历程——法律基础
1.暑假和上学期:听科兴网课
上网课听得兴趣盎然,脑海中却全然没有构筑起框架。老师讲的知识都仿佛漂浮在云端。
2.寒假:确定教材,听网课。
上大并无指定教材,我在诸多教材之中犯难,他们并不彼此覆盖,而存在的诸多观点分歧和交集让我迷失了方向。迷茫中我再次向学长学姐的上岸心得求助,又请教了学长,最终确定了以法硕教材《考试分析》为主轴搭建我的法律基础,《考试分析》的法理学、中国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全面详实,科兴发的《法律基础》一书则涵盖许多小部门法,我以之为背诵补充和理解辅助。
刚开始我用电脑列大纲和名词解释,大小标题对我来说都是不熟悉的名词,在起步阶段对我并无明显裨益。时间可惜,但好在试错成本低,故果断放弃,转而复听旧课、上新课,比照着老师的PPT在书上圈画记录。法律体量大,起步时我对重点并没有准确的感知能力,单独的笔记可能散乱无用,而且我认为自己直到考试仍在法学的大门之外,所以备考法律的半年里都没有采用笔记本。

开学以后各模块分别划定一段时间反复翻阅理解,还买了法硕的书辅助理解,补充细节知识点。我边啃书边做题,而做题的目的是找到书上被我略过的重点,加深对教材的掌握,再用错题检验看书的成果。一遍一遍用看书和做题交叉覆盖,反复刷,这是老师领进门后我的自学方法。原定考试是五月底,我从三月开始规划了五轮背书计划,每一轮时间逐渐缩短,一轮大约十几天,十几天内又再细分板块。
背诵法律是个缓慢的过程,起初记住一个个点,连点成线再连成面,会有清晰的脉络,这时才算粗略背过这本书。我自诩擅长文科,可在法学的重压下也逆风缓行,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甚至忘记自己几天前已经背过这一页。
四、心得感悟
大一下学期上海疫情爆发,我们成了目前为止备考时间最长的一届插班生,疫情之下,上海的一切都蒙着不确定性。学校的课转到线上,宿舍封锁,有家难回,我干脆一头扎进学习,更自由,也少了通勤时间,多了更多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上床下桌这一方小天地成了我的窝,每天纯粹地沉浸在知识里,专注于眼前的任务,纵然学海无涯、真理无穷,仍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久坐腰痛背痛、抄写默写手痛肩膀痛,每天心情起起伏伏,经常因为自学遇到的难题焦虑低落,因为法律背不完而暗自抓狂。尽管从初中开始就习惯用自己的方法学习,但大一的我自学法硕和专八考研英语绝非易事,一个人摸索,一个人缓缓前行。每天都喊着再也不想学习了,然而最终没有一天不学习,也没有一天想过放弃。知识点常看常忘,名词解释论述题要重复很多遍才有印象。我缓缓前行,但我从不后退。
考插是我从填报志愿时就瞄准的机会,是我大一的精神和生活主线。高强度的学习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通过努力能获取知识的笃定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它就像湍急河流里的一座桥,让我在迷雾中、在大风大浪前都始终不曾偏离主线,精神上始终有主心骨,不曾无所事事,不曾惶惶度日。我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天气、小困难都能让我低落。因封校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自己相处,学习之外我也在寻求能让自己情绪稳定的办法,在主线外探索自己的支线。
在不如意的高考结果里我慢慢慢慢悟出了点教训。我不再侥幸期待神迹,而是把进步留到每一天,平时时间充裕心态平和的状态下都达不到的正确率,又怎能肖想在考场上达到。平时作文练习磕磕绊绊生搬硬套没法一气呵成,在考场上更是写不出佳作,只能胡乱堆砌,东拼西凑后狼狈收尾。除了考试型选手,大部分人考前能达到的成绩就是考场上的成绩,因此要想合格必须严格反推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的具体任务,层层推进,不马虎草率。一个人的备考,你只能对自己诚实;我不再因目标遥远坐立不安,仔细安排好阶段性任务后只需要把自己埋进书本,就像深吸一口气扎进水里,隔绝周遭无关的一切,潜心修炼。
学弟学妹不要被报录比吓到,且不说有人缺考有人中途泄气,从考试本身来说,尽力拿到卷面分数已然是不负自己。不要被努力的同学或是惊人的报录比劝退,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时区,以卷面高分为目标走完全程方为上策。我不再得过且过、急于求成,开始用十二分的虔诚静下心学习,每次考试后都牢牢记住遗憾带来的空落落的下坠感,勤于总结,不再轻易原谅自己的不细致。
宣老师的叮嘱“静水流深”奠定了我漫长备考征程的基调;《天才基本法》里一句“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成果,这就是答案”。我以前浮躁、急于求成,却在漫漫备考路上学会耐心地和遗忘对抗,“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次、五次或是七次,默读、朗读或是抄写默写,不在于时长,不在于自我感动,只要达到目的。我不再那么拖延,开始克服相信总有神迹的侥幸,表现为畏难的软弱以及抬头张望的犹豫和胡乱揣测带来自我消耗和折磨。
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从考研英语起步,但学弟学妹可以从四六级开始,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保护信心;我晚睡晚起宅家宅寝室学习,但可能有人更喜欢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我喜欢随时随地倍速听网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受教室里热血沸腾气氛的鼓舞。我后期看喜欢的电影动漫、律政剧越来越心安理得,我没有加入社团,但会一个人往返六小时跑去美术馆看展览,一时兴起和室友跑去聚餐探店。方法因人而异,可以多尝试后再决定适合自己的路。说来都简单,重要的是坚持和努力达成。把握好节奏,对自己负责。
《排球少年!!》里的一句“今天的失败者们,明天你们又是什么人呢。”至今留在我脑海。无需追忆昨日,把昨天全部化成燃料,我们并不是从头出发,我们从经验出发。
对我来说考插结果非常重要,若是这样努力了一年都无法达成目标,以后努力时就会从心底动摇,怀疑自学的合理性,怀疑自己的天赋,怀疑选择的正确性。还好扎进水里一年后我得以自证,证明了努力和选择同样重要,证明来上海考插的决定并不是莽撞和徒有热血、眼高手低,证明想要做到的就能达成,证明家人朋友毫无保留的支持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如何度过每一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更为长期,如何管理情绪,如何设定目标和路径都值得长期的思考和摸索。考插其实也只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次模拟,是人生的燃料和序章。就像宣老师最后一节课的寄语,希望大家成为淡定、从容、坚韧、向上的年轻人,就算身处浮躁的环境也要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在尚有余裕时就全力以赴,同时保持对知识的热忱。
相信自己,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