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日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苟且,聊《达摩流浪者》

2021-10-01 08:35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2021年10月1日的读书日记】

长假什么的,大抵就是读书日,也想不到有啥特别值得一说的“奇葩事”,当然,我也可以编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来骗流量,但总觉得不太对,我的生活阳光且枯燥,如果笔记下来,绝对没啥激情四溢的青春,就是思考+实践,年少未曾认真读书,现在还在补课。

于是,本期内容,还是认认真真聊一些关于读书的笔记+日记吧!

其实我个人是不难理解为何不少2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对凯鲁亚克和他的作品报以“宗教般的崇拜”。他们对“诗与远方”的无限赞美,之于我,就像是一个对香菜恨之入骨的人对并不厌恶香菜的我描述“香菜有毒”,我能做的只有“静静地听,微微的笑,浅浅地点点头”

杰克·凯鲁亚克

【1】《在路上》与杰克·凯鲁亚克

提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在路上》。这本争议极大的书让杰克·凯鲁亚克成为了“垮掉的一代”的标志人物。

1957年,这本书问世时,凯鲁亚克35岁。不过,这本《在路上》(据说)作于1948年至1951年,当时凯鲁亚克也不过是26-29岁。

仔细想想,这个年纪的确会“灵魂不安、精神困顿”,试图在未知的远方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曾经,杰克·凯鲁亚克是;今天,你我也难免如此。

似乎从表面看,《在路上》风靡美国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的越南战争已经开打了2年有余,虽然规模远不及二战,但这种局部战争对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风气还是有必然的影响——最直接的肯定是【反对战争】。

“反战思潮”必然催生各种愤怒、悲哀、反叛、反思,年轻一代会在不安的空气氛围中寻找“新鲜的空气”,而《在路上》的出现让他们有了精神慰藉。尤其是书中那种“洒脱、自由、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一心只求寻欢作乐”的【真实】,似乎唤醒了很多人脑中久久沉睡的意识!

更深层次的社会大背景是,二战结束后,包括贫富差距进一步加深(战争让new money崛起)、人权运动再度兴起(知名人物马丁·路德·金与“I have a dream”)、潜滋暗长的经济衰退(如果硬扯上“烧钱的”朝鲜战争其实也可以)、居高不下的国民失业率(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其实,越南战争也可以算是转嫁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可惜却进一步加深了美国的国内矛盾。

不过,拥有话语权的部分精英阶层却试图构筑一个“文化新秩序”,于是,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都会极力抵制这种虚无缥缈的“美丽新世界”,渐渐地,“反主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以“反对”为目的“新价值观”成为年轻人的“行动指南”。

对于凯鲁亚克而言,他是无意中成为了这个“特殊时代”的宠儿,他写作《在路上》,初衷可能只是用文字来记录自己曾经的“狂野”:那辆穿越全国的破旧的车,到处充斥着荷尔蒙的青春躁动,它承载了陌生的男女、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荒野以及陌生的未来的“不可摹状的未来”

当时的凯鲁亚克,只是一个落魄潦倒、寂寂无名的作家——抱歉,连“三流”恐怕都算不上——在此之前,凯鲁亚克出过一部《小镇与城市》,反响平平、

只是,谁让他遵循内心的驱动,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于是,时代(确切的说是运气)裹挟着凯鲁亚克,让他走上了成名之路

那些混乱中的年轻人太需要一部“指南”,而《在路上》则指明了方向——只要你上了路,任何方向都是正确的方向!

“指南”变成了“圣经”。

在某些语境中,《在路上》甚至“间接”开启了属于嬉皮士、朋克的音乐新年代。

时至今日,全世界不少充满激情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依旧会把凯鲁亚克式的“旅行”视为【成人礼】

我想,这个10月的长假期,不管是学生还是步入社会的人,也会追求着一种别有风味的凯鲁亚克式的“旅行”吧!

