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讲坦克】伞花、浪花、火花:“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的故事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1957759090713#_0
原作者B站账户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切勿随意编辑、引用、再创作、转载等。
自卫国战争以来,苏联就有重视反坦克炮兵的传统。从1950年代开始,威力巨大的T-12/MT-12“长剑”100mm滑膛反坦克炮装备部队,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反坦克炮,也是从这种火炮的技术出发,苏联研制了用于T-62坦克的115mm滑膛坦克炮。

至今,MT-12在俄军中仍有广泛装备,主要用作炮兵阵地外围的反坦克防御,有时还会整些绝活,比如说在油气设施火灾时一炮打掉失控的阀门实施灭火等等。

到了1960年代末,当时苏联军队中的反坦克炮无非这几种:100mm的T-12/MT-12,85mm的SD-44。T-12/MT-12通常要配备牵引车拖曳,当时研制了MT-LB牵引车以解决牵引车问题。这个SD-44主要是空降兵装备,可能是因为T-12/MT-12太大太重,而且空降兵缺乏相应的牵引车。

SD-44是一种摩托化的反坦克炮,具有辅助动力系统,可以实施一定程度的自力机动,后来又有了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当中曾充当快反力量的先锋。

随着125mm滑膛坦克炮的服役,苏联开始考虑研发新一代的反坦克炮,任务很明确:就是要弄一门弹道性能与125mm坦克炮相当的新式反坦克炮。1968年1月,相关研制任务交到了第9特种设备设计局(ОКБ-9),由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格鲁别夫(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о́лубев,1933-1998)负责。

格鲁别夫可说是苏联火炮大师彼得洛夫的弟子与继承者,设计了多种轻型火炮,包括D-61轻型152mm榴弹炮(基于122mmD-30榴弹炮),“诺娜”120mm迫榴炮武器系统等。这次的设计同样基于久经考验的D-30榴弹炮,以经典的低矮三腿炮架搭配威力强大的125mm滑膛炮。在设计时就分为D-13和SD-13两个亚型,前者是牵引火炮,后者是摩托化的简易自行火炮,后来分别改称2A45与2A45M,代号“章鱼-A”和“章鱼-B”。

前面说过,这种新式反坦克炮需要具备与125mm坦克炮完全相同的弹道性能,也就是在设计上不做任何阉割,可以发射坦克炮的全部弹种,包括高初速的穿甲弹,绝非同期北约国家一窝蜂发展的中口径破甲弹低压炮所能比拟。然而这样一来,火炮巨大的后座就成了一个问题:标准的2A46坦克炮后座力可达70-80吨,而2A45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不过6.3吨,必须想方设法减轻后座力。
一般来说,降低火炮的后座力有这么几种途径:
1.配备炮口制退器;
2.增加后座长度;
3.向后平衡抛射或燃气喷射;
4.采用前冲击发方式。
方法3的主要问题是,通常需要采用新的弹药体系,难以实现弹药系统的通用,且有效投射质量较低(向前发射的弹丸占整个弹药系统的比例降低)。
方法4的主要问题是,炮身前冲的冲量不易调节,难以完全抵消不同弹种的后座冲量,且炮身前冲容易导致精度不良。
于是,2A45主要采用了前两种方式来降低后座力:大型的冲击式炮口制退器能将炮口燃气导向两侧,以获得一个向前的冲量,抵消部分后座冲量;火炮后座行程显著增加,从340mm左右增加至970mm左右。
这里说一个小常识,相比于次口径穿甲弹,125mm坦克炮后座力最大的弹种其实是榴弹。125mm榴弹的重量自身是很大的,可达20kg以上,而发射的初速也绝不低,授权B站耶格转载,可达到850m/s以上。所以有的人就别再自欺欺人,说什么某某火炮系统无法承受穿甲弹的后座力,只能打榴弹和破甲弹了:能吃住榴弹的后座力,还怕扛不住穿甲弹的后座力吗?

如果对比2A45和2A45M的话,会发现2A45M的辅助动力系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套27马力的辅机能够驱动液压千斤顶,可在2分钟内从机动状态展开,完成火炮的放列和射击准备,并在1分半内完成火炮撤收,转换到机动状态。同时,这套辅机保证了火炮的电力供应,使其能够使用微光夜视仪、激光驾束制导仪等电子设备。相比之下,火炮的有限自行性能倒不如说是个添头:最大速度仅10km/h,航程只有50km,驾驶员像开手扶拖拉机一样坐在炮身旁边的驾驶座上。而且这样的机动状态下火炮还不能携带弹药,必须另外准备运输车。那么既然有运输车了,何不索性全体人员上车,车后拖炮呢?2A45的牵引环设在炮口制退器下方,与D-30保持一致,可以用乌拉尔/卡玛兹卡车、MT-LB等车辆实施牵引。

最终,2A45M于80年代末正式列装并投产,但这种牵引式/简单摩托化的反坦克炮是个人力密集型单位:一门炮需要7名炮班成员来伺候,且火炮防盾仅能抵挡轻武器直射,成员极易被曲射炮火的弹片杀伤。最终,2A45M“章鱼-B”只造了24门炮就戛然而止,实际上宣告了牵引式反坦克炮时代的结束。
话分两头。1970年代,苏联国防部下属的中央第3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苏联空降兵的反坦克武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提出要为空降兵研制一种新的自行式反坦克炮。
原本在60年代末,是有过几种可空降的100mm自行反坦克炮或轻型坦克设计,这其中实际上就包括伏尔加格勒坦克厂的934工程、车里雅宾斯科拖拉机厂的788工程、库尔干机械厂的685工程等,但这几个项目可能因火炮威力不足等缘故取消了。

经过一轮新的论证,专家们认为可以进一步把空降自行反坦克炮的口径从100mm提升至125mm,为此,还专门建造了一辆验证车,在BMP-2底盘上安装一门125mm坦克炮,证实了125mm级别的火炮也能安装在轻型载具上。

1983年7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签署了相关文件,决定对125mm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展开研制工作,要求能与空降战车通用底盘,与敌装甲车辆及有生力量展开战斗,充分支援空降兵的各项攻防作战。这实际上要求该自行反坦克炮具备轻型坦克的品质,只是名字上并不这么叫罢了。因为名义上算是“火炮武器”,所以研制是由全苏炮兵与火箭武器总局(GRAU)主导的,最终造出来的产品也会采用GRAU编号,耶格卡在豹2舱门上转载,但该车的底盘部分则有ОКБ-9“乌拉尔机械厂”参与研制。注意这个工厂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T-72坦克老家UVZ,而是位于叶卡捷琳堡的斯维尔德洛夫工厂,是SU-100P自行反坦克炮的老家。
ОКБ-9刚好就有这么个现成的125mm反坦克炮,而底盘其实也是现成的:研制组借来了一辆伏尔加格勒坦克厂的934工程原型车,实际上934工程这一时期正在积极地验证各种武器系统:有120mm迫榴炮、152mm榴弹炮等等。


这种新式125mm自行反坦克炮并未采用以往空降自行反坦克炮的固定战斗室,而是采用了可旋转的炮塔。在原型车上原本有炮口制退器,但后来反而取消了——这倒不是因为弹托或尾翼与炮口制退器存在冲突,本来这种冲突就能通过炮口制退器的修型解决——主要是因为在测试中发现,炮口制退器会对炮射导弹造成影响,火药燃气从炮口制退器侧面喷出时,将导致炮射导弹失控。同时,也担心炮口制退器的冲击波会误伤周围的伞兵,所以有了这么个取消。此篇B站专栏转载,其它网站即为盗稿。根据1984年在库宾卡靶场的试射结果,新的自行反坦克炮在射击时,乘员受到的最大过载、超压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车辆悬挂装置工作正常,未在强大后座力作用下发生破损,火炮系统的精度则与常规的坦克炮相当。
1985年1月20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在上述原型车基础上研制生产新式125mm自行反坦克炮,称为952工程,代号“章鱼-SD”(顺带一提,BMD-3是950工程)。车辆的研制工作由叶卡捷琳堡、克拉诺格尔斯克、明斯克、科夫罗夫、图拉、莫斯科等地多家工厂和设计局联合进行,并于1986年2月开始配套空降设备的研制。然而,由于苏联解体、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直到2005年9月26日,俄联邦政府才正式宣布,2S25“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将于2006年1月9日服役,足足晚了二十年。
章鱼-SD既然是以轻量化的底盘/炮架搭载一门与主战坦克火力相当的反坦克炮,自然也要考虑火炮后座力的问题。与开放式的牵引炮不同,作为具有封闭式战斗室的自行火炮,火炮的后座行程是不能太大的。章鱼-SD的火炮后座长度为740mm,介于标准坦克炮的340mm与牵引反坦克炮的970mm之间,大约是普通坦克炮后座行程的2倍。为了保证火炮有充足的后座长度,装弹机和提弹设备的位置需要向后移动,但储弹的转盘又不能显著增大尺寸。

于是章鱼-SD的装弹机以T-72系列的经典转盘装弹机为基础进行了一些改进:装弹机的弹药架内,弹药略呈向外倾斜的盘状排列,弹药的举升路线也改为倾斜向上,以避免与后座的炮尾冲突。这一设计带来了额外的好处:炮塔座圈与装弹机之间空隙更大,车组成员可以从战斗室内爬到驾驶室去。

章鱼-SD名义上是自行反坦克炮,实际上是苏联/俄罗斯海陆空三栖轻型坦克梦想的终极体现:通过伊尔76M运输机空运乃至空投,而且可以采取人车一体空投方式,车组随车一同降落。



其空投平台引入了专门的快拆设计,落地后3分钟内即可解除固定展开战斗。具备无准备浮渡能力,可以克服水障碍,并能在开阔水面上发扬主炮火力(水上开火时,主炮不得超过左右±35°射界,以免翻覆)。

目前章鱼-SD主要装备俄联邦空降兵,但有消息说俄海军步兵也有意配备这种具有两栖能力的坦克。

较新的一个动向是,俄罗斯有意将章鱼-SD的武器系统发展为125mm无人炮塔/无人武器站,以穿透车体的方式布置在装甲车辆上。目前该方案仅有设想与PS图,尚未制作出实车。但考虑到南亚某国陆军有着现成的BMP-2,以及对高原地区空运轻型坦克的迫切需求,说不定会就此谈成一笔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