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福州台江心理医院:被“病耻感、歧视、污名化”--贴上『标签』后该怎么办?

2022-08-09 08:48 作者:福州台江心理  | 我要投稿

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了,这个诊断会不会让 XX 给自己贴标签啊”


“XX现在不允许提生病相关的话题,一提就会生气”“XX觉得自己没病啊,不愿意配合医生接受治疗,我也不知道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生活中,除了996重压之下的打人工,还有很多被压榨的人都需要专业的帮助,但却很少人主动寻求帮助,对于他们而言,有一道关卡始终迈不过去。这只拦住无数人的“大象”,叫做病耻感。


01

病耻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病耻感可分为“社会病耻感”和“自我病耻感”
前者是指社会公众对患者持有的歧视性态度;后者是指因社会病耻感导致的羞愧、恐惧、自卑、否认自身价值等负面性情感体验。
而来自家人的偏见,也会使患者缺少最重要的东西——亲友的支持


患者或家属对精神疾病的不接纳,可能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若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甚至可能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
此外,社会公众的排斥和疏离则会强化患者及家属的担忧,使其不愿就医,以致上述后果形成恶性循环,危害个人精神健康以及公共安全。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认为精神疾病令人尴尬和害怕。只有少部分患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02

病耻感对心理治疗的负面影响
虽说精神疾病现很普遍,但目前仍有大部分人对精神心理疾病存有偏见,不愿承认自身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甚至认为看心理医生意味着是自己不正常或者有精神疾病,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很多人在这种病耻感思想的影响下,宁愿饱受精神心理上的痛苦折磨,以致于夜不能寐,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也不愿就诊。长此以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1.耽误治疗,加重恶化
病耻感带来最大的麻烦就是严重阻碍患者对疾病的正视与积极治疗。许多人并不知道,或者说并不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还有一部分人明知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却对就医持排斥的态度。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另外还要承受额外的病耻感,这无疑是双重的负担。2.依从性差、导致反复
病耻感让患者难以配合医生治疗,对治疗的依从性造成很大影响。很多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治疗进程和疗效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值,就开始病乱投医;或者病情出现些许好转就立刻停药,拒绝复诊。这样的患者往往容易反复发作,影响预后。

3.失去自信、变得封闭

污名化不仅仅体现为社会的不接纳,患者有时也会认同这些说法。不少患者结束治疗之后,内心中依然会存在着病耻感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伤疤”,甚至给自己打上一个“非正常人”的标签。
自卑慢慢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不愿意与社会有过多的交流与接触。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对他人回避,往来减少,对其社会功能的康复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精神心理疾病是每个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它和其他普通的疾病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没理由歧视心理类疾病的患者,也不必为有心理疾病而自感羞愧。

03

让我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1.拒绝偏见、歧视
偏见,歧视来自于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不认知,同时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过度关注,而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关注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的标准:“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焦虑障碍、强迫症、恐惧症、孤独症等,在此难以一一尽数。


3.精神疾病不是“作”出来的
精神疾病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的,尤其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更是以生物学因素占主导。因而我们不要去苛责病患“内心脆弱”“不够努力”“不能自控”或是“无病呻吟”等。
4.全社会应该理解关心精神病人
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歧视,绝对不能让患者自生自灭,脱离社会。因为精神病也是一种病,经过治疗,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另外,患者家属也要充分相信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将患者的隐私散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或许我们该给心理障碍松绑了。把心理疾病看做正常疾病的一种,不把他们特殊化,另类化,放下隔阂与偏见,一起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客观地认识心理疾病,其实也是在帮助患者们更勇敢地踏上自我完善旅途的。


福州台江心理医院:被“病耻感、歧视、污名化”--贴上『标签』后该怎么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