【2】“信仰缺失”与《达摩流浪者》

当我们对杰克·凯鲁亚克其人与所处的年代有所了解,就会更容易理解《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本质上都是“半自传体小说”,作家用他“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真诚地对待生活”

其对外传达的【内核】绝对不是宣扬这种【生活态度】——

流浪、酗-酒、吸-毒、沉溺情色、“想爱就爱”、“说走就走”。

它们看起来洒脱,实则是对生活(人生)的逃避

但是,对于不少涉世不深且处于叛逆期的读者而言,《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所宣扬的就是这些。再加上不少别有用心的人,会恶意歪曲《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的原意,大肆夸大其中的“放荡不羁”、“追求自我”,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会看到不少人的“心灵洗涤”、“精神朝圣”,这些男男女女极为“真诚地放纵自我”,想想这真是太可怕了!

对比《在路上》,《达摩流浪者》显得“收敛”了不少。这也是我觉得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虽然是《在路上》,但《达摩流浪者》才是更【凯鲁亚克】的作品。

这就要聊一个概念——“信仰缺失”

在《达摩流浪者》中,凯鲁亚克多次提及对【寒山】等中国古代诗人的【膜拜】,细细想来,这应该是对诗人诗作中的“洒脱”、“求真”表示羡慕。

凯鲁亚克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个信仰崩塌的年代,这种信仰崩塌可能比欧洲的“宗教战争”破坏力还大——“宗教战争”时,人们还有【信仰】;如今,人们开始质疑【信仰】。

美国文化中的“自由、民主、文明”被现实拉扯地支离破碎,平等只是政客们的口号,自由只属于当权者,世界的混乱只见野蛮不见文明。

凯鲁亚克化身“达摩流浪者”,更像是一种“找寻信仰”,甚至算是对《在路上》中各种“放纵”的反思和救赎。【寒山】在天台山中清心寡欲,凯鲁亚克也需要找到至少一个类似天台山的地方,比如索克山。

他最后是到达了山顶,也做了期待中的冥想,但他是否有【寒山】、【拾得】等人一般的觉悟?

我想,应该是没有。

1969年10月21日,杰克·凯鲁亚克死于长期酗酒,(或许还有吸-毒)。

一个拥有或崇尚东方佛教信仰的人,不会死的这么——窝囊。

杰克·凯鲁亚克,也许找到了自己期待的信仰,却没有理解这种【信仰】

如果说《达摩流浪者》的A面是一次关于陌生的旅行,所谓“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它的B面则是一次关于信仰的流浪,漂泊的旅程并没有让作者像释迦摩尼一样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是在混乱中得到了一时的心安,之后,却又陷入其他的混乱。

【3】浪漫与情怀

被岁月蹉跎,我已然越发变得严肃、现实、保守且无聊,风尘仆仆必然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对世界认知的改变,也会影响我们对书籍——这种精神食粮——的认识。

《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书,它在内容中折射出的浪漫与情怀,并不适用于【现在】。如果读者只是觉得“我需要诗歌与远方”,于是“说走就走”,那其实与看《人间失格》就对生活“充满绝望感”无异。

杰克·凯鲁亚克在出版《在路上》之前的确一度潦倒,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成长历程各种“脏水横流”。凯鲁亚克的童年还算幸福,中间虽有父亲产业的崩坏,但他至少能凭借出色的橄榄球技术以及肯定不差的成绩,带着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这些都说明他有个不错的底子——而后续的境遇,注定会改变这位知识分子对浪漫与情怀的表现方式。

比如,用一种顺从自我甚至放纵自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是的,如果你还读过其他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两本书过于“散漫”

而这种散漫,又会出现两种极端:有人说这是追求自由、探索心灵的具象化的“完美”表达,有人则会说这是一种极为糟糕的文字表达形式。

其实两者都对,前者是归属于文化的,后者是归属于文学的

如果我们把喜欢这两类的读者放在一个屋子里讨论作品,弄不好是要引发械斗的。

有必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吗?

如果你的答案和我一样是【否定】的,或许应该能理解,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宛如达摩般的流浪”,都只能是“一时”,而不能是“一世”。

杰克·凯鲁亚克“身未动、心已远”,他的精神漂泊了半世,终于抵达了彼岸——用他不那么期待的方式。而我们,在书中或书外同样追求“心灵安稳”的旅程中,如即将要在这个国庆长假中“放飞自我的人”,也要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最后,关于平台的这个【「正经人谁写日记?」征稿活动 】,我觉得平台是在各种鼓励编故事,但活动细则也没说【日记】就不能写书评(或者说是读后感),所以,还是发出来吧!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诱惑哟: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读书日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苟且,聊《达摩流浪